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鲁迅为何捐资刻佛教百喻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0:0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鲁迅为何捐资刻佛教百喻经



--------------------------------------------------------------------------------
http://cul.tom.com  2005年04月22日17时05分?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914年9月,鲁迅捐银元60元委托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了100本佛教《百喻经》,1926年5月,鲁迅又出资赞助王品清校点《百喻经》,自己亲自作了题记,以原书名《痴华?》,交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使这一佛教文化经典得以广泛流传,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寓言故事集,它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一道异彩。


  《百喻经》的原名即《痴华?》,“华?”一词是梵文soma的音译,指连接成串装饰身首的花。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喻述了出家人修行积善的道理,是一部宣传佛教教义的经典。南朝时期,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师来中国传教时,将其翻译成中文,因收寓言故事98则,故起名为《百喻经》。它并没有单刻本,而是收编在浩瀚的藏经当中,多少年来一直是佛门弟子的必读经文。


  许多人不禁要问,鲁迅为什么对佛经如此感兴趣呢,其实当你看了书后,便会了解,这并不只是一本简单的佛经,它还是一部生动、形象、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鲁迅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他把佛经作为域外文化来进行研究,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过程中,鲁迅从不放过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他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极盛,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百喻经》就非常典型,虽然这是佛教为宣传自己的教义而作,但它的许多寓言都是选自民间老百姓的口语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比如“笨人吃盐”的故事,讲笨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觉得味道很好。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吃一点就这样好吃,那么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这故事告诫修行人要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倡不进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因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作一本文学作品来读,这才是鲁迅捐刻《百喻经》的缘由。


  自此以后,《百喻经》才有了单刻本,成为独立的一部经书。后来北新书局又正式出版了《痴华?》,使这部经书广泛地流传起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到这部曾深藏藏经楼中的文化经典。


  作者:唐文一

本文链接:http://cul.tom.com/1066/1075/2005422-1487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5-3 16:51 , Processed in 0.0706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