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清心

夏坝活佛问答录(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修指导

九十一
  ◆居士问:修法当中供品要不要很多?
  ◇仁波切:修法中供品不是关键的问题。若具备条件,就多作供养,对消除悭吝之心是很有帮助的,可以造福德资粮。如果你没有条件也可以做,菩萨只要是有布施波罗蜜的心就足矣。所谓的布施波罗蜜不是要多少的钱、多少的物资,而是要没有丝毫悭吝心,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善根都愿意分享给一切众生,而自己毫不贪恋的时候就达到了这个心。同时了达“布施的我”、“布施的对象”和“布施之物”三轮皆空,就达到了布施波罗蜜。所以说,如果有而不供,那是不行的。有,最好是供养;没有,就没有必要为了作供养而造作许多的业力,那是没有必要的。

九十二
  ◆居士问:如何能够发起精进心?
  ◇仁波切:精进心可以分成为二个部分:一个是精进波罗蜜范畴内的精进心,一个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清净精进心。
  精进波罗蜜的范畴是比较完整的,我在《菩提道次第速道》里面有比较完整的关于六波罗蜜的讲述,如果你想知道,可以听一听我讲的《菩提道次第速道》的光盘。至于一般平时我们所谓的精进,实际上就是我们修法当中,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不厌烦,不退失,不懈怠,始终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督促的意思。我们通常说的是这样的精进。
  什么叫精进?人们常常把精进和忍辱混为一谈,分辨不清。忍辱中有一个安受苦忍,是对修法、对行善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能够忍辱坚持的意思。
  精进是在忍辱的基础上,变成了欢喜而学,不是忍辱,而是欢喜去做。在《入菩萨行论》当中说,“精进为欢喜于善”,是说对一切善行,已经变成为一种爱好,而不是忍耐,不会再对修法产生痛苦感,这就是到了精进的时候。但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进是如何生起的?你如果想精进修法,第一个是长期坚持下去;第二个是要有非常强烈的督促力。这样就必须要做到三点,一是一定要生起依止善知识之心;第二是一定要生起暇满人身大义难得之心,第三一定要生起死无常九因相法,这三个必须生起。只要有了这三个,它们就会随时提醒你,随时督促你,不让你懈怠。
  首先,依止善知识。如何生起依止善知识的心?依止善知识,包括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其中核心的内容是意乐依止。首先通过修行认识到上师乃是一切如来为度化我等众生所示现的凡夫相。当你见到上师的过患时,要理解为是自己烦恼和业力显现在上师的身上,这是种表相。如同无著菩萨看见弥勒佛,是半身腐烂的一条母狗一样,或者象有些大德看见自己的师父正吞食着活鱼,有的看到自己的师父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在耕田等等,这些都是由于个人的业力所显现的,由此断除对善知识不信任和观察过失的习气。然后观修上师的恩德。之后修加行依止。对善知识所传授的如来正法,毫无怀疑、毫不疑虑的去修,这就是能精进修法的第一个前提。为什么?如果你对善知识所传授法的真实性有丝毫的怀疑,那么对修此法能否达到修法所得的正果等等就会有所怀疑,那你就不能生起精进心,修法之心,也不能长远。
  第二,如果你没有充分认识到八暇十圆满的人身的难得性,也不能生起精进心。人身难得,是由于得到人身的因、由于它的条件、由于它的数量、由于它的比例等等而难得,即从善因、数量以及比例等方面了知人身难得。暇满人身更难得。如果没有这种心,就不会充分珍惜自己的人身,就不会好好地利用自己的人身,尤其是不懂得人身具有大义,我们要做大义之事。如果了知暇满人身具有大义的话,你就不会忙于小事当中、忙于自身今生的琐事当中,就会为利众生而寻求佛果位,就会生起彻底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涅槃果位之心。所以说,暇满人身大义难得,就是给你划定了一个行动和追求的目标,这对你将来生起非常大的精进心有帮助,没达成你的目标的话,你是不会罢休的。
  第三是念死无常,修三根本九因相法。即了知决定死、死期不定、死后唯有三宝才能保佑你,唯有善根才能利益你。一旦修行九因相法之后,你就会吃饭不香,睡觉睡不着,你就会时时刻刻、一分钟都不浪费;一旦生起了这样一种心之后,自然就会逼着你去修法。因为在这个时候,不用你去思考修法;或者“我学什么东西呀?”死无常就会帮助你、督促你,时时刻刻提醒你,切莫浪费宝贵的时间,令你直到达到永久安乐的果位,直到达到目标为止,决不松懈。
  这就是修法当中生起精进心的最好的三个法宝。
  菩提道次第里边,首先是依止善知识,其次是暇满人身大义难得,第三是死无常九因相法,这非常适合我们人心的变化。要是你不认为善知识的教授是真实的,或者不把它当作是脱离轮回之苦的良药,并且不把善知识当作佛的话,就不会对佛法生起非常大的信心;如果没有生起暇满人身大义难得的话,你的目标就不会很大,而会放在今生或者很细小的一些事情上;如果没有生起死无常的话,你即便暂时可能有一些心情想修佛法,一段时间过后会失退的,不猛烈也不强烈了。

九十三
  ◆居士问:女众修行者要转成男身,才能成佛吗?
  ◇仁波切:要证得佛陀果位不一定要转为男身。由于人本身的原因,女身和男身确实是有些差别。如果你想来世做男儿身,祈请药师佛是可以的。此外,也有看到轮回当中的众生太苦而舍弃自己的一切,有意地从西方极乐世界投生到不清净的地方。比如象观世音菩萨他本身是男身的,但为度化众生而显现为女身。甚至有时候他会显现为牛、马或者屠夫、佛化身外道的也有!只要是能利益众生什么样的形象他都会显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愿中之一,说“若有女人愿转为男儿身”,前提是你愿意,听懂了吗?证得佛的果位不一定要男儿身,它没什么性别的差别。

九十四
  ◆居士问:我修“亲近善知识八功德之一,近得佛位”的时候,想起了《华严经》里面所说,女人不转男身难以成佛并且往生受限制,心有障碍。
  ◇仁波切:不用怕,《华严经》并不是说女身一定不能成佛,只是说与男人相比,女人身体、疾病、因缘方面违缘比较多一点,修起来困难大一点、障碍多一点而已。实际女身证得佛陀果位的也不少。有一个叫“永母”的瑜伽修行者,专门修观音法门,她不是证得了佛陀果位了嘛。《无量寿经》的修行者“珠比降母”就是成就女王,是《无量寿经》长寿灌顶的传承者,也同样证得了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还有莲花生大师时候的益西绰嘉•曼达罗瓦不是证得了佛陀果位吗?觉宇派当中的“玛吉朗吉卓玛”不是通过密法证得了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了吗?证得成就的很多很多,只不过由于家庭、工作、孩子所困扰,身体疾病等缘故,心力、愿力和心胸各方面受些限制,违缘多一点而已。只要你一心修法,一定能证得佛陀果位的。如果你不愿意以女人身证得佛陀果位,你这一生中做个菩萨,来世转成为男儿身也挺好啊!

九十五
  ◆居士问:出离心和修行过程当中的菩提愿不好理解,二者有矛盾吗?
  ◇仁波切:没有出离心的话就不会有菩萨行愿。出离心的意思是看到轮回当中的行苦、坏苦、苦苦的真面目,也看到了我们人生之所以有苦,苦的根源——业力及烦恼等等的本质,发现从世间顶到十八层地狱所有的天界、阿修罗、人间、畜生、饿鬼、地狱等等六道轮回当中,我们以为的一切荣华富贵和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根本上来说都离不开三苦,一旦了知了这个之后,强烈的欲望和贪心就消失了,只想得到永久安乐及安乐因的涅槃果位,这是一切菩萨行愿的基础。
  如果你觉得我们这地方挺好的,你干嘛要去度他人呢?要是离不开贪欲、嗔恨、愚昧的话,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的。贪欲、嗔恨、愚昧的根本所在,是没有发现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现象的虚假与体性的皆空,也就是《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没有办法破掉“我”的真实感;就会把“我”当真;把“我”当了真,“我”和“我”所获得的名和利也会当真。比如说一个市长或者省长或者某一个领导,如果他把他现在所拥有的这个地位或者名称当真了的话,那就很糟糕了,因为他真的以为他自己是这个了,但问题是他会变成为不是的。一旦变成为不是的时候,他就会很痛苦、很烦恼。如果他早就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不实在的,他只不过是暂时拥有这个领导的称呼,那么无论是得,还是失,都能想得通、都能包容、能接纳。所以如果没有把轮回看成是苦海、看成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你无法生起真正的愿把一切众生从轮回当中解救出来之心,唯有自己明白了它是苦的根本的时候,你才能生起真正地愿意度化一切有情、对一切有情产生大慈大悲的这种心态。
  菩提心是以两个为基础的:一个是以为了解救众生作为基础,二是以得到佛陀的果位为基础。之所以我们不选择成罗汉果而选佛陀果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度化众生,度化众生的原因是众生沉溺在无穷无尽的苦海轮回当中!自己要认识到在苦海轮回当中沉溺的时候有多么艰难、多么痛苦,才能够了知他人的艰难和痛苦。我们藏人有句俗话:“自己身上的伤口,只有自己才知道是什么感觉。”如果你自己没有尝试过轮回有多么苦,你怎么能体会到众生正在受苦的这种感受呢?不会的。因此,出离心和菩提愿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成为菩萨必须的前提条件。

九十六
  ◆居士问:持药师佛咒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观想?
  ◇仁波切:首先观想把东方琉璃光世界真正的药师佛迎请到眼前虚空中来,再融入到你的体内,你的身口意和药师琉璃光佛的身口意无二无别,得到了药师佛的一切加持,由此消除了一切灾难、得到了一切功德,尤其是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智慧得到增长等等,这就是最简单的观想方法。

九十七
  ◆居士问:在观想的时候,药师佛的甘露是直接落到我们头顶梵穴的地方,还是落到我们的心里头?
◇仁波切: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观想一个药师佛,既是为自己援药师佛灌顶的师父,又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无二无别,然后按照上面所说的观想就可以。

九十八
  ◆居士问:观修咒字和咒轮是取其“意”还是取其“形”,或都有,或其他?
  ◇仁波切:修咒轮既要取其“意”,又要取其“形”,也有取其他的。
  如观音菩萨的咒:“嗡 嘛呢叭弥吽,”从取其“意”的角度来说就是:“持莲花如意宝者加持我”的意思,也就是求救于持如意宝和莲花的菩萨。嘛呢就是如意宝,叭弥就是莲花,嘛呢叭弥这个弥里边取出来谐音的弥就是喊叫的声音,呼喊观音菩萨祈求加持。所以念咒时要记住,“我正在呼喊观音菩萨!”要有非常强烈的对观音菩萨求救的真切的信念,这叫取其“意”。
  取其“形”者,观想咒字。比如说自身观想为观世音菩萨,心间白色月轮之上,中间“舍”字周围,从前面开始“嗡 嘛呢叭弥吽”六个字围绕着,如是观想为一切如来的智慧、慈悲、德能等显现的这个咒字发光,照明十方。观世音菩萨的身、口、意等一切加持力从十方八面而来,迎请到虚空中,以咒字的形状融入到心间,这是取其“形”。什么形状呢?我看你可以观想为汉文的。我说的不是没有依据,既然咒字翻译成为藏文之后可以观想为藏文,那就说明也可以观想为汉文。所以说梵文、藏文、汉文你愿意想哪一种都可以,都照样能得到加持。
  至于取其他的也有。比如说取它的表相:嗡 嘛呢叭弥吽,嗡——布施波罗蜜,嘛——持戒波罗蜜;呢——忍辱波罗密蜜,叭——精进波罗蜜,弥——禅定波罗蜜,吽——智慧波罗蜜,代表六波罗蜜等等诸多功德。这既不是“形”也不是“意”,因为从梵文来说这些字意并不是六波罗蜜。此外也有断六过、增长六功德等很多寓意。

九十九
  ◆居士问:一直念显宗的功课,现在想修《成就盛宴》,但不想放下显宗功课怎么办?
  ◇仁波切:非常好,如果这样,你把《心经》放在正行当中,即释迦牟尼佛心咒之前。或者在念本尊咒,即大威德金刚咒之前修《心经》也行。《大悲咒》可以放在大威德金刚咒之后修。《金刚经》可以放在《心经》之后,也就是念大威德金刚咒之前,先念《心经》,然后念《金刚经》也可以。念《阿弥陀经》也可以放在《金刚经》之后,《普门品》可以放在《道次第回向文》之前,由此回向功德,这样就非常好。
  不过我劝你学法不要感情用事,什么叫感情用事呢?凭着个人的感觉修,这样意义不会太大,而且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念诵《金刚经》上面,而把正行修法的内容缩短了,就会误大事。
  《金刚经》你要把它当作正行来修的,而不只是念诵。智慧波罗蜜的核心就是《般若心经》和《金刚经》的内容,这是不避开的。但是根据《金刚经》里面万法自性皆空的修法,破我执和法执也就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才是真正的修《金刚经》。你现在修《金刚经》如同一年级的小学生去博士班里面听课一样,只能有一个念诵的功德,永远也修不成《金刚经》。什么时候破了我执和法执,得到了圆满的智慧波罗蜜的时候,你就修成了《金刚经》。但前提要修菩萨的五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和禅定波罗蜜。不是藏传佛教这样,整个佛教都是这样。夏天穿貂皮大衣乃是愚昧之举,但冬天穿,人家就不会说什么。所以你到什么时候修哪个法要有理性的抉择。
  龙树菩萨说:信仰要远离四个颠倒行,什么是四个颠倒行呢?以贪欲而颠倒行——感情用事;以嗔恨而颠倒行——义气用事;以愚昧而颠倒行——茫然行事;以怖畏而颠倒行——嫉妒或者疑心太重,这是信仰当中最不可取的四大障碍。学佛、修佛都是如此。我的弟子不要分什么显宗、密宗。如来佛祖当年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应以精进的修行来调伏自己内心当中的八万四千多种烦恼,方能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要断除八万四千多种烦恼,就得要有八万四千多种法门来对治,所以理性的抉择很重要。除此之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佛陀当初所讲的一切小乘和大乘、显宗和密宗的教法完整地继承下来,传到千秋万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居士问:在家中打坐修行,有方向吗?
  ◇仁波切:最好是不要考虑方向的问题。因为分别心太多了,反而会造成很多修法上的障碍。怎么如法、怎么殊胜、怎么心情舒畅就怎么修,不背着佛像坐,就行了。

一○一
  ◆居士问:《上师供》每天要诵吗?
  ◇仁波切:诵了非常好!早上诵《成就盛宴》,晚上诵《上师供》。这两个都诵,算是你每天修了两个非常圆满、非常殊胜的法。

一○二
  ◆居士问:救度母修法仪轨中的上师“名咒”是什么?
  ◇仁波切:救度母智达嘛尼里面的上师“名咒”,就是你们在我这里受了灌顶,指的是我的名咒,你的根本上师的心咒。不过你们要记住,得到绿度母的灌顶,并不等于是得到了智达嘛尼的灌顶。因为绿度母有事部的、有无上瑜伽部的,而《救度母上师瑜伽修法》和这个灌顶传承是无上瑜伽部密法当中最高的,是格鲁巴的一个近传,其他的教派里面没有,只有格鲁巴才有,它的名字叫智达嘛尼。

一○三
  ◆居士问:如果得到了时轮金刚灌顶和法本,可以修吗?
  ◇仁波切:念咒可能还可以,修《时轮金刚》我看你做不到。因为时轮金刚这个法本特别大、特别多,咱们格鲁巴也有一些简略的时轮金刚修法,但非常如法和圆满的《时轮金刚仪轨》,你知道藏地的僧人是怎么修的吗?早晨两点钟起来开始,诵到下午六、七点钟都诵不完,就这么多,不是特别熟悉时轮金刚法门的人是很难做到的,这是第一。
  第二、时轮金刚的灌顶是不是得到了,我持怀疑态度。得到加持灌顶是有可能的,传承灌顶就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哪位大德用汉语灌时轮金刚,只能算加持,而不算是正式的灌顶。得到灌顶要达到非常清晰的观想,起码要生起:每一个阶段我得到“如是如是”的心理之后,才算得到真正的传承灌顶。
  反正得到加持灌顶也不错,你就念时轮金刚的咒就很好。至于真正的灌顶只有像历代的班禅、达赖这样极少数的人才能灌时轮金刚的顶。

一○四
  ◆居士问:在白文殊修法中文殊菩萨心问的咒轮应如何摆放?
  ◇仁波切:自身观想为文殊菩萨,咒轮在身体左右来说,中心的位置;前后的话,稍微靠后的位置。实际上,我们的心尖位于左边偏下,但观想时要想成心尖向上的,而且在中间的地方。心变成了八叶莲花,花芯上面的空中,悬空着一个白色的月轮。中间是白色的轮心,周边有六个轮齿相当于文殊菩萨的智慧剑。月轮的周边有六把智慧剑,剑是平放着的,剑柄金色、剑身蓝色。剑轮外面是没有轮环的、没有轮周的。它只是有中间的轮心——白色月轮,和轮齿——六柄智慧剑,而且是平着放置的,不是站着的。平放着的白色月轮之上,有一个悬空的、白色直立的“阿”字。在六个轮齿(智慧剑)上面分别是悬空的“嗡、瓦、基、达、纳、玛”六个字,白色的、立着的。智慧剑轮向右(顺时针方向)旋转。上面的咒轮是向左(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咒轮和轮齿不接触。(如图所示)  
  智慧剑轮和咒轮一定要观想得小一点,越小越好。因为这样对心脏的伤害比较小。有的人把剑轮和咒轮想得特别大,因为在心脏位置,想的太大之后全身的风会集中到心脏。一般来说,把心集中在哪里的时候,全身的风就会集中在那里。加大心脏的压力,容易导致心脏疾病。把它想得跟白芥子一样很小的话,体积小,对心脏的压力比较小,损伤不了心脏,这是比较合理的。

一○五
  ◆居士问:我得到过许多灌顶,如:观世音菩萨、绿度母、白度母,然后宗喀巴大师、药师佛、兜率天上师瑜珈、大手印法等等许多修法的灌顶,如何如法兼修?
  ◇仁波切:融合在《成就盛宴》当中就比较容易了。如果你想广修的话,你把四臂观音、绿度母、白度母的修法和药师佛的修法,可以放在大威德金刚咒的后面,加上你的这些仪轨去修;如果你想略修的话,在大威德咒的后面可以加上这些本尊的咒修行。至于宗喀巴大师,在语加持修法之后,有宗喀巴大师祈请文就行了。至于大手印法,其合修内容可以加在正行之后。念释迦牟尼佛心咒之前,把甘丹大手印的偈颂放在那里修也行,或者念《般若心经》也行。在这里,实际上也就是《般若心经》的内容。这样,你就把所有的法都融合到《成就盛宴》里面兼修了。
一○六
  ◆居士问:六字真言念了几十万遍,《金刚经》都能背下来了,现在皈依活佛了,今后如何做好?
  ◇仁波切:非常好,但是我觉得你以后要改变方式。就是把记数的习惯转化为修心的习惯。不要管十万遍还是一亿遍,只要你没有生起任运觉受,那也只不过是得到一点点的加持力而已。所以说,从此以后,你从注重念咒的数量转化为注重质量好不好?如果质量不好,你念的数量再多也没有用。
  什么叫质量呢?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任运觉受。比如说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大义难得、死无常九因相法,下士道、中士道、菩提心,要生起觉受才算数。比如说念《金刚经》的最好的觉受是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证得万法体性皆空的境界,可是要达到这样智慧波罗蜜的觉受,之前要修禅定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之前必须要修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之前必须要修忍辱波罗蜜;在这之前要有持戒波罗蜜;之前要有布施波罗蜜;要修这六波罗蜜必须要有菩提心;不然的话你根本就不是修菩萨行道;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必须了知六道轮回就像苦海、火坑、地狱、监牢,要断除一切荣华富贵及轮回当中任何一种贪念之心;彻底地生起想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永久涅槃果位的心念,如果连自己都认为轮回是蛮好的,你怎么会想度化他人?如果你认为你儿子所在的地方比你自己这还好,你怎么会想要把他救出来呢?因此之前你必须要修出离心,也就是中士道的修行;在修中士道之前你必须要修皈依和因果业报、死无常九因相法,否则无法生起。要是没有道次第的一步一步的任运觉受,即便你有广大神通、变化无碍,在死的时候你仍然会被业力所推,去往地狱、饿鬼、畜生等趣至于能到哪里你都还不知道呢!
  有些具有神通的仙人,当他死的时候完全受业力所支配,一刻也停不下来。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踏踏实实地证到觉受。因此,以后你要按照《成就盛宴》去修行,按照菩提道次第一步一步地修行,令自己生起真正的、名副其实的觉受好不好?

一○七
  ◆居士问:作为一个修行者,火化的时候,当时就应该有舍利子,但是过了四十九天或者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细小颗粒,这是不是舍利?
  ◇仁波切:出现舍利子的问题,一般修行非常高的大德,会出现舍利子。凡夫之人出现舍利子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低了。当然了,你说颗粒一样的、很小很小的东西,每个尸体烧时都会有,但你一摸它会变成粉,它不是坚硬的。真正的舍利子是什么样的?是光滑的,非常坚硬的,甚至比铁还要坚硬,花花绿绿的一颗一颗的粒子。这是一种从修行得来的结晶。不过,样子也不见得都是圆的,也有海螺似的,也有佛塔样式的,也有佛像样式的,各式各样的,这些情况不一样。所以说,出现这样一些粒子,也不能说明什么。

一○八
  ◆居士问:吸烟对修破瓦法是否会产生妨碍?
  ◇仁波切:会的,因为烟或任何一种药都有堵塞中脉的作用,也同样会使破瓦法更难修。尤其是吸大烟、吸毒的人,他的神经脉、尤其是大脑内在的非常细微的部分,都会有非常强烈地破坏,所以大大地阻碍神经脉的畅通。在修破瓦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人的神识从全身收摄到心间不坏明点以后,从心间往上,经过神经脉往上,从头顶上去,融入到头顶上阿弥陀佛心间的这样一个修法,所以说堵塞了神经脉的话,肯定有害处,这是真的。所以千万千万别吸毒,有可能的话最好也不要吸烟。

一○九
  ◆居士问:《白度母如意轮》天天修可以吗?修法后能吃肉吗?
  ◇仁波切:可以天天修,也可以不天天修。但是《白度母如意轮》的咒你每天念七遍、二十一遍就很好啊!如果每天念略的仪轨,这样修行那就非常好了。
  如果你要专门修绿度母和白度母仪轨的话,就不可以吃荤,也不可以吃葱蒜等。因为白度母、白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四臂观音等等都属于事部密法,最忌讳的就是肉、葱、蒜。如果我说汉地学佛的人吃素不是因为它是显宗而因为是密宗的话,你们肯定会大吃一惊的。之所以不吃肉,根本原因是因为密宗分成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其中除无上瑜伽部可以吃肉之外,下三部是绝对严格地禁止吃肉和葱蒜。是不是因为吃肉业障深重而不可以吃呢?不是。因为下三部迎请诸佛的时候,随着诸佛会迎来许多天界的众生眷属,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脏,葱蒜和肉的味道,他们最嫌弃。读过大日如来、观音菩萨的续和事部、行部的续,会明确地看到为什么严格禁止吃肉和葱蒜。汉地历来非常重视密宗的,也离不开大悲咒,离不开大悲咒也就离不开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也离不开阿弥陀佛,在密法当中是属于事部和行部的,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你们要记住凡是来参加这些法会的时候,最好早上来之前一定不要吃肉。在汉地天天要修大悲咒啊!今天修今天不可以吃,明天修明天又不可以吃,就变成了天天都不可以吃,天天不吃等于一辈子不吃,一辈子不吃等于是断肉。
  显宗里边是否也严格禁止食肉呢?显宗里边反倒不是太严格禁止。在《大藏经》唯有《楞伽经》和《大涅槃经》里面讲关于吃肉的比较多,除此之外的经典里面讲得很少。比如说《大涅槃经》讲了所谓吃肉就是吃三净肉。什么是吃三净肉呢?不为自己而杀、不见杀、不闻杀的。
  像我们藏地人是这样,如果你这一段时间要修观音菩萨的闭关的话,之前半个月是不吃肉和葱蒜的,起码是七天以内不吃,修的期间当然更不吃了。在无上瑜伽部密法里边,把最脏的东西和最干净的东西都视为皆空的、都是清净的,所以说没有真正的净和脏的分别,一切都是分别心所致的,我们看到最脏的大便或者小便,可是在乌鸦看来那是一顿美餐,很好吃。所以说,吃荤的问题也是这样的,但是我还是劝你们一定要吃素,我也很赞成吃素。

一一○
  ◆居士问:怎样供护法?护法可不可以换?
  ◇仁波切:护法是在修法当中帮助你远离违缘、增长顺缘的一些朋友,相当于警卫或保安。有缘的护法是生生世世都不变的,是指你前世跟他有过接触或者供过等等这些缘份。
  护法可不可以换?当然可以换。重要的是只要你努力地修法,所有护法用不着你去求他,它自然会保护你。我对护法的看法非常简单,我从不去太在乎护法,只要我一心一意弘扬如来正法,那些护持如来正法、曾经在高僧大德前立过誓的那些神、在释迦牟尼佛面前立过誓的那些神,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我完成我的使命,那是他们的责任,要是他们没有做到就是失职。如果我胡作非为、无恶不作,它仍然护持我,那他也是失职。所以得到护法加持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心一意地修佛法,尤其是修菩提道次第,只要你一心一意的修菩提道次第,世间所有信仰佛法的鬼神都会主动上门来保护你、令你消除一切违缘。偶尔有时候你烧烧香,说些感谢的话就好。
  我很感谢北塔护国寺的那些护法,感谢他们不违背在如来佛陀面前所立的誓言,为北塔护国法轮寺所做出的一切贡献!我每次想做一件大事的时候,就到护法殿里边去跟护法先说一说,我最近想干什么事,你觉得如法,就保佑我,你觉得不如法,就不用保佑我,因为我觉得它跟我一样,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的,完不成使命就是失职,所以关于护法的事就是这样。

一一一
  ◆居士问:供黄财神可否与佛像同堂供?是否要供肉?
  ◇仁波切:可以同堂,但是佛在上层,黄财神一定要在下层才行。因为一般护法神的位置不可以与佛的座位同等高。
  供黄财神是不可以供肉的。一定要供水果、牛奶、冰糖、白糖之类的,这样供就挺好的。

一一二
  ◆居士问:如何祈求护法护法?有时候能看到些什么……
  ◇仁波切:你最好是祈祷:请诸佛菩萨保佑我,让我今生为了解救一切众生而证得佛陀果位,为此今我所修的一切法能够变得如法,令我消除内心的烦恼和业力,增长一切功德。就是这样。你在烧香的时候这样祈请就可以。
  我认为诸如能看到些什么这一类的事,你最好不要太在乎。反正他对你没什么用,为什么?佛不是因为能看见什么而证得佛果位的,而是因为改变了内心的毛病和缺点,增长内心的功德、慈悲心、菩提心而证得佛陀果位的。护法他又能对你怎么样呢?护法他能干什么呢?护法只不过是帮帮你而已。但是他没有办法让你成佛。
  重要的是,你生起菩提心了吗?恐怕连菩提心是什么你都不知道。生起了死无常九因相法的心了吗?你没有。生起了依止善知识任运觉受了吗?都没有。所以我说,装神弄鬼不好,还是实实在在地修点法,令你的内心当中生起真正的功德。不要在乎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帮不了你什么,唯有内在的修行才能真正地救得了你。这个世界上,即便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他也没有办法强迫你成佛。要是这样的话,他不是早把他的弟弟提婆达多强制地解脱了嘛?可是没有!唯有自己修自己的内心,消除自己内心的贪欲、嗔恨、愚昧等等,增长自己一修行的功德,最后达到佛的果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是很忌讳这些封建迷信的,你以为我看不见什么吗?我从小会走的时候就开始有神通,但是我就把它当作跟看到牛和马一样,根本就不在乎。你就把它当作看到一匹牛、一匹马就好了!因为反正他对你没有什么帮助。


一一三
  ◆居士问:我想修佛法,不知道怎么修?有的时候胸闷、头痛;有时候觉得身体里有什么东西。
  ◇仁波切:其实修的前提是思,思的前提是闻,闻、思、修。闻者学也;思者,把所学之内容与内心的意识形态加以磨合,让所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成熟的理念,变成自己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修者,反复地串习为修,这就是闻、思、修之别。
  现在你之所以不会修,就是因为你没有思,没有学,问题就在这里。我劝你首先看一下《为什么学佛》的光盘,然后看《掌中解脱》。另外,在我的网站里面,有《速道》导论的MP3文件,可以下载来听,一定要听完。那个时候,你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答案,自然就会解决问题了,这是闻。
  不要花更多时间看《金刚经》或《心经》,因为你现在还不到时候,虽然这些经很重要。但更要注重基础,一定要看《掌中解脱》和《速道》。如果《掌中解脱》看懂了,再看《广论》或《略论释》,这些书都非常精确,没有误导,一句话也不会错。当你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反思自己当前的内心世界,与佛经里所讲的进行比较,发现哪里不对就改,这就是思。
  然后是修。开始的时候,可以念《兜率天上师瑜伽》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也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修法。然后念一些忏悔文,忏悔很重要。为什么要忏悔?人如果要想进步的话,就必须要忏悔。
  如何忏悔?就要具备四力:第一个,忏悔的时候,要跪在佛像前,就把它当真的佛,在佛的面前,请他作你发誓的见证人。只要你把它当成真佛,他确实是真佛,那是毫无怀疑绝对的,这就是所依力。
  第二个,破坏力。凡是自己的过错都找出来,比如说想得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过错,昨天的过错、前天的过错、因为这些过错刚刚做过,很容易想起来。然后思考身体行为当中,犯了哪些过错,语言当中犯了哪些过错,起心动念当中犯了哪些过错,一定要把它找出来,破坏它。然后再想十天以内的,大的错误你可能记得清,因为比较敏感,一个月以内、一年以内、十年以内的、从小到现在为止的,身体行为、言谈举止、内心动念等等一系列的过错,包括贪欲范畴之内的,嗔恨范畴之内的、愚昧范畴之内的,自私范畴之内的,傲慢范畴之内的,悭吝范畴之内的、疑心范畴之内的、妒忌范畴之内的、顽固范畴之内的、执着范畴之内的等等,懈怠范畴之内的、懒惰范畴之内的、散乱范畴之内的等等,一一地区别开来。找出来之后,念起它们的后果,继而内心深处生起非常强烈的后悔和非常猛励的自责。自责很重要,因为对过去的自责,等于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警告。当你一旦发现过去做的事是错误的时候,以后你犯这方面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这是非常重要的,是防止以后再犯错误的最好的办法,这就是破坏力。
  第三个是遮止力,就是从此以后绝不再犯的决心。在佛面前,再再地发誓,再再地立誓。发誓能起到什么作用?虽然你明白了这些道理,也知道不该做,但当你没有约束力的时候,你就会把持不住;但当你在佛面前发誓了之后,心里就会有顾虑:不可违背佛的教言啊,绝不可以欺骗佛!心里总有顾虑。所以就防止你继续犯错。
  在口中再念诵一些仪轨和忏悔文,心里边想边念,心口两个结合起来。最好是嘴里说出来,或者一个一个的默默的忆念,然后念一些经,这叫对治力。一定要具备这四个。
  第二个问题,你说胸闷之类的,主要因为是内心当中还没有产生强烈的欢喜心,你把它当作任务一样来看待,你应该把它当作一件爱好来完成。如果学佛就像爱好玩电脑一样,就不会胸闷了。这样一来,你就不会感到累,很容易生起精进心。
  第三个问题,觉得体内有一些什么东西,确实是有。因为我们体内有贪心、嗔恨心、痴心等等。由此,内在的魔就是烦恼魔、天子魔、死魔、蕴魔,四魔所缠绕,能没有吗?对我刚才所说的贪、嗔、痴等等,通过忏悔,一一地对治,由此可以消灭烦恼魔。蕴魔得慢慢地一点点地来,直到你证得了佛陀果位的时候,才能真正地降服蕴魔。所谓的蕴魔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你把有漏的色受想行识变成无漏的佛的身、口、意功德和成就,这个时候,你就彻底地降服了蕴魔。对于死魔,你什么时候得到了不死的长寿涅槃果位,你就降服了死魔。对于天子魔,你要努力和精进,天子魔的本性就是懈怠、散乱和懒惰,当你努力和精进的时候,天子魔必然就会消失,那样你身体里面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对于其它的什么神鬼之类,你不在乎,它就没有;你在乎,它就有。人不应该在乎这些东西,只要你不在乎,它就无法纠缠你。如果你在乎它,就会真正的难离。

一一四
  ◆居士问:关于绿度母修法,不很清楚此法的殊胜。
  ◇仁波切:无上瑜伽部的绿度母修法确实很殊胜。过去我师父传授我灌顶的时候,多次说按照这个仪轨修行,功德非常广大。大多数绿度母的传承仪轨修法,都属于行部和事部,无上部的修法仅此我传授于你们的这个智达玛里的修法,其中包含了密法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从现前来说,绿度母可以消除一切疾病、灾难、痛苦、障碍,增长福禄寿财、善慧喜乐等等。这不是我随便说的,是在度母的赞颂文里边说的,如果对绿度母生起非常广大的信心,早上或者晚上以绿度母的仪轨修持并诵咒的话,能消除一切魔军的障碍、他人的毒害和自己身心的痛苦及逼恼,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一切周围的人,及你所回向的人。如果一个人念诵《二十一度母礼赞文》,或者绿度母的修法,哪怕只修两遍、三遍、七遍者,愿意得儿子可以得儿子、想得女儿的可以得女儿,如果想得到财富可以得到财富,你所愿望的一切事情都能得以成就,最后得到诸如来之灌顶,证得无上佛陀果位。
  另外还可以息灭八难,比如说监牢难、火灾、水灾、毒蛇、野兽、盗贼的侵害等等,所以是非常殊胜的。

一一五
  ◆居士问:可不可以将上师视为自己的本尊,本尊修法应在生起菩提心之后才可以修,是吗?
  ◇仁波切:是这样的,必须把所修的本尊和上师观为一体、无二无别,这是密法当中最核心的一个内容。另外,如果你希望等到生起菩提心之后,再修本尊法,那万一在生起菩提心之前死了,没来得及与密法结缘,就太可惜了.为了与它结缘,你可以修一修。但若要生起真正的证悟和觉受,一定要生起菩提心之后才行。之前你修也会得到加持,同时结个殊胜的善缘,是这样一个意思。

一一六
  ◆居士问:每次灌顶后一定要修仪轨、诵咒吗?
  ◇仁波切:灌顶以后一定要诵咒,这样这个灌顶的传承就不会断。但是修仪轨就不一定了,因为看你主要修的是哪一个法。
  我建议你们先要从依止善知识开始,一步一步修起,直到发菩提心,然后六波罗蜜为止,先做一个真菩萨,然后再求密法。先把道次第作为主干来修行,仪轨念诵作为次要的来修,那就很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七
  ◆居士问:打坐以多长时间为宜?
  ◇仁波切:按道次第当中说,初学者打坐的时间不要太长,因为时间太长,下次你一想到打坐就会有酸溜溜的感觉,就不愿意再打坐了。打坐打到正舒服的时候结束,下一次你就愿意打坐。其实对初学者而言,每天不一定要打坐,闭关也不一定要坐成四座,可以坐成六座、八座、十座都可以,时间短一点,次数多一点,这样就不感觉累。就比较好。

一一八
  ◆居士问:每个法有每个法的本尊,这个本尊与上师本尊,与我自己的本尊,三个本尊,有什么区别?
  ◇仁波切:其实,你受过的每一个灌顶的本尊,都是你的本尊,可以都把他当成本尊。这里的上师、本尊是一体的,与你自己的本尊也是一体的,无二无别的,因为一切如来毫无分别。所以说,不应区别看待。

一一九
  ◆居士问:在打坐修法或行住坐卧时,忽然生出谤法、谤僧、怀疑因果等邪见,怎么办?
  ◇仁波切:说明你应该好好地注意自己的修行,否则很危险!如果我是这样的话,我会哭。如何对治呢?应该在佛面前发自内心地、真心地忏悔,积集福德资粮,要多看看谤佛、谤法、谤僧的过患;生起真正的后悔、遗憾之心,真正的内疚和良心上的自责,由此在佛面前发露忏悔,这是应该做的,没别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题开示


  仁波切对有关《成就盛宴》的开示:
  《成就盛宴》广轨、中轨、略轨的出版,对咱们北塔护国法轮寺来说,已经奠定了作真菩萨、作真佛的一个非常殊胜而圆满的基础。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不需要专人去解释,一看就明了的法本;而且你修得再好法本也不会过时,可能等到成了登地菩萨的时候,仍然可以依照这个法本继续修行。
  最近咱们硕果累累呀,去年一年当中已经完成了非常圆满的《成就盛宴》广轨、中轨、略轨的编著,可以算是给咱们北塔护国法轮寺所有的弟子铺上了一条高速公路;也为无论是学汉传佛教、还是学藏传佛教的佛子指出了非常圆满的、到达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的道路。因为它是一个人从开始学佛直到证得佛陀果位为止的根本离不开的一个完整的仪轨。
  《成就盛宴》是在历代的传承上师传来的,即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为止所有显密一切教法当中,把最重要的部分和最核心的部分聚积起来,把它变成为一个人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为止,一天当中令他如法正修的实修的所缘。为以菩提道次第为实修者,为愿意做真菩萨、愿意成佛者铺上一条非常圆满的道路。
  有人问:“红教好还是黄教好?”有人说“白教好呢?还是花教好呢?”我说,这个我没法给你回答,因为无论是红教还是白教和花教,这些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或六大教派就相当于长江、黄河的每一个支流,而黄教格鲁巴相当于大海。如果没有奔涌的长江黄河,何来一望无际蔚蓝的大海呢?因为这些河流不就是流入了大海了吗?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黄教格鲁巴,从严格上讲,不是单独的一个宗派或教派。宗喀巴大师三岁受居士戒,七岁受沙弥戒,十六岁到西藏;最初学噶举巴白教,然后学萨迦派的花教,后又学红教宁玛巴、觉囊巴、希解巴的所有教派的一切显法和密法,通达了实性以后,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来所说一切教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我们应该去修学的东西,所以把过去那些教派所有的经典、教授,所有显宗、密宗的传承全部综合起来,让它变成为最完整、最圆满的如来正法继承下来,这真是众生之福、千秋万代的信徒之福。因此格鲁巴所弘扬的教法,一是完整,二是无颠倒没有错乱,三是适合各种不同的人。所以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实际上不是站在格鲁巴或者说黄教的角度去写的,而是站在整个佛法、显密一切教法的高度而写的,该论概括了整个经律论三藏经典的全部内容。


  2006年7月8日仁波切对共修《大宝积经》的开示
  《大宝积经》是非常庞大的、内容非常圆满的一部经,总共有一百二十卷,非常的殊胜!下面我就简单地讲一下念诵的功德、念诵的动机和如何念诵?
  首先,念诵佛经的功德,尤其是诵《大宝积经》,能消除一切无明之黑暗,能够消除一切堕入三恶趣的罪障,能够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能够令我们无数世来所造下的一切身口意的业障得到消除。
  闻是“闻思修”佛法当中的第一步,也是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基础当中的基础,念诵等于是闻。诵《大宝积经》经,就是通过闻思修令我们学会菩萨的广大行,了解如来所说的从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等一切修行的出处和依据。释迦牟尼佛在《大宝积经》当中说:
欲乐读诵说,智能从此生,忍修此能行,速能生善趣,
察依此能观,如果如是学,永利众喜福,速至于涅槃。
  就是说,如果我们非常欢喜地读诵佛经的话,就能够增长智慧;由于增长了智慧,我们就可以修许多的善法,积累福德,令生生世世中能够趋入善趣,走向修善积德的正道当中。由于我们长时以智慧观察和闻思修佛法的缘故,能够得到了知一切万法本来面目的智慧,或者说通达一切万物本来面目的法的本性。了达法的本性——“体性皆空”以后,以此修行能令我们永离轮回之系缚,能够到达究竟涅槃的果位。
  其次,念诵的动机,就是我们在修《大宝积经》的时候,要端正动机。要像六加行中所说的那样坚定不移地皈依上师、佛宝、法宝、僧宝,这是第一个动机;第二个,为利一切有情故愿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为此念诵《大宝积经》,这就是菩提心的动机;然后,以我所修《大宝积经》的功德力量,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永不远离一切无苦之乐、并且愿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亲疏住平等舍的四无量心,这三点就是念诵的动机。经中说:
正法不久留,应发坚精进,我亦如是说,应速正思维。
此劫过去已,满于六十劫,当不闻佛名,何能生信乐。
  意思是:正法不会长久留在世间,很快就会灭亡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心,精进地闻思修,尤其应该速速思维和修行,佛陀所说的一切经律论三藏的内容,一旦过了这个劫以后,随后在六十多劫当中,无法闻听任何佛法。怎样能够生起信乐呢?我们今天闻、思、修《大宝积经》要生起非常难得之心、非常殊胜之心、消除罪障之心、增长智慧之心、破除无明黑暗之心,能够生起诸多功德之心,以此来非常虔诚地读诵《大宝积经》,这就是念诵的动机。
  第三、如何念诵。之所以让你们在《成就盛宴》的仪轨当中,正行诵《大宝积经》,不是随便添加的,而是有不可思议的、非常殊胜的意义。能够如法地发皈依心、菩提心和四无量心,然后把一切诸佛菩萨如同迎请道次第和上师供养资粮田一样,从十方刹土迎请来,安坐于我们这个道场,为我们读诵《大宝积经》作证,并且为我们加持!实际我们通过《成就盛宴》的修行而读诵《大宝积经》,不是我们自己独自在读,而是在一切诸上师、本尊、佛陀、菩萨、声闻、缘觉、罗汉、明王、明妃及护法神面前读诵《大宝积经》。这个机缘极其难得!其次以七支供,也就是顶礼、供养、忏悔、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住世间、回向等方式,在一切诸佛如来众会之下,我们读诵《大宝积经》,能够生起殊胜功德而积累福报、消除业障。所以说功德无量!
  再者,我们以三大事而祈请一切诸佛菩萨,令我们圆满生起:从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大义难得、到死无常九因相法、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一切殊胜无颠倒的觉受;愿一切诸佛菩萨消除我不如理依止善知识、到不如理修暇满人身大义难得,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一切不如法或者颠倒的心念;祈请一切诸佛菩萨诸会众,愿我修佛法当中,消除现前和究竟一切违缘、魔障,这就是三大事的启请。由此,令我们可以得到读诵《大宝积经》的一切功德,消除一切违缘,并且断除一切邪念或者恶念,令我们能够早日得到如同《大宝积经》里面所讲的每一个觉受、每一个证悟,令我们速速证得这些正果。
  最后我祝愿大家由读诵《大宝积经》的功德,消除一切违缘、具得一切顺缘,消除一切疾病、灾难、魔障等等,断除内心的贪欲、嗔恨、愚昧、自私、我慢、执着、狂热、嫉妒、顽固、疑心等等诸烦恼,增长慈悲、智慧、德能等等一切功德,愿一切诸佛菩萨保佑,阿弥陀佛!


  仁波切对如何划分经律论三藏的开示:
  有很多人对“三藏”的认识有误解。认为:经藏是佛说的,论藏是高僧大德的著作。实际经律论三藏和经典论典是两个概念,是两码事。
  那么经藏是什么意思?主要讲方便和智慧两者当中,以方便内容(包括:菩提心、布施等)为主题的一切佛的经典以及各大德的论著叫经藏。
  律藏是什么呢?以戒律内容(包括:行为规则等)为主题的一切佛的经典以及各大德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叫律藏。
  论藏是什么呢?在方便和智慧二者当中,以智慧为主题的一切佛的经典以及各大德的论著叫论藏。
  比如《入菩萨行论》,是论典,但属于经藏的范畴,因为讲的主要是菩提心方面的内容。所以翻译的时候,前面是“一切诸佛菩萨我顶礼。”顶礼诸佛菩萨就意味着它是经藏!如果前面是顶礼一切种妙智,这就意味着是律藏!《大般若经》等前面是顶礼文殊师利童子,这意味着它是论藏。
  要知道,经典有三藏经典,论典也有三藏论典。凡是佛说的都叫经典,在经典里面,既有佛说的经藏、也有佛说的律藏、也有佛说的论藏。比如《般若经》就是佛经的论藏,当然不只《般若经》,凡是讲人无我、法无我的一切经典,都是经典中的论藏。
  要区分开经典和经藏,论典和论藏,律典和律藏,要分清楚典和藏的区别。经典是佛说的,论典是菩萨著的,经典有三藏:经藏、论藏、律藏;论典也有三藏:经藏、论藏、律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波切关于“闻思修”菩提道次第的开示

第一次开示
  ◆居士问:请问上师,怎样算是是正确的修持呢?
  ◇仁波切:我用自己的修行来做例子说明吧。我先背诵几个可以指导目前修行的偈子,它可以是佛陀说的,可以是菩萨说的,也可以是历代上师说的,我反复地背诵,然后再反复地观修。
  比如修菩提心的时候,先以毗卢七支坐的方式打坐,把整个身心全部放松下来,然后通过21次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修平等舍之时想:“一切众生是我母”,然后是“知母恩、观母恩、报母恩、大慈、大悲”等一个一个地想,想完了之后真正起修菩提心(此处特指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法)的时候,就念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当中说的“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仁光法师、任杰老师所译《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我就反复这样念,念的同时就想,我要想办法把这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变成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便思维所有众生的一切罪业由我来受吧,我愿把自己所有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无论是一切六道轮回当中的行苦、坏苦、苦苦,不管每一个众生有多少苦,以及由于因果业报所造恶的恶报业力,都由我来受吧!我修菩提心等的一切善根,及我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所有善根,回向给六道轮回的众生,愿他们脱离一切痛苦,具足一切安乐吧!我在心里这样不断地思维,不断地想。想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想到不断地流出眼泪,内心非常非常难受,或者生起一种无法忍受让众生继续受苦的大慈大悲心为止,这就是一种观想。
  不仅要这样去想,而且还必须拿一些其它的经典,一边念一边去想,一边想一边去念,通过这种方式,找出很多很多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其实你能找到很多道理来说服自己。直到你的心一次又一次地生起对一切众生非常大的爱心和慈悲心为止。这样修的时间长了,你对每一个众生,哪怕是苍蝇和蚊子都不会感觉它是跟我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什么东西,你会总是感觉它也是我的父母,包括你的敌人和最痛恨的人,也都会不由自主地成为你发慈悲心的对象,要生起这种心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无论是亲近善知识还是暇满人身难得,在念“福田正士至尊上师前……”、“偶一获此有暇十圆满……”(能海上师译《上师供》)这些词句时,要不断地想反复地想,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再用《上师供导论》里面所讲的一些道理和理论来说服自己,如果导论里面没有,就要到其它的书里面找出相应的道理来说服自己,即便其它的相关书里面也没有,你也还是要寻找一些道理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生起这种心。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调整我们内在的心理思维结构,慢慢调整,调整到最完美为止,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成佛。你成佛肯定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把我们最肮脏的肉体变成毗卢遮那佛的金刚身,把现在我们最肮脏的烦恼心变成无所不知、能够度化一切众生的诸佛的大智和大慈大悲。

  ◆居士问: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现在打坐观想某个本尊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最重要的是修菩提道次第,其它的都可以先放下?
  ◇仁波切:对,我就是想说这个,一定要按菩提道次第修,这个很重要!你现在念念咒也可以,但是最主要的是按菩提道次第去修,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觉受才是无价之宝,将来你再修什么本尊、什么法都可以非常快地修成。


  ◆居士问:我念仪轨的时候,开始时念得很开心,后来就在反思,反问自己:你对文字懂了吗?不懂的话,你天天在那里念,费了那么多时间,到底心里明白吗?!这样想是否正确?
  ◇仁波切: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你对仪轨中的文字的意思可以渐渐明白,而且可以通过导论去理解。但是最根本的是:文字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字的真正含义到哪里去找呢?我跟你们说过,比如说“福田正士……”这四句话的内容,你可以到《掌中解脱》里亲近善知识的部分去找,那里的全部都包容在这四句话里面;《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亲近善知识的内容也全部都包容在这四句话中;《菩提道次第略论》、《略论释》里面全部亲近善知识的部分也都可以拿到这里面来。也就是说,修暇满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等都是这样,只要你把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都拿到这里来修,就行了。再说你不要太在意文字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字的内容太少了。


  ◆居士问:我所说的文字的意思,就是指您说的文字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内涵我到底能做到多少,到底明白多少?!
  ◇仁波切:你明白多少就修多少。尤其是把《上师供》和《掌中解脱》的内容合起来修,修到能够非常非常熟练为止,然后你再拿《略论》里面的内容和《上师供》里亲近善知识的内容合起来修,再将《略论释》、《广论》里面相关的内容都拿出来修。这样一来,实际上你就彻底明白其中的内容了,心里也会生起了相应的觉受。甚至你可以根据它们的内容再添加很多跟它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这样才是合理的闻思修的方法。


  ◆居士问:什么是“闻思修”呢?
  ◇仁波切:“闻”是不懂的道理,从上师那里听或从书里面看,而且听明白了、看明白了,这就是“闻”。
  “思”是将你所听明白、看明白的道理从理论上加以思考,并和自己当前的意识形态(内心的看法)进行对照,而且反复地思考,在理论上跟自己进行辩论,最后确认自己过去所执的观点是错误的,佛经中论述的是正确的,而且内心对此毫无疑虑。
  这时候,你又可能生起这种念头:虽然佛法是对的,但是我现在是凡夫俗子,还暂时无法做到这一切。这时你要想办法制止这种逃避的想法,破掉这种胆怯的障碍,生起只要它是对的,我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只要它是对的,我当下就要接受这种正确的教诲!”这就是“思”。
  “修”,当从理论上解开了一切疑问、确信了佛法三藏的正确性、通达了菩提果位的正道后,不间断地观修贯穿这种正理,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观修贯穿。到什么程度呢?到你所生起的心是自然的而不是造作的,是坚固的而不是摇动的,好比是一座坚固的山,这时你所修的心就算修成了。
  所以说每一个内容都要有闻、思、修三个过程的修行。这样一来,你的心很快就可以达到如经典里面所说的每一个不同阶段所产生的非常完美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了。咱们学佛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一个一个的修行阶段都能这样修下来,修到禅定波罗蜜的时候,就不难了。

第二次开示

  ◆居士问:如果把一个并不是很正确的认识、见解进行反复地贯穿,而且还贯穿得很坚固,这样恐怕会有问题啊?
  ◇仁波切:好啊,你问得非常好。我要给你好好地回答。
  从“福田正士……”开始,一边念一边看相关的书,在这里似乎只表现出“修”的部分,好象没有更多的表现闻和思的部分。实际上,我前面说了,从上师那里听曾经没听过的道理是闻,看没有看过的书也在闻的范围内。因此我让你们在座下的时候不断地去看《广论》、《略论》、《略论释》、《掌中解脱》等书中相关你目前所修阶段的内容,意思就是让你们彻底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你知道:上师是船长,可是具体的导航不一定是船长亲自去做,下面会有人去做的,船长只不过是总负责而已。这和修法一样,我只是给你们指一条路,告诉你应用什么方法,看什么书,怎么去修。剩下看书的问题,还是要你自己去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闻。因此你刚才所问的没解决的部分,可以坐下看书。因为“闻”不仅仅限于耳听,眼看也是一种“闻”。当然了,必须要有上师的传承和引导,这是很重要的。在“闻”的问题上,包括“闻”的主要意义、“闻”的范围、“闻”的技巧和方法等很多细节。
  第二个是思维。就是把你今天所看到的这部分道理一个一个地想,然后将书上说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比较,有区别的、有误解的就进行反复地思考和论证,让自己想通为止。表面上看来是修,实际上是“思”。
  若想通了,每次想到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疑问和争论了,能够放弃原来的错误观点了,这时你还要贯穿,反复去贯穿,那就是“修”。
  因此闻、思、修和我前面讲的,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实际上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闻”表现在从上师那里听和看书;“思”表现在打坐时,结合书本里面的定义标准与自己当前的动念、所思内容进行比较等等;确认了之后,反复地贯穿,来对治内心的烦恼以及习气,那就是“修”。


  ◆居士问:怎样才能够在念诵词句的同时,又如理的思维呢?有的时候,注意在词句上,就忘记了思维;注意在思维上,就忘记了词句。
  ◇仁波切:思维时,如果“福田正士”等词句念不下来也无所谓,先原则上念几遍“福田正士……”,然后根据思的内容,选出相对的最核心的那几句话,你把它在座下时背下来,座上的时候就念。由于看书的内容不断地换,念的内容也不断地换,这样一来就会达到非常好的“思”的效果。比如我打坐修菩提心的时候,先是背诵《上师供》里面自他相换的内容,这些背诵累了,或者背诵了几百遍了,觉得对它的兴趣小了,我就背诵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的关于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的八句话:
于生如爱命,随彼极爱我,
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何时有有情,未得解脱者,
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
  然后,我可以再念《入菩萨行论》当中相应的内容,也把它背下来;虽然是同一个内容,字偈换一下,心里可以不断用新内容、新方式来贯穿,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如果你觉得嘴里念,心里想两个相互干扰,不念也行。当你嘴里念的和心里想的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不会有干扰;否则光是心里想,有时候想着想着,很容易昏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居士问:这样修法对我们修禅定会有什么影响?
  ◇仁波切:你暂时根本就不用考虑修禅定的问题,因为你现在需要修的是菩提心。修禅定的时候当然不是这样修。而且这样修对禅定的影响是:第一,会对修禅定有帮助;第二,禅定的基础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根本不该修禅定,因为即便你修了禅定也证不了佛果。
十二
  ◆居士问:我们在座下的时候,因为菩提道次第有些地方的道理可能相对简单,有的相对复杂,以我的经验,需要花时间看不同的参考书,听一些上师的开示,然后自己进行相对长时间的反复思考。这样做正确吗?
  ◇仁波切:你说得对。这就是“闻”的阶段。“思”的阶段是将理论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思考。不过,更重要的还是“闻”的阶段。闻的时候不要同时看好几本书进行对比。先看一本书,比如《掌中解脱》最简单,就看《掌中解脱》;《掌中解脱》的这一条修完了,再到《略论释》里面去找和这一条相关的内容,然后再到《略论》里面去找相关的,这两个对照着看,修也修了,修得也挺好了;然后你再到《广论》里面去看相关内容。
  这样,先《掌中解脱》、然后《略论释》、《略论》、再《广论》,这样的话,你实际上不存在不懂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先从比较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才接触稍微难一点的,这样也就不觉得难了。要是你直接修习《广论》,然后《略论》、然后《掌中解脱》,这样的话开头特别难,甚至到了《掌中解脱》的时候才会懂。所以说先从比较容易的内容入手,渐渐向难的方向走,就有一个思维的空间。

一三
  ◆居士问:如何理解“闻”和“思”的关系?
  ◇仁波切:我认为的闻和思是:首先是听或者看或者学,这是闻。思是把所看到的东西不是在修的形式下去思考,而是以自己看书的形式去对证和思考。这个勉强可以说是“闻”和“思”,但是真正的“闻”和“思”不是这样。
  思维的核心并不是你理解了听见的内容,而是经典的内容和你自己的当前自心之间进行对比,这才是真正的“思”。实际上,你听懂了、看懂了经典的内容,能够几部书之间串联了,知道这个里面说的和那个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怎么连接。在这个时候所得到的结果只不过是我所说的“闻”的阶段,只达到了“闻”的比较好的结果而已。就是说对理论没有什么怀疑、疑问,属于“闻”的范围,不管你怎么“思”都只是达到了“闻”的阶段而已。
  我们再谈谈“思”的问题,那么“思”是什么呢?你们认为的“思”仅仅理论上能进行连接,只是各部论著和不同上师之间所讲的理论之间的连接,而并没有把自己当前的想法和理论进行对比,因此实际上你内心的怀疑仍然没有被触及。以前世来世为例子,你不管怎么了解,实际上你对前生、后世的怀疑还根本没有破。你只不过了解了这本书里面怎么说的,那本书里面怎么说的,它们之间在理论上接通了,但这仅是你懂了经典的内容,而并不是把你当前内在心里对它的怀疑和它之间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使其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确定,你并没有达到这样,这也就意味着你根本没有达到“思”的效果。而“思”的效果是你自己的心态和所看的经典的内容完全达成一致。就是你在观念上已经真正地接受了经典的观点,没有任何含糊。但是你做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
  “修”的结果是你做的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哪怕你做梦时也没有相违。所以你刚才对“闻”和“思”的理解有些误解,没有确切明白“闻”、“思”、“修”的更深层次的道理。从普通意义上说,可以这样理解:比如“闻”就是听,“思”就是思考经典的内容,这其实也对。但这种“对”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而已。你要看到闻、思、修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你要看到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我常说,普通的文化只存在闻和思,只存在文化之间的比较行为,是对它的认识和对它表面的一些“思”,只是为了听懂它的含义的思。
  这样的“闻”和“思”,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把菩提道次第的文字倒背如流而已,但是无法令起心动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藏地有些人是这样,我们称之为“言词格西”,他们对佛法有点像汉地的口头禅。这些人,说起佛教道理比谁说得都好,可是一做起来就不行了,甚至是与佛法相违背的,人们就称之为“言词格西”,只会说不会做,不能依教奉行。等于他拿到了镜子本来应该照自己,可是他的镜子老照别人不照自己。

第三次开示 
十四
  ◆居士问:如果把“闻”、“思”放在主要位置上,把“修”放在次要位置上,这和前几天讲的有什么区别?
  ◇仁波切:有人陈说什么叫“闻”呢?听不懂的东西从老师那里学,就是闻。什么叫“思”?这个内容和那个内容相互冲突或者不太一样的时候,反复从理论上考虑和分析,然后进行研究,这就叫“思”。实际上这种说法太简单化了。这是不是闻思修的“思”呢?或许可以把它列为思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这就是真正的“闻”和“思”,那么所有宗教的那些学者对宗教的研究不都成了“闻”和“思”了?其实不是!
  宗教研究者们只闻而不思,当然也更不修。为什么这样说呢?不懂的东西从书里面学,学完了之后进行比较。从来没有想过眼前所研究的内容对他自己有什么用处。他没有把自己的内心和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对比,他只是把两种不同的内容进行对比而已。这样一来,他对这个内容毫无兴趣,毫无感情。实际上光是思考并不一定就是“思”。
  佛教里面说的“闻”,是指对根本没有听过、没有学过的内容,或者曾经学过但是还不太明白的东西,从师父那里听或者到书里面看,通过这种渠道,使过去不明白的内容明白了,这是“闻”。这种“闻”不仅仅是咱们的佛教独有的,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外道等都讲。但是他们不讲“思”,不讲我们佛教意义上的“思”。
  咱们佛教意义上的思是什么呢?把佛教里所指出的教理观点拿出来,同时也把当前自己的心态拿出来,二者进行比较,这才叫真正的思!这种思维方式和刚才那种仅仅是对两种不同内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那种仅仅是对两种不同的文章内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式,不怎么费劲,你马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甚至有人把这概括为闻的范围。其实并不难辨别,一看就马上看出区别开来了,而且你也不存在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因为那种“思”就不存在面临要放弃曾经一直所持的立场和观点,所以那种思维对人的内心而言无关痛痒,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佛教当中的“思”是比较艰难的,有时要触及到个人的灵魂深处。佛教经典里面的概念和自己的想法肯定会发生千千万万的冲突,即使不是直接的冲突,至少也有非常大的距离。对于这种状况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那些对佛教认识不深的人,他甚至会放弃佛教思想。因为很多人把个人的观点当做正确的,要让他抛弃自己的原有旧观点是很痛苦的事情。之所以说“思”艰难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进行比较,它关系到是否要放弃过去的那种观点、见解、原则的问题,所以说,是非常艰难的。而且这些观点,他可能曾经认为是非常非常正确的,有些观点还是他的重要观点,当他一旦发现有了冲突的时候,不管佛教在理还是他在理,他很不情愿放弃自己过去的观点和说法,因为人总是自私的。正因为如此,“思”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种可能是什么呢?就是他对总体的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仰,因此他对佛教不会生起更多的怀疑和否定,但是他可以找借口,可以逃避。比如他会想:佛经说的道理显然非常伟大,可是我当前的现实情况做不到。这是非常好的借口,然后他马上可以逃避到这个借口当中去。
  佛家的“闻”当中包括不同的“闻”,相互的结合、相互的理解都包括在“闻”当中,因此闻非常重要!
  但是“思”更重要。你是不是放下了那些与佛教的理论相违而你又非常重视的观点,或者,过去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些观点,你现在是不是能放弃,这叫“思”。所以说“闻”和“思”都是难度很大的事情。
  “思”的最终结果,肯定是你自己输了,佛教赢。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咱们不管有多大的智慧,也只是几十年和十几年功夫所得来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哪有一种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哲学上的说服力呢?可是佛教在2500多年中,经过了无数的高僧大德不断地论证,不断地从理论上进行推敲和提练,就象一个人已经几乎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成年人的阶段,而我们还仅仅是非常不成熟的小孩子。三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打得赢非常成熟的成年人呢?根本打不过的!由于这样的原因,你肯定是最终的输家。如若你非要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你不会输,因为这是你自己心里两种不同理论的辨论、斗争。所以我们经常说的思想斗争,实际上就是心里的一种抉择。但我们是学佛者在正见和邪见之间的一场心里斗争,或者说是一种心里的辩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思”。
  那么“修”是什么呢?“思”的最终结果,是当你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后,用这样的结论去打败自己过去的观点,自然而然地放弃你原来错误的观点,并不存在你找到了正确结论之后还要再去说服你自己。如果你和我之间进行理论辩论的话,那我用所学到的理论和你进行辩论直到把你辩倒为止,这样的辩论是比较简单的。“思”的辩论不是这样,是自己和自己辩论,当你确认了佛教的道理是正确的,在那一刹那,你就已经放弃了你原来的观点了。
  虽然放弃了,但是你要把最终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反复地贯穿,这叫“修”。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意识斗争,要不断地贯穿,不断地贯穿才可能意志非常坚定,这个不断贯穿的过程就是“修”。
  这不是我自己随便说的,莲花戒大师(噶玛那西那)在他的著作《修次三篇》中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也特别阐述到了观察修和止住修的问题。观察修里面有“思”的成份,也有“修”的成份。观察修里面思维的成份,是从理论上不断地和自己的意识进行对比的部分,这就是“思”。将所得到的结论不断地、反复地进行贯穿就是“修”。这两个都包含在观察修里面。
  那么在“止住修”里面,更注重的是“修”,因为“思”的部分在观察修时已经过去了。闻完了之后去想,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去寻找这个目标,对于寻找目标的一些方式等,已经在前半部分当中“思”的里面讲了,这时就慢慢地进入到修定当中了。所以说这也是“修”。
  问题的关键是,有的人把禅定列为“修”,观察修列为“思”,这是不对的。观察修里面有“思”的部分,也有“修”的部分。修定当中也是有“思”的部分和修的部分,但是修定当中更注重修,观察修当中更注重于“思”,然后才是“修”。
  对“闻”、“思”、“修”要有非常正确地了解,然后在自己的行为当中真正地去实践,很快就能生起暇满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等等的感受。
  比如亲近善知识部分,你先修亲近善知识的功德,这个过程中,座下就看《掌中解脱》、《略论释》、《略论》、《广论》里面的亲近善知识的功德,你看一部,就要把这一部的内容看透。看透了之后,按照它的过程修,先修《掌中解脱》中的相关内容,修到效果非常好了之后;你再看《略论释》,按照《略论释》来修。虽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是没关系,因为修的本身就是重复。你不要把一部书作为核心,而把其它的作为辅助,把重复部分的去掉,这样做你就没有办法把每一部书的殊胜和特点彻底了解。
  格鲁巴教法里面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修得越好的人,学得越好;学得越好的人,修得越好。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不用一下去学很多,就去学关于当前所修范围内的内容,一个一个地修学,既能分开得很清楚,而且又能运用得非常清楚。这样,既能一一指出每部书中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和殊胜之处,又能保证从头到尾的修行次第不乱。
  然后再去修《广论》,因为你一旦扎下了根,一部书中的相关部分修得非常好了之后,别的修起来也很简单,而且很容易生起。修完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再修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之后,就是修加行依止和意乐依止。到最后亲近善知识全都修好了,有了非常好的、坚固的、清晰的觉受的时候,你再去修暇满人身难得,这其中认识暇满人身:八有暇、十圆满,观暇满人身之难得、宝贵、短暂。就这样,到不同的书里面都把它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修,而不要把它混在一起修,一起修不太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居士问:如果把这些书中所有关于亲近善知识的内容都拿来放在一起,内容重复的去掉,不重复的保留,这样,我把所有能够找到的关于亲近善知识的好处的内容,一条一条的都摆在这里,这样一下思维起来不是更好吗?
  ◇仁波切:你这个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有不太好的一面。如果按照你说的方法修,虽然你可以把很多的特点集中在一起,但是你分不清楚。分不清什么呢?第一,你分不清其中的某条道理是从哪里来的?第二,它的这种理论程序全都被打乱了。很多理论是相互关联的,虽然其内容可能是一个,但论证的模式不太一样,有的从前往后阐释,有的相反,而且各有各的特色,如果照你那么做,你是无法感受到每一种修行道次第之教授的殊胜性和特征的。因此我不太同意你把这些揉在一起。
  如果你念的时候,讲的时候,完全可以这样揉在一起,但是你修的时候,不但要把相应的功德在内心生起,而且你一定还要非常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理论的连贯方法,以及为什么如此连贯的理由。
  这很重要,这样你能够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你能把所有的教授修了,而且很不费力。虽然修的可能是一个内容,但是就象我们穿衣服一样,老是一件衣服会觉得很单调,经常换一下衣服,就会感觉好多了。就没有那种非常厌烦的感觉了。虽然只有两三件衣服,老是换着穿,感觉就不那么单调。但是如果象你说的那样,把所有衣服全部都穿在一起,就没有新鲜感了,很容易厌烦。因为咱们要生起的是一种世俗的心,世俗的亲近善知识的心,它不是究竟的智慧。所以尽量接近本身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调伏好它,如果太严格了,反而治不好。所以说,理论的体系不同,贯穿的方式也不同,总会有一些新鲜感,这样就会不断地有兴趣,有兴趣才能非常容易地修出来。
  第二,你按照这个方式去修,会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这是来自这本书,这是来自那本书,你就会对道次第产生既能组合又能分开,很清楚的一种整体的理解。会有非常好的理论性,概念条理清晰,对其中一些细微的支分以及不同的教授都能了如指掌,实际上你就变成大学者了,是无意当中变成的。因为你不会把它们弄错。
  第三,如果你这样去修,你还可以得到这些著作的作者以及这些上师的加持。比如你修《文殊口授》你可以祈祷第五世达赖喇嘛加持。你可以在不同的修行过程当中,得到不同的上师加持。
  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你要由浅入深地学修。最浅的是《掌中解脱》,然后《略论释》、《略论》、最后是《广论》。以这样越来越深广的方法学修就不容易造成混乱;否则当你把深的和浅的全部混在一起的时候,就象吃汉地的罗汉菜,没有从浅到深的过程了。容易造成开始进入的时候很枯燥,最后也没有什么更深的去处。所以有一个从浅到深不断深入的过程,你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
  因此说这样修比较好。不管你修什么样的内容,理论的深浅肯定是不一样的。既然理论深浅不一样,你直接到最深的地方肯定不行,应该从浅慢慢到深,应该有一个理解适应的过程。就象一个人跟你说话一样,一下子把该说的全部说了,你肯定接受不了。如果一个人很会说话,他慢慢地、很善巧地把你引入更深的道理,你会觉得:对啊,说得很有道理啊。这与修行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也就是说方法不同,导致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要一个一个分别去修,不能掺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坝仁波切对居士的寄语

  1,第一个是希望。从2002年为你们传授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灌顶开始,到现在为止,在这四年多的时间当中,我历尽了千辛万苦,你们也历尽了千辛万苦,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今天的北塔寺已经变成了非常殊胜如法、万民归信、四众弟子闻思修如来正法的非常难得的一个道场。在此我代表北塔寺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的受益者感谢你们!发自内心最真诚地感谢你们(掌声)!感谢你们在北塔最困难的时候、最艰难的时候所付出的一切!我再次跟你们说一声:我夏坝活佛、北塔寺的每一位僧人及居士们是不会忘记你们所付出的一切心血和努力的!
  但是你们不要认为:北塔寺现在已经有那么多的弟子了,用不着我们了。是的,从北塔法轮寺它本身的角度来说,或许缺了一位、两位也不会象以前那么困难。不过从咱们自身的角度来说,直到成佛为止,我们是不可以放弃或停止造福报、消业障的,所以我希望你们还是要延续以前把北塔寺当成自己家一样的心态,继续来参加各类的佛事活动。早上参加念诵《成就盛宴》的功课,继续把北塔寺当成自己的家,当成你们最爱护、最敬护、最想维护的道场。你内心深处对北塔寺的这种情感,对它的爱护和敬护,实际上是对佛法的一种敬护和爱护;因为咱们修持佛法的合法的场所就是北塔寺。只要听过我讲的四句偈颂以上的法,都算是我的弟子。我再次希望你们把寺院当成自己的家,北塔法轮寺不是我夏坝活佛的,也不是某一个僧人的,乃是我们每一个在北塔护国法轮寺里面受益的信徒和居士们的,所以大家有责任和义务爱护它、保护它,甚至对它比对自己的家还要更爱护,我不在这里的时候,你们也要常常到这个道场中来。因为它是令我们走向善良、走向快乐、走向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之路的家,它比世俗的家更重要!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任何一个弘法利生的事业大家都要积极地去参与!
  我们道场基本上建设完成了,现在你们要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做功课、修行、打坐这类事情上,这是在为你自己造福报。现在早课、晚课都可以在这里认认真真地参加。尤其是阴历的初一、十五,初十、二十五等殊胜的日子,还要参加会供,为了自己、也为了道场的庄严、为了修法的殊胜而到寺里来打坐修行,你在这里修行肯定远远地胜过于在家里边修行。因为它有僧伽会众的加持力;除了僧伽之外,还有会众本身的加持力;还有道场的加持力也在这里呢!所以说在这里修和在家里修的功德显然是不一样的。要是退休了、没什么事的人,就经常到这里来修行;有工作的就星期六、星期天到庙里边来,把它形成一个规矩:我星期六、星期天就要到庙里边去做些事儿,然后修些法、打坐打坐、修行修行、绕绕塔、绕绕寺院,那不是挺好的嘛。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无论我在不在这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虔诚心和爱心融化为平常的真修实证当中去;把对北塔寺的爱心和敬护之心,融化到你自己一心修行佛法当中去;把对我的信仰和虔诚,融化为你平时的不懈怠的修行中去。你们什么时候想起我、什么时候想我了,马上就修行。如果我是你们的父母,你们就是我的儿女,我作为你们的父母,最希望的是令你们增长诸多修法的实证的任运觉受和境界,真真正正地修行,实实在在地证语,我想要的,就是你们很快成为菩萨。什么时候你们都变成菩萨了,我就心满意足了。我觉得,这个菩萨不是有些人对有钱的施主说“你就是菩萨呀!”那种奉承谄媚的菩萨,我说的菩萨是真菩萨,谄媚的菩萨就不用作了,要作真菩萨!
2,北塔寺现在的状况、气氛非常好,非常和谐、非常和睦、非常如法、非常殊胜,我感到非常高兴!开始也有艰难的时刻,渐渐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好,现在已经第五年了,已经走向既如法、又殊胜的状况,这离不开大家的功劳,离不开我们大家共同地为北塔寺所付出的努力。
  如果要说我最高兴的事,就是从三年前开始,再也没有人在我的耳边打小报告,这就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北塔寺的居士们已经把世俗当中的明争暗斗、世俗当中的嗔恨心、世俗当中的相互观察缺点、相互观察毛病的这些习气已经放下了,学会了不去观察他人的毛病、只观察自己的毛病,所以说不再有人东说西说、不再有人挑拨离间、不再有人相互指责、不再有人相互挑剔,北塔寺有了这种成绩,我感到非常非常高兴!
  因为一个家、一个寺院、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最需要的就是和谐、和平、和顺、和睦。如果你想要一个家整天吵吵闹闹,如果你想要一个家四分五裂,如果你想要一个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么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互挑剔、相互计较、相互在乎、相互去观察缺点,那你肯定能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你想这个家和睦、和顺,白头到老、幸福美满,就相互谅解、相互宽容、相互包容、相互忍让,不去观察对方的缺点,严格观察自己的缺点、制止自己的缺点,不去在乎和挑剔计较他人的缺点,计较挑剔自己的缺点和漏洞,谅解他人、宽容他人、包容他人,就自己而言做任何事,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违背良心,就他人而言,用宽容、包容、谅解去宽恕他人,这是一种美德。
  咱们学佛,就是要时时刻刻不忘记观察自己的内心有什么缺点、有什么漏洞,及时地发现它,及时地否定它,及时地制止它,及时地铲除它,时时刻刻观察他人的优点,来提醒自己,向他学习,就像他那样增长功德。
  人为什么常常去观察别人的缺点,因为你的烦恼和业障深重,所以才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可是你看到的缺点却不一定真的是别人的缺点,只不过是你认为是缺点而已;因为人很自私,凡是发现与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不一样的任何一种观点的时候,自以为它就是别人的错误;实际上,不符合你们心意而不是缺点的多矣!符合你的心意而是缺点的也多啊!所以说,请大家在道场里面,尤其是一旦进入北塔寺里面以后,要永远保持一个良好的风气,那就是互相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包容、相互恭敬、相互只看优点,绝不去看别人的缺点,即便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你心中也不要去注意它,不要去计较它,令这种心淡化。一定要学会只看自己的缺点而不要去看自己的优点,因为你看自己的优点很容易生起傲慢,要去淡化它!
  所以不要把公平放在别人的头上,谅解放在自己的头上,这样就颠倒了;要把谅解和宽容放在他人的头上,公平和公正放在自己的心间,那才是正确的。唯有这样你才能够保持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个寺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寺院、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想达到价值观和伦理观百分之百相同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一个寺院,夫妻之间也不可能达到共同的价值观,儿子和父亲之间、母女之间也不可能达到共同的价值观,全天下的朋友没有两个人能够有百分之百相同的价值观。当然,有一个时候,那就是成佛的时候能达到完全相同的价值观。
凡是北塔寺修学佛法的弟子一定要牢牢地记住:无论你什么时候到北塔寺里边来,不要去观察他人的缺点,不要去宣扬任何一个人的缺点。即便是碰到了你也别说;要积极地观察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缺点、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且改正自己的缺点;惟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和平、和谐、和顺、和合的殊胜和清净的道场;让它成为在北塔寺修行佛法的僧众和信众的殊胜功德,让它成为北塔寺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一定要达到这样宏伟而广大的目标。

  3,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在“求同存异”当中,如果你提倡“存异”的部分、计较“存异”的部分、在乎“存异”的部分、宣扬“存异”的部分,那你就是搞分裂;如果你提倡“求同”的部分、淡化“存异”的部分,那才是和睦相处、和合共事。比如说,如果你想要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话,那么要学会求同存异。就是不要计较“存异”的部分,把“存异”的部分淡化,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说它,不要去计较那些不一样的看法和做法;多提“求同”的部分,或者相同的部分,多提倡那些共同的观点、想法和共同的利益,发现它,赞扬它,这样才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幸福和睦而美满的家庭。一个国家、一个寺院如果要团结和睦的话,就要在“求同存异”当中不去计较那些“存异”,要重视和珍惜那些“求同”。
  如果要一个家庭天天吵吵闹闹,妻离子散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存异”,计较“存异”,淡化共同的理念,那么必然很快就会发生分裂。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去挑剔,不要去计较任何一个他人的缺点和漏洞,要学会计较自己的缺点和漏洞。这是非常好的,也是修佛法当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我们北塔寺就是要保持这种局面,要学会在听佛法、修佛法这类问题上,穷人和富人、有权力的人和没有权力的人、有名望的人和没有名望的人是同等的,没有任何差别,没有任何的高低贵贱之别。这就是学佛人的平等心、平等舍。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种平等舍,对我们寺院而言,永远要保持下去。
  从这个围墙进来之后,庙虽小,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清净的、没有烦恼和污染的、如同极乐世界一样的、安详宁静、如法的心。为了达到这种理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只观察自己的缺点而绝不去观察自己的优点,不令自己生起傲慢心;只观察他人优点而绝不观察他人的缺点,不令生起嗔恨心。
  各位居士,请大家牢牢记住:我们北塔寺应该以和顺、和睦、和合,应该以宽容、包容、谅解为原则,以观察他人的优点而令自己的增长更多的优点和功德为原则,以回避他人的缺点、不说他人的缺点、不宣扬他人的缺点、淡化他人的缺点为原则,将这些作为北塔寺每一位师父及居士们的根本原则,请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点,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所以说,我希望保持现在北塔寺的这种和睦、和合的状况,我希望不但在我活着的时候延续下去,我还希望,我死了,咱们都死了,几百年,几千年之后,这种只观察自己的缺点而赞扬他人的功德的美德,作为北塔寺的特点,能够永远保持下去(掌声)!让它变成为北塔护国法轮寺与众不同的修行特点,让北塔寺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4,另外,最近有些人,向我提了点意见,说现在是不是太忙了,所以每次灌顶之后,就没时间摸顶了?
  其实字里行间很简单,暗示着说:你这活佛现在高高在上了,开始摆架子了,没时间不摸顶了,是不是?
  但是你们错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摸顶?是的,就他个人而言,供养一些钱财物不是负担;但对有些人而言,可能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几百块钱,他会把他兜里面的钱拿出来供养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心里很难受、不舒服,我不希望让他这样做。为了避免由于我给他摸一次顶,令他这个月过得清清贫贫,我就不愿意去这么做,你们要谅解我。有困难的人,看人家供养,他不供养,心里不得劲儿;但是他半个月就没什么好吃的,这样我心里就很难受、很不舒服,我不摸顶的原因就是这个。
  其实,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不愿意、也不要让任何一个人,因为学法而让他在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一种困难。所以,跟你们说老实话,我不摸顶的原因,是我不愿意你们老是给我供养,受不起!出于这个目的,我才不摸顶。
  如果你们愿意做什么功德,做什么事的话,你们可以把这笔钱拿给正法流通组印经书、印光碟、印法本,免费结缘给很多很多人,广结善缘,这就功德无量,非常好了!
  我为什么要提这件事呢?因为我不愿意让你们误解,你们要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实话,我五、六个小时可以坐着不动,再多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摸摸顶,我的身体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不愿意让你们造成任何压力,我心里难受。这是我随便跟你们聊聊。
  我要的不是你们的供养,要的是我给你们讲的法别丢在一边儿,要认认真真地修,内心生起真正的任运觉受,哪怕是生起了依止善知识的觉受也行啊!
  你们知道吗?作为一个活佛他图的是什么?就是弘扬如来正法!知道佛法、信仰佛法、了解佛法的人越多,就说明我这个活佛做得越好。
还有我要的是你们把寺院当成自己的家、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把修佛法当作生命一样去认真地修,不要放弃,这就是我最需要的、最需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4-17 05:32 , Processed in 0.07420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