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50|回复: 0

转:玄奘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0 21: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2]玄奘法师
[size=+1]           目____录
          玄奘法师的家庭环境(1)
          出家和研究佛经(2)
          西游过五烽(4)
          高昌王的苦留(10)
          进入北印度(14)
          中印度的盗险(17)
          在那烂陀寺(19)
          曲女城大会(22)
          回到祖国(25)
          光芒万丈的翻译事业(27)
          法显法师传(31)
          弧苦伶仃的身世(31)
          踏上艰苦的旅程(32)
          在印度的学习(34)
          返国途中的虚惊(35)
          法显法师的翻译工作(36)
          大唐玄奘三藏西域记(37)
          附录(44)
 
           玄奘法师的家庭环境
   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德,而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中的“唐僧”,指的就是他。虽然《西游记》只是玄奘法师西游行程为背景的幻想的神 话,而玄奘法师则不只实有其人,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玄奘法师本姓陈,名___,河南洛洲缑氏县人(今偃师)人。曾祖陈钦,在南北朝时代作过后魏的上党太守。
   祖父陈康,在齐朝作国子博士。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法师的体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亲,而眉目疏朗、相貌端严,还要超过他父亲。他从幼聪明绝顶,悟力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在八九岁时,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平时在家里埋头用功,不大出来与其他儿童玩耍,就是外边鼓乐喧天、歌舞动地,他也难得出来一次看热闹。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玄奘法师生在结束了南北朝的隋代。出家作和尚的人还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中有不少佛学名家。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因此就引起玄奘法师出家的要求。
               出家和研究佛经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年(六一四)朝廷决定要度二十七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来欣赏他的端丽的相貌,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___经》(是佛教思想中心的经典之一),跟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是综合大乘唯识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佩,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过了四年,历史上出名的好大喜功而又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杨广,在江都(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一时举兵起义的很多,中国又成大乱的局面。如:李渊在太原、薛举在陇西、萧铣在江陵、李密在河南、都纷纷割据一方,四出攻打。洛阳是军事重镇,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李密领兵攻破后,曾有严重的破坏。
   玄奘法师听说李渊占据长安,颇得人心,就同哥哥离开洛阳,前往观光。但那时的李渊,创业伊始,只重军事,对学术方面还不大注意,使他很感失望。当时精通佛学的人,大多往游四川,玄奘法师也就同哥哥一起经子午谷入汉州。在那里,果然遇到了空、景二法师。月余之后,并一同到成都。这期间,他特别的刻苦耐劳,努力学习。所以在短短二、三年的功夫,便精通了佛教的重要经典。当时听讲的人不下数百,但对佛学的研究,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因此他就成了一时人们仰慕的中心。他的哥哥兼好老庄、谈吐风雅,也受到四川人的敬重。
   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盛的人,他即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这些佛教经典的学习,在他不但耳听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过一次就能记在心,并且还能深 入钻研,领会到大家所见不到的道理。当时长安有常、辩两大德,号为佛学权威,声驰海外,从学如云,都对他特加称赏,赞为佛门“千里驹”。因此学徒侧目,誉满京都。
                 西游过五烽
   玄奘法师在国内遍向佛学名家学习的结果,固已精通了不少重要的经典。但他崐觉得这些人各擅宗派,义旨有殊,考验经典,亦不尽同。使他意识到过去翻译上,辞不达意处一定很多。因想,佛教是从印度传来,要解决这些疑问,求得正确理解,不到印度研究,便难达到目的。又想到以前的法显、知严等法师,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他们既能求法西方,导利群生,自己又何当不能作继起的努力呢?这样主意打定,结好同伴,他就正式上表申请。这时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六二七),因国内还未完全平定,曾有禁止国人出番命令,因此没有得到批准。同伴都作罢论,独他立志不移。但他也想象到路上一定艰险万状,所以除不断念佛外,就自动先以人间种种苦痛来磨练自己一番,作为自己能否克服艰险的考验。
   这年秋天,陕甘一带发生霜灾,灾民四出逃荒,他就乘机杂在灾民群里向西出发,决定由现在的甘肃,经新疆至印度求学。他由秦州(天水县)过兰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凉州(武威县)。在这里他曾接受邀请,讲经月余,西域各国的商人来参加听讲的很多。归国后多向国王称赞,所以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在西域早已到处轰传了。
   可是也正因此,引起了凉州都督李大亮的注意。因为那时禁止百姓出国。他就把玄奘法师找来,追问来由,逼令还京。幸得当地慧威法师帮助,派两个小徒暗送西行。但这是一种犯法的行为,不能不特别谨慎。一路昼夜行,到达瓜州(安西有瓜州城)。他打听西路情形,有人告诉他:“从此北行五十余里瓠轳河(疏勒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是必经的道路。关外西北又有五烽,驻有守望的官兵。各烽间相去百余里,当中没有水草。五烽之外,才是莫贺延碛,伊吾国境”。他听到后,内心极为愁闷,所乘的马又在这时死去,正不知该怎么办理。沉默了一个多月后,凉州的访谍也到了,叫所在州县注意通缉归案。州吏李昌是一个信佛的人,猜到被通辑的玄奘法师一定是他,就拿出命令叫他看。他迟疑半晌未答。李昌就说:“你把实情告诉我,我可以给你想办法。”他就据实说明,李昌深为感动,当面撕毁文书,劝他赶快离开。这时送他的两个徒弟一个先去敦煌,一个被他遣回。他虽然买得一匹马,又苦于没有人引路,因此仍然陷于极端的忧闷中。
   第二天,他同寺内的胡僧们在道场诵经,有一胡人叫石___陀的前来礼佛,并请授戒。玄奘法师为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谓之五戒)。 他很欢喜地辞去,接着又很快送了些饼果前来。玄奘法师见他身体健壮,貌又恭谨,遂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那胡人,慷慨许诺,说:“愿送师父过五烽。”玄奘法师大为欢喜,又出钱去买马一匹,于第二天傍晚时间,果见这位胡人偕一老翁,骑一匹瘦老赤马前来。玄奘法师见了,心里感到不快。胡人为他介绍说:“此翁对西路极熟,曾去伊吾三十多次,所以同来商量。”那老翁接着说道:“西路险恶异常,沙河阻远,又有鬼魅热风,遇到就要丧命。同伴众多,还常迷路,你现在单身一人怎么可行?还是多作考虑,不要自轻身命。”玄奘法师答道:我为求大法发愿西行,若不到婆罗门国,决不东归。纵然死在半路,也不后悔!”老翁见他意志坚定,就说:“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这老马。这匹马往返伊吾已十五次,知路健行,你那匹马是不行的。”于是他就和老翁换马而别。开始和胡人偕同夜行。大概三更左右,走到河边,远远望见了玉门关。这两岸有一丈多宽,两旁有梧桐树丛,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渡。
   过了河后,玄奘法师心中好像放下一块石头。在欣慰中解鞍休息,玄奘法师与胡人相去五十步,彼此下褥而睡。可是没有多久,他发现胡人突然拔刀而起,向他走来,但到距离十余步处突又折返。玄奘 法师怀疑胡人起了坏心,当即霍地坐起,念起佛来。胡人还卧后,玄奘法师始终不敢入梦。天明时喊胡人起来,准备出发,那胡人竟说:“我觉得前途非常危险,又无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必须夜间偷水而过,但如有一处被发现,命就不保,不如归去妥当。”玄奘法师当然不肯,胡人露刀张弓,命他前行。玄奘法师为防备意外。不肯居前。这样并肩走了数里,胡人又停住叹息道:“师父一定通不过,如被捉住,要牵连到我怎么办?”玄奘法师当即发誓道:“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也绝不牵连,请放心好了。”并即赠马一匹,劳谢而别。从此玄奘法师就孑然一身,开始孤行寂寞的沙漠了!
   玄奘法师远望前方,完全是无边的黄沙,哪里有显明的道路。他只好望着骨堆,马粪前进。由于初涉沙漠,孤单无伴,再加上人们传说的鬼话,使他在极度崐惶惑不安的心情下,眼前产生了一幕幻觉:他忽然见满沙碛间都是军队,乍行?乍息,又有无数裘褐驼马,旌旗大舞。移形换貌,倏忽 千变,远看极为显著,渐近则归微灭。初疑遇到强盗,后觉 遇到鬼怪。这自然影响到他心情的不安,但他想到自己的宏愿,重新抖擞着精神,心也就安定了下来。
   约莫走了八十余里,见到了第一烽。他怕看守的人看到,于是隐伏沙沟到夜方再起行,到烽西看见了水,就下去饮水洗手,不料刚想取皮囊盛水,忽有一箭飒然飞来,擦膝而过。正惊骇间,又是一箭飞来。他知道已被发现,乃大声说:“我是从京城来的和尚,请你不要射我!”说罢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出来,领他去见作校尉的王祥。当他说明经过后,王祥也不见怪,但说,西路艰难遥远,你终走不到,不如就近到敦煌跟张皎学习。玄奘法师当时表示任凭拘留,就是用刑罚也不东移一步。王祥大为感动,就答应为他指示道路。果然第二天饭后,使人预备水及面饼 ,亲送十余里,嘱咐道:“从这一条路可以一直到第四烽,那里的校尉是我本家,叫王伯陇,到时可说是我叫你来的。”
   玄奘法师照着指示,进入了第四 烽,仍旧担心留难,打算偷偷取水而过。那知刚到水边,已有一箭飞来。他又照样的报上姓名,见到烽官,把王祥的话说明。王伯陇欢喜留宿并赠大皮囊和马夹。指示他不必走向第五烽,那里人生疏,恐怕发生意外,可从此西去百里许,向一野马泉取水。
   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莫贺延碛。这碛长八百里,古称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孤影伶仃的寂寞行程中,他总觉得奇形怪状的恶鬼,围绕前后。他是信仰坚定的人,只是诚恳的默诵 佛经,安定自己。当然谁都明白,这些心理上的幻觉,本来是危害不到他的,所以他始终能够安全地前进着。在沙漠中有一最大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找不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时,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储的水全流出去,使他大感恐慌;以觉得道路盘回,不知向着那面走才是。因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那时称印度为天竺,又叫做婆罗门;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才主张称为印度)。决不东归一步,怎么自己回头走呢?还是应该抱定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又口念观音,转身向西北前进。这时候的途中景象,乃是四野茫茫,人马俱无,夜则遍地磷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猛虎。但这时候的他,因已下了决心,丝毫不觉恐惧。这样连走了四夜五日,没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干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不得不倒卧在沙漠中,心想:“这回可真完了。”在无可奈何中,只好默默念佛,自觉此行不求财利,非为名誉,一心只在求得佛教真理,总不会真的死在这里吧。
   其实玄奘法师距离甘泉已近,只是没有发现罢了。他僵卧到第五夜半,忽觉一片冷风触身凉快,如洗 寒泉。本来眼睛已昏花得看不到东西,这一来眼又明亮,而马也能起立了。于是他就勉强起来,向前行进。惯走沙漠的马,有其特殊发达的 嗅觉和认识道路的能力,行了不过十多里,马忽自动走向别路,玄奘法师怎么也控制不住。这样又走了几里,就见到青草数亩。去草十步左右,便有清水一池,澄清见底。玄奘法师大为欢喜,人马俱得苏息。在草地边停息一日,然后盛水取草,才再向前进发。更经两天,走出流沙,算到了伊吾国(新疆哈密)了。当到伊吾一个寺中时,那里一个汉僧,看到自己人来了,就抱住大哭,说道:“想不到又能见到同乡!”玄奘法师也为之凄然下泪。接着胡僧和伊吾国王纷纷前来看他,并给他很好的招待。
                高昌王的苦留
   那时候西域有一大国,名叫高昌(在吐鲁蕃的西雅尔湖附近),国王文泰,也是汉人。玄奘法师到了伊吾国,高昌王听了,立刻派人带着敕书,要伊吾王把他送去。所以在伊吾玄奘只停了十几天,就开始向高昌国前进。六天后到了高昌国界的白力城。这时天色已经晚了想要停歇,而城中官吏说:王城就在附近。乃更换良马,继续行进,直到夜半才赶到王城。高昌王和随从的人,前后列烛,亲自出迎。让他坐到一个重阁宝帐中,殷勤拜问。说道:“自从听到法师的名字,喜欢得废寝忘食,预料今晚要到,特地和妻子读经敬候。”接着王妃和几十个侍女都来礼拜。直到天色将明,玄奘法师话久欲眠,他们 方才回去。玄奘法师远行疲劳,当天未能早起,那知天刚破晓,王率妃嫔,已来问候。他说:“弟子思量沙路艰险,师能孤身来此,真是奇迹!”说罢流泪赞叹不已。又介绍曾留学长安的彖法师与年已八十余的国僧统正法师与玄奘法师相见,并请后者劝他崐留在高昌,不要到印度去,当然玄奘不答应。
   过了十几天,玄奘法师向高昌王辞行,想继续向印度前进。高昌王说:“已命僧统师有所恳求,不知师意如何?”玄奘法师答道:“留住实是王的好意,但我志愿西游求法,不能中途罢休。”高昌王说:我从前跟先父游历中国,曾随隋帝经过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等地,见过很多名僧,未能引起仰慕;自听了法师的大名,便欢喜得手舞足蹈。准备到后,拜为师父,由弟子供养一生;并命全国人都 作弟子由师讲学。这里僧徒虽少,可是也有几千,我都可使他们执经听讲。希望察纳这点心愿,不要再从西游为念。”玄奘法师答道:“王的厚意我是很感激,但此行不是为供养而来,只因本国所有的佛法教义不够周全,多所怀疑,打算到西方寻求完备的经典。这种求道的苦心,只可日日坚强,那可中途而止,愿王收回这个意思,不要对我过分爱重。”高昌王听罢,坚决地说:“弟子爱慕法师必须留住供养,葱岭可转,此意不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玄奘法师感到问题严重,仍然郑重答道:“王的厚意深心,用不着多说,我已知道,但我为求法而来,既未得法,岂能中止?且王信佛法,理应帮助发扬,怎么可以阻碍?”高昌王听到这里,又直率地解释道:“弟子哪里敢来阻碍,不过因国家没有导师,故而屈留法师”。接着又说了许多恳切挽留的话,玄奘法师只是摇头不许。
   在封建时代的国王,一向是一呼百诺,作威作福惯了的。现在看到玄奘法师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高昌王不免有点恼羞成怒,当即把脸往下一沉,大声地说:“我一定要留你,不然,我可送你回国,你怎么能去”请你想一想,两相比 较。还是留住为好!”玄奘法师听到这里,内心难过万分,他也不客气地答道:“玄奘西来,为求大法,现在遇到障碍,那么只有骨头留在这里,心神未必会留!”说罢这话就默默静坐,不再作声。
   高昌王当然不肯让步,但用意只是留他,所以招待更加隆重。每天吃饭,高昌王新自捧盘。玄奘法师既被强留,知道和他讲理是没用的,当即实行绝食,以示决心。他端坐不动,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见他气息衰微,呈现危象,突然感到愧惧不安,马上叩头谢罪,表示准其西行。玄奘法师恐怕受骗,要高昌王发誓,高昌王就与玄奘法师共入道 场,由其母作证,结为兄弟,准他西去求法,不过预先声明,在回来时必须留住三年,现在仍须屈留一月讲经。玄奘法师一一答应,就开始进食。
   经过了这一番波折,高昌王对玄奘法师更为恭敬。每天开始讲经,他都亲执香炉迎引登座,并且低跪为磴,请玄奘法师踏着上去,天天如是。讲满一个月后,他替玄奘法师剃度了四个沙弥,以便 路上服侍。并制衣服三十套,因西方寒冷,又特制面衣、棉衣及靴袜等数套。另送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五百匹,以充往返二十年的费用。此外还有马三十匹,脚夫二十五人,并遗殿中侍御史欢信,护送至出名的叶护可汗处。又写 了二十四封信,给经过的屈支等二十四国,托他们代为照料。各附大绫一匹为信。此外还以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献给叶护可汗。在信中说:“这位法师是我的弟弟,他想到婆罗门国去求法,希望可汗爱护法师如爱护我一般,同时更请敕以西各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玄奘法师见这样厚礼深情,极为感动,特地写了一篇骈文称谢,高昌王读后十分感动。到出发时 ,又与诸僧、大臣及全城的人民出城相送,抱持大哭。最后叫王妃等先回去,自己和僧人们乘马远送数十里,方才珍重而别。
             进入北印度
   玄奘法师得高昌王这样大力的帮助,路上比较顺利,但所遇艰危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到屈支国(新疆库车)时,因凌山雪路未开,停了六十余日。出发后突遇一伙两千余骑的强盗,幸因他们分赃不习自斗而散,才得化险为夷,不曾遇难。
   凌山即天山,在葱岭北端,这座凌山是峰高触天,千年冰雪,积而为凌,春夏不解,汗漫连云,仰望皑然一片,没有边际。偶有凌峰摧落路侧,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艰难;加以风雪杂飞,寒冷彻骨。“悬锅而炊,席冰而寝”艰困情况,可想而知。这样走了七天,方出山口,徒侣之中,冻死的已居十之三四,牛马死亡的比率更大,出山后见一清池(旧称热海,即伊期色克库尔),方圆千四五百里,循岸行五百余里,才到素叶城。晤及当时出名的叶护可汗。可汗是突厥国王,居大帐中,盛陈仪仗,金碧辉煌,颇为庄严。因三年前印度沙门婆罗颇伽罗,曾为他讲经,所以对玄奘法师也很欢迎,并直崐率的劝玄奘法师道:“法师不必往印度国,那里天气很热,十月相当此间五月。看你的容貌,到那里怕会被热气融化;而且人们的人黑得很,没有什么气派,实在也不足一看!”玄奘法师当然不作考虑,他也并不留难,很快就派人护送起行。于是经过险要的突厥的关塞铁门,又经过十三国,到了缚喝罗国。玄奘法师在那里,观礼佛迹,并跟般若羯罗,读了月余的《毗婆沙论》(小乘“一切有部”的一部大论,书意云广释)。然后经揭职国,渡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大雪山是“层冰峨峨,飞雪千里”,艰险之状,还要超过沙碛、凌山,但过了这个艰险的在雪山,也就进入北印度了。
   当时的印度,是一个个小国林立的局面。玄奘法师进入北印度后,到处观礼圣迹,学习经典。曾在迦湿弥罗国,跟七十余岁的著名的法称法师学《俱会论》、《正理论》(都是小乘重要著作)及《因明》(印度的逻辑学)、《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那里有重视学术的传统,有九十六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下来,玄奘法师为学这些经论,在那里停留了两年。
   由迦湿弥罗国西南行七百里至半茹嗟国,复东行四百里至遏逻___?要罗国,接着渡旃达罗婆伽河。当路过波罗奢大森林时,遇到五十几个强盗,他和同伴的衣服资财,都被劫夺净尽,但强盗还不甘心,仍挥刀驱迫他们进一枯池,想来个集体屠杀。这池里长着很多的蓬 棘萝蔓,他与一沙弥深入棘林中,望到池南有个水穴,可让人通过,乃相偕溜出。迅速地跑了二三里路,方始遇到一个农夫。知道了详细情形后,农夫就吹角告警,集合了八十余人,各带武器,急急赶到那面,救出被难的人,然后相携投入村中。被难的人人悲泣,独玄奘 法师欢乐如常,大家颇觉奇怪,问他怎么能这样安闲?他说:“人生之贵,莫过性命,性命既存,他何所忧?我国书上说:‘天地之大宝曰生。’大宝既在,小小衣服资财又算得什么呢?”说得众人即时也都转悲为喜,从这里可以充分看出玄奘法师具有令人难及的洒脱和涵养。
   第二天到磔迦国东境一大城,在那里的大庵罗林中,遇一传 说已七百岁的老婆罗门,这个人身体魁梧,学问渊博,他知玄奘法师等遭难,号召市民救济。玄奘法师为市民讲经,极受欢迎,得到的毡布等赠品,多得使被难诸人用都用不完。他在那里停留一月,跟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都是大乘空宗重要著作)。然后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那仆底国。那里有位大德叫毗腻钵腊婆,原为北印度王子,学问极好。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法师特住十四个月,跟他学《对法论》(即阿毗达磨论),《显宗论》、《理门论》系因明论著等。接着又到___烂达那国,跟大德旃达罗伐摩学《众事分毗婆沙》四个月,然的才进入中印度。
                中印度的盗险
   中印度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学术最盛,玄奘法师在这里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停留时间也最长。他先在禄勒那国听大德名___耶___多的讲《经部毗姿沙》(广释小乘经部义的论书)。在袜底补罗国跟大德名密多斯那的学《有一部辨真论》(小乘论著)。在羯若鞠___国,又依大德名毗离耶犀那的学《佛护毗婆沙》(解释佛护一派教义的论书)。
   他由阿逾陀国观礼圣迹后,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向阿耶穆?国行进时,又遇到凶恶的强盗。这次真是险到了极点,原来那河的两岸,丛林深茂,正在向前进行,突有十余贼船鼓棹而来。玄奘法 师所乘船中的人,大为恐慌,有数人自动投河。盗船到后,逼使大家上岸,脱掉衣服,搜求珍宝。奇怪的是这群强盗信仰什么“突伽天神”,每年要找一个状貌端美的人,活杀血祭。他们看到玄奘法师仪容美丽、体骨端庄、竟然欢喜若狂地说找到最合适的祭神人了。
   玄奘法师并不吃惊,他婉转地向强盗解释道:“以我这样丑陋的身体,能作祭神的礼品,当然不敢吝惜。但我远来,是礼佛圣迹,并学经法,志愿未遂竟被杀戮,恐怕并不吉利!”一同被难的人也都代为恳求,甚至有表示愿以身代的。但强盗却坚决不答应,马上在森林中进行打扫、举行祭礼。由两人牵扶玄奘法师登坛,准备即刻血祭。玄奘法师知道无可挽救,但并没有恐慌的表示,只要求他们给他片刻时间,静坐安心 。同行诸人,欲求救不得,悯其遭遇,齐声痛哭。这时突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这些强盗吓得大惊失色,急忙向大家问:“这和尚是哪里来的?”大家把玄奘法师的经历报告了,并警告他们说:“若杀死他,得无量罪。”强盗听了,马上改容谢罪,决崐定释放玄奘法师了。当一强盗前往解缚,玄奘法师感到有手触到他的身上时,他竟以为就要被杀,闭着眼睛问道:“时间到了吗?”强盗说:“不敢害师,愿受忏悔!”玄奘法师才知原委。于是他就向群盗讲演,劝他们改邪归正。强盗极为感动,互相劝告,当即将武器投河,物归原主,欢 欢喜喜地互相告辞。使险到极点的事件,又变成一场虚惊。
               在那烂陀寺
   中印度的恒河两岸,有个摩揭提国,原为古代佛教有名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还有弥勒,迦叶波等许多菩萨的遗迹。那里有个那烂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内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经常住有一万左右的人。主持人是个年已一百多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寺内学者听说玄奘法师求法而来,极为感动,当即派人迎入,引见戒贤法师。玄奘法师依照那里规矩,很恭敬地顶礼参见。戒贤法师命坐,问他:“从何处来?”他答:“从支那国来。欲依法师学《瑜伽论》(大乘瑜伽学的要典,后经玄奘法师译成中文,名《瑜伽师地论》,计一百卷)。戒贤法师听罢,感动流泪,即喊来了博通经论,善于言谈的弟子觉贤--这是他的侄子,也已七十余岁了。要他把自己三年前病中情形告诉大家,表示他在那次病时,已发愿要宏扬正法《瑜伽论》等。对玄奘法师抱有很大的希望。并且多方勉励,待以上宾之礼,招待极为周到。每天供给担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 这米大于乌豆,作饭香鲜,为此国特产,平时只供国王和诸大德食用,所以称为大人米。每月油三斗,酥乳等随日取足。此外并有侍者一人,婆罗门一人,帮助料理琐事。出行则乘象舆。那烂陀寺主客万僧,得到这样供给的连玄奘法师,一共只有十人。
   这个寺院,建筑壮丽,地位崇高,在全印中无与伦比。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学习佛教大乘、小乘十八部,乃至欲典吠陀(印度古典经书)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也都 一律研习。这些人中间,能解经论二十部的有一千余人,能解三十部的有五百余人,能解五十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十人;只有戒贤法师一切穷览,无所不通,德秀年耆,为众宗匠。寺内讲座每天有百余所,学习风气浓厚。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得无忧衣食,安心向学。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个时期,然后回寺。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即《俱舍论》)各一遍。并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为解释。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在此一共钻研五年,结果都能洞达词意。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又向南行,到处寻师;他在伊烂等国,从但他揭多___和羼底僧诃二大德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一年。在南___萨罗国跟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月余。在驮那羯磔迦国,跟苏部底,苏利耶学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并游了南印度许多国家,才重回那烂陀寺。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乃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以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问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这时侯的玄奘法师,由于综摄各师所长,学识并世无双。戒贤法师命他在寺开讲,为大家讲《摄大乘论》及《唯识决择论》。当时寺内大德师子光、学宗般若(般若学发挥“空”义、瑜伽学发挥“非空非不空”义),先为大家讲《中百论》,对《瑜伽论》颇有指摘。玄奘法师以为这是他不能融会贯通之故,几次前往辩难,未得满意答复。但原来听师子光讲经的人,却渐散归到玄奘法师处。玄奘法师为了消除师子光这点误会,特著《会宗论》(梵文著作已失传)阐述二宗并不违背的道理。戒贤法师和大家一致赞美,当予刊布流通。师子光大感惭愧愤而出居菩提寺,另找东印度一同学名旃陀罗僧诃到来与玄奘法师论难,希望能洗刷去这一耻辱。不料旃陀罗僧诃到来以后,惮于玄奘法师的威严,默不敢言。此后,玄奘法师声誉更盛,就是在印度也已被公认佛学界的权威。
                  曲女城大会
   当时印度佛学界有大乘、小乘之争。有个戒日王,是印度史上出名的政治领袖,在印度诸王中威望最高。而对那烂陀寺也最为景仰,他曾为那烂陀寺造一高崐逾十丈的精舍。当他征讨恭御陀,经过专信小乘佛学的乌荼国时,在那里听到了对大乘的讥讽,并有人拿出南印度王灌顶师老婆罗门般若___多著的《破大乘论七百颂》叫他看。戒日王修书那烂陀寺,请戒贤法师派人前往辩论。戒贤法师当即派定海慧、智光、师子光及玄奘四位法师。后因接着来了第二封信,嘱令暂缓,所以没有出发。当师子光为玄奘法师论败出走后,突有一“顺世外道”的婆罗门,前来那烂院寺论难,写 了四十条义悬于寺门,并且声明说:“若有破难一条,我就斩首相谢。”经过几天,无人出应,玄奘法师乃遗人把它撕了下来,加以研究。这个婆罗门就来求见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就请他晤谈,当着戒贤法师面前,并由诸大德作证,与他举行辩论。玄奘法师滔滔雄辩,理论精密,说得那位婆罗门哑口无言,最后惭愧地起立说道:“我败了请履预约吧!”玄奘法师不肯杀他,要他暂充侍役。此后不久,玄奘法师访到了戒日王函中提到的那部《破大乘论七百颂》。看后颇有疑义,就问这位降顺的婆罗门。原来他曾听以讲过五遍。玄奘法师请他于夜间详为讲解,了解它的根本见解,然后找出它的谬点,申明大乘义破之,著成《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梵文著作已失传)。戒贤法师宣示徒众,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叹赏的。玄奘法师为示宽大,当把这个婆罗门放走,婆罗门感激异常,离开后曾向东印度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称颂玄奘法师学德,王遂遗使来迎。
   这时,玄奘法师久游思归,寺内诸大德苦留不许,经向戒贤法师说明归国译经,宏扬佛学的志愿后,得到戒贤法师欢喜地允许。所以接到鸠摩罗王来信后,戒贤法师复书不允。鸠摩罗王又来信坚邀,且以武力威胁,戒贤法师不得已乃命前去。及至戒日王出征归来,听说玄奘法师在鸠摩罗王处,逐遣使嘱鸠摩罗王送玄奘法师前来。鸠摩罗王十分不愿,竟复信说:“我头可得,法师来可即来!”惹得戒日王忿怒万分、准备大动干戈,约定各率雄师在?珈河相会。鸠摩罗王为了维持两国的友谊,最后接受了他的臣民建议,把玄奘法师护送至戒日王处。戒日王见到了玄奘法师,大为欢喜,才算忘却前怒。戒日王曾问到中国政治情势,后并有书致唐太宗。这位戒日王和他的精通《正量部义》的妹妹,听玄奘法师讲经后,极为称赞,惟恐他国小乘外道仍守愚迷,乃特为玄奘法师在曲女城举行一会,事前通知五印度各国沙门、婆罗门、外道等,凡懂得经内的人都集合到曲女城,来听支那法师的讲论。
   三个月后,玄奘法师到了曲女城。在五印度中,计到了十八个国王。懂得大小乘的和尚三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和尚千余人。这些人都是博蕴文义,富有辩才的一时知名之士。而远近前来观礼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所以当时会上的象、舆、幢、___、峨峨围绕,望去云兴雾涌,充塞数十里间,盛况可以想见。
   大会仪式开始后,玄奘法师升上富丽堂皇的论坛宝座,宣布十八国王,诸国名僧博通经典者千余人,婆罗门外道有名行者五百余人,以及诸国大臣等二百余人依次进入会场,其余外道俗人等则在院门外安置。大家先进饮食。食罢、颁发赠品,然后由戒日王恭请玄奘法师为论主,称扬大乘论义。再由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读示大众,另写 一本,悬诸会场门外,并照论辩习惯写明:“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凡经五天,无人说话。而小乘外道,甚为愤恨,打算谋害玄奘法师。戒日王乃下一令:“若有一人伤触法师者斩其首;毁骂者截其舌;其欲申辞救义不拘此限。”这样才算镇 压下来。经过一十八天,无人敢来辩论。乃由玄奘法师再讲一次,作为结束。戒日王大为欢喜赠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及上等___衣一百领。十八国王亦纷纷各赠珍宝,玄奘法师恳切辞谢,不受他们一钱一物。戒日王遂照当时论胜规矩,请玄奘法师骑一大象,上施锦幢,由贵臣陪同、巡行宣唱:“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大家都应知道。”于是万众欢腾,争为玄奘法师赠送荣誉的名号,大乘方面是:摩诃耶那提婆,意思是大乘天;小乘方面是木义提 婆,意思是解脱天。最后烧香散花,欢呼散会。会后玄奘法师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又苦留参加五年一度和七十五日无遮大施。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施舍大使,规模极为宏大。到会的人多至五十余万。戒日王把五年积储的金银财宝,施舍得干干净净,甚至连衣冠上璎珞珠玉也都不留一个,然后同他的妹妹,穿着布衣,礼十方佛,踊跃欢乐地发表:“财宝储入可靠的民间”的言论。但会后他所施舍的自用的服饰等物,则由诸王出钱给他赎回。这是古印度传统上一个极有趣味的大典。
                 回到祖国
   说如肯留住,愿为他造一百座寺院。出发时,两王赠送大量珍宝,玄奘法师一概辞谢,仅受鸠摩 罗王一件曷刺厘披皮,用作途中防雨。至路上实际需要,则有戒日王送的大象一头、金钱三千、银钱一万。戒日王除与鸠摩罗王,跋吒王等相送甚远外,并遣达官四人,带着写在素毡上由红泥封印的文书送给经过各国,叫他们发骑递送,直到中国边境。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藉口高昌王___文泰夫妇一度来朝后,态度骄傲,派侯君集把高昌灭掉,改为郡县(西州)。玄奘法师在印度出发时,大概已经得到这个消息,自然用不着再来履行对高昌 王的诺言了,因此,归途并未循着原路,路上也比来时顺利。到毗罗那举国都城时,碰到了师子光、师子月两人,相见甚欢,特为开讲《瑜伽论》及对《法论》两月北印度盗贼很多,为免意外麻烦,路上派遗一个僧人在前,说明远来求法,所带只有经像,并无什么财物。果然屡次遇盗,都未受到滋扰。可是当他们过信渡河时,同伴和经像乘船,玄奘法师骑象涉渡。不料到中流,风波骤起,船倾欲覆,守经者惶惧堕水,象人共救得出,却因此失掉五十夹经本及印度的花种。
   当经过迦毕试境时,国王正举行七日大施,但仍遗大臣带百余人送玄奘法师过雪山,走了二十余天,才到山底。接着登达悉铁帝高原,渡波谜罗川大河,一路上冰雪满地,人烟稀少,出了葱岭之东,经历揭盘陀(塔什库尔干),___河(疏勒)及瞿莎 旦那等国,才到达于阗(和阗),算是进入中国境了。玄奘法师因于阗王殷勤挽留,所乘大象病死,同时还怕朝廷怪他私自出国,遂决定一面使人往届支,疏勒访问所失经本;一面写了一道表章,讲述此行经过,使高昌王人随中国商人入朝,代为呈上,自己在于阗待命。
   唐太宗是一个野心很大的皇帝,他得知玄奘法师载誉载宝而归,大为欢喜,马上备文派人到于阗召他回来,并叫懂得梵语和经义的僧人同来,另给于阗王一信,托为照料,并还派有官员在路上迎候。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等一行,由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等迎接到京城长安。计从他出发到归来,已整整一十八年了。带回来的东西计有:如来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经典、计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由二十匹马驮来。这时,唐太守将要用兵辽东,他赶到洛阳相见,太宗亲自出迎,赐坐畅谈,殷勤慰劳。并一再劝他还俗做官,他都坚决的拒绝,表示决心从事翻译事业。
               光芒万丈的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义。回来后,除奉命口述,由辩机笔录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本书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详细叙述西域和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况外,便摆脱了一切俗务,专心于翻译事业。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翻译工作。唐朝为提倡这件大事,曾命各地举荐通达经典的人,作他的助手。当时被荐译经的大德,有沙门灵涧、道深、道因等十二人;长于文辞的大德,有沙门道宣、慧立等九人;长于字学的大德有沙门玄应;精通梵语梵文的大德,有沙门玄谟。此外还有担任抄写事务等,计共五十余人。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又曾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润色译文,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帮助翻译,由玄奘法师主持这一个规模宏大的翻译机构。
   玄奘法师在先后十九年间(645-644年),一直在努力作翻译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共译出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典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卷。
   在这期间,唐太宗看了他的部分译稿后,曾特地做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佛典内有经、律、论三种学问,谓之三藏。精通三藏的出家佛教徒,称三藏法师)。唐高宗作太子时,亦为他做了一篇《述圣记文》,表示皇家对翻译事业的重视和对玄奘法师的崇敬。
   玄奘法以精通梵文和中文的条件,来从事直接翻择工作,做事态度又极为认真负责,遂创造了他的翻译事业上空前伟大的成就。在他以前,中国对于佛经的翻译,最初是“口授”而非“笔受”;后来是“笔受”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译得不成熟,直到确实学习中印的伟大的玄奘法师手里,才算是中国人对翻译事业真能胜任愉快的开始。
   的确提高了翻译的质量。他的翻译态度极为谨严,当翻译《大般若经》时,梵文有二十万颂,文字过于冗长,同事屡请删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后因想到像鸠摩罗什法师那样的除繁去重,总不妥帖,还是一字不遗的把它译出了。还有,当时本流行着晦涩难懂的骈文体,他毅然采用了朴素的通俗文体,因此他的的翻译,不仅真实传 达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影响到唐代文体的改革,至于这些佛经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上所发生的重大影响,更是不用说了。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感谢唐代优秀翻译家—玄奘法师对我国学术文化的伟大贡献啊!
   玄奘法师不仅把佛经译成中文,据说还曾把中国老子的著作,部分译成了梵文。所以他不仅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翻译家,更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介绍到外国去的宣传家,这都是特别值得我们纪念的。
   在玄奘法师从事翻译期间,曾经接到印度大德智光、慧天等法师来信,他也复信报告在国内的情况。他还曾回到故乡探望过一次,家中已经没有多少亲人,只有一个姊姊还活着,见了一面之后也不再有什么交往,此外,他便很少有什么应酬。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法师示寂于长安的西明寺,享寿六十九岁。本来最后几年,他因劳苦过甚,身体已呈衰象,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出力译经,终致积劳不起。他的一生,恭谨好学,专心学术,不骄不谄,行藏合时,深受到那时一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敬爱。所以当他的示寂消息传出后,就震动了全中国人的心弦。高宗为示悲悼,特为辍朝五天,认为他的示寂是“失去一件国宝”。当出殡时,四方送葬的据说多达百万余人,算得是盛况空前。事实上像玄奘法师这样一个人,无论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说,就他的勇于进取,不怕艰难,刻苦耐劳和为学术而牺牲的精神说,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实在是找不到第二个的,至于名扬国外的大光荣,在历史人物中更可是绝无仅有!
   玄奘 法师示寂后,他弟子慧立为作《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长达十卷,是古代 中国空前的传记巨作。根据现代考古学家在新疆的实地考察,这书首卷所载沙州,伊吾间的行程与现在由西安到哈密的地势,完全相符,足能证明慧立的书确系根据玄奘法师口述所作的忠实记录,是有其千古不磨的价值的。由于印度缺乏历史著述,这本传记和《大唐西域记》,都成了研究古印度的最宝贵的资料。
                  法显法师传
                 孤苦伶仃的身世
   中国人最早留学印度,著有游记,译有经典,并能流传到现在的,当首推东晋时代的法显法师。
   法显法师于东晋安帝(德宗)隆安三年(399年),由陆路涉沙漠,徒步赴印,至义熙十年(414年),由海路冒风险乘船归来,前后足足十五年。在中印交通阻塞,西域小国众多的千五百年前,长途旅行中困苦艰险,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法显法师姓龚,家住平阳(山西临汾境内)的武阳。他的父母共生四个孩子,三个大的都在童年夭折,因此感到非常难过而害怕。那时,佛教在中国颇为盛行,她们为了减少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怖,在法显法师还只三岁时,就被送到附近寺院 里做“小沙弥”。
   三岁的幼儿,一切需要照顾,自然不能住寺,好在沙弥还不是正式的和尚,暂不住寺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几年之后,他忽然生了情形非常危险的大病,家人吓得胆战心惊,当即送他回寺。从此以后,他便常住寺内,不再回去。到他十岁时候,父亲病 故,叔父因为寡嫂独居,不是办法,逼他离寺还俗 。他却直率地说 :“现在父亲死了要我还俗,当初出家原不是为了有父亲呀!”坚持着不肯回去。不久母亲病死。他回去料理丧事后,依照出家的规制,接受大戒,成为正式和尚。由于法显法师志行明敏,仪容整肃,很快便得到佛教界人士的钦仰。
   法显法师从小入寺,受着佛教教肓,成人后又立志潜修,攻读经典,所以有了丰富的佛学知识。在他研究佛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流行的译本大多错误难通,残缺不全。法显法师明白这种缺 陷在当时中国断无弥补办法。要想把佛学搞通,并能有大成就,成 为出色的佛教学者,除非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否则是没有第二个好办法的。但要到印度学习,在那个时代,必经千辛万苦,才能达到目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踏上艰苦的旅程
   经过相当时间的思想斗争,法显法师决定不顾一切,前往印度。他首先和比较优秀的同学商量,居然得到几个也有同样决心的同伴。原来在晋代,因国内经过长期战争,人民受尽剥削和流离痛苦,容易接受佛教的理论,有些则干脆出家,做了和尚。而那时期的佛教徒中,的确也出现了许多坚苦卓绝的人物,他们不怕任何困难和危险,来设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所以赴印度留学的风气很盛的。隆安三年春天,法显法师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由陕西长安出发,过陇西的乾归国(陕西陇县)、耨檀国(当时系利鹿孤,后二年耨檀才嗣位)、渡养楼山到张掖镇(甘肃张掖县)。碰巧该地发生变乱,他被张掖王段业殷勤留住,在那里遇到西行求学的智 严、智 简、僧绍、宝云、僧 景等五人,便同到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供给。法显法师和慧景等五人就先行出发,开始进入噶顺大沙漠(沙漠蒙古语是“戈壁”汉语是“瀚海”)。
   沙漠旅行是非常艰苦而寂寞的,那情景真所谓一片黄沙,寸草不生,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路旁死人的枯骨,成了旅客认识道路唯一的标志。而且那时相传沙漠中有一种可怕的热风,遇到的便要性命难保。他们一共走了十七天,约走了一千五百里左右,才到达鄯善国(新疆鄯善县)。稍事休息,又出发走了十五日到___彝国(新疆焉耆县),然后再与宝云等七人同路向西南行。沙漠中没有居民,艰困无法比喻。这样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才到阗国(和阗县)。由出发时算起,在路上已经走了两年了。到于阗后,慧景、道整、道远三人,先向竭叉国(葱岭一带)出发,法显法师等则因于阗王挽留参加盛会,停了三个多月,然后才又经___宾(克什米尔),子合国(哈尔噶里克),南行入葱岭。在竭叉国与慧景等会合。计由敦煌至竭叉国的行程,绝大部分都在现在新疆境内。
                在印度的学习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他们开始向着北部迈进,在道一月,越过葱岭,进入印度西北边境名叫陀历的小国。又顺葱岭西南行,渡过汉朝张骞、甘英通西域时所未到过的新头河(苏婆河),才到了正北天竺的乌国。接着又历经宿呵多国、犍陀罗国、竺刹尸罗国、弗楼沙国、那竭国、罗彝国、跋那国、毗荼国、摩 头罗国等。这中间,宝云和僧景到弗楼沙国后即启程回国;慧应则从那竭国供佛像事毕,亦随二人回去,而慧景则不久在印病死。所以此后十年的中天竺旅行,法显法师便 很少同伴了。
   元兴三年,法显法师经捕那河入中天竺,先到僧迦施国,又渡恒河到沙祗大国,再南行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遍游佛教名胜,到达了迦维 罗卫城东五十里释迦牟尼佛的生处。此事后经证实,一八九八年一月,欧洲考古学者佩毗在波罗南境(北纬二十七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掘得一个石柜。中藏石瓶,石函等物,其中有一石瓶,放在铁水晶的石函内。用黄金铸成的华叶安置释迦牟尼的舍利(火葬后的碎骨头),看它上面的铭文,说明是佛的遗骨,是释迦族所供养的。石柜的所在地,正是法显法师游记上所指的迦维罗卫城东五十里处,因此历史学者勘定了这正是佛的生地。
   法显法师的赴印,志在访求经典,并非专为游览,他先后经历当时佛教文化 发达的蓝莫国、毗舍离国、迦尸国及拘___弥等十年余国,直到义熙九年(406年)回国,始终是在用心的观察和学习之中。他在摩竭提国的巴连弗色的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到《摩 诃僧祗(大众部)律》一部、萨婆多(一切有部)律 《一部及延经》(详佛入灭故事)、《大般泥洹经》(详佛姓佛果等问题)、《阿毗昙》(解说佛经的著作)等多种。为了搞通这些经典,他在那里住了三年,学习梵语,梵文,并且手抄经、律 ,养志直接阅读原文的能力,为归国译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返国途中的虚惊
   学习基本完成后,法显法师决定返国。那时留在印度的同伴只有道 整,但道整以在印度为乐,愿意永留 不归,与法显法师的意在沟通中印文化 的志趣不同,于是他只好只身启程了。
   在归途中,他顺恒 河东上瞻波大国,接着又到恒河口南边的多摩 梨帝国,从事写经和画像二年,才又乘了十四昼夜的船到狮子国。狮子国又名僧伽罗,就是现在锡兰岛,亦是古代佛教名地。法显法师在此求得《沙弥律》藏本及《长阿含》(诸佛展转传 述的经典,有增一,长、中、杂之分),《杂阿舍》以及藏各一部。又经八个月后,方搭商船向东行驶。不幸途遇大风,船漏水入,形崐势危殆,全船人勉强苦撑了十三天,才得泊一岛边,补塞漏船,然后又走了九十余天,到了耶婆提国(爪哇)。
   这时已是义熙九年(413)。他在婆提国住了五个月,于四月十六日搭上商船来广州。船上初时颇为稳定,不料月余后,突遇飚风,一时黑气弥漫,狂风暴雨,船身颠簸欲覆,陷于极端紧张危急状态。那些常来中国的外国商人相当迷信他们因以前很少出事,这次有了法显法师和尚便发生这样的危急情况,马上私议纷纷,把他当成不祥之人,决议把他单独放逐到海边,然后再继续前进,幸亏有一位檀越(大施主)竭力为他辩护才得中止实行。这船在海中漂泊七十余天,方又西行求岸于七月十四日到达了长广郡的牢山(山东即墨附近)。这位游历三十余国,时经十五年的法显法师算是生还了中国。
             法显法师的翻译工作。
   当时长广太守李嶷听说赴印求经的法显法师回来,马上派人迎接到郡。两年后,法显法师叙述在印游历经过,作成《佛国记》一书。接着前往东晋京城的建邺(江苏江宁)道场寺,与印度禅师佛驮跋陀罗(即觉贤)等合作译经,曾与法显法师同游印度的宝云法师亦被邀参加工作。他们先后译出《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一百余万字,所译的大部分是小乘经律,在中国佛学史上的贡献是很大的。法显法师死时年已八十六岁。据岑仲勉君在《佛游天竺记考释》一书上说:法显法师大概生于晋孝武帝以前(373年以前),死于宋孝武初年(456年)左右。
   二百年前,西人根据中国《文献通考》上所说:晋代曾有五僧浮海到扶桑的话,认为扶桑乃墨西哥,新大陆系中国和尚所发现。章太炎更论定此五僧是以法显法师为首,而墨西哥 亦确发现有中国的中古遗物。此事至今尚是一个疑案,但法显法师即使不曾发现新大陆,而他确是 中国早期留学印度的大师之一。不论在佛学的贡献方面,在奋斗的精神方面,都是万世不磨,值得我们钦仰的!
           大唐玄奘三藏西域记
   丝绸之路,是两千年前因丝绸贸易而开辟通西欧的主要交通路。人们从古代开始就往来于这条路上,从西到东,从东到西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物质交往;是壮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就是丝绸之路而言,也是僧侣们求法的道路。
   唐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三藏(602-664年),从唐朝的首都长安出发,单身越过沙漠;在长八百余里的莫贺延迹,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而仅仅是留下了玄奘三藏他唯一的身影。《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着玄奘孤独旅行的详情。
   然而,从东到西寻求佛法的僧侣,不仅仅是玄奘大师;从三世纪一直到五世纪,也有僧侣从亚洲的中部和印度到过中国的。因而,在五世纪曾有过从中国到过印度的僧侣。释迦牟尼说法不是在印度的中部,而是在印度的西北健驮逻国,从当时中国来的僧侣认为,那儿才是印度佛教的中心。那儿有着很多的圣迹(特别是有释迦牟尼前世的经言)。尤其是据说有他使用过的佛钵以及在五世纪的二十年代被 访问过的中国僧侣的详细记载。总而言之,在印度的健驮逻国汇集着对释迦牟尼的各种信仰。
   例如法显,他是在东晋的隆安三年(399年)出发到印度求法。经由西域的南道,越过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健驮逻国。《法显传》中所记载的佛钵正是在此国。在四周分明的佛钵上(据说是四大天王敬献给释迦牟尼的四个重叠起来的佛钵),上面刊有对佛钵信仰的字样。法显从这儿开始,行访了在佛教盛行时代各的寺院,到达了中印度,叩拜了佛迹,学习了戒律,他在走访了纸园精舍时,那儿的僧侣们问他从何处来,法显回答道:“从汉地来。”众人十分惊叹!因为法显大师是中国汉人来到此地的第一人。法显大师继续行进,又渡过了恒河,在那儿搭乘商船,这时正是义熙八年(412年),取道回国。在《法显传》第一卷中,记载了法显自身施行的日记和五世纪初西域印度的有关佛教、佛教文化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不使文章烦琐,法显利用在乘船的归途中学习的情况本文不再介绍,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第十二卷记有详细的说明。
   从五世纪到六世纪,由于不允许求法僧到处活动,带来了ガ ン一ラ地方佛教文化的急速衰退。七世纪中上叶,在玄奘行访时,可以说那里的寺院荒废,杂草丛生,而这个玄奘大师就是中国古代徒步印度求法的最高高僧。
   玄奘极力推崇“佛门千里驹”,期望着将来的青年僧,抛弃一切甚至生命而徒崐步外出求法,以领悟佛学在中国最高境界。如果不去印度取经求法,现在中国也就不可能看到很多的佛典了!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原著,很多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了弄清瑜伽的唯心体系,所以玄奘才决心去印度。然而当时朝廷禁止国内的臣民出玉门关,尽管玄奘几次请示都被驳回,也丝毫未改变他破除国法赴印度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绕过玉门关,越过五座要塞,踏上了所谓莫贺延迹的大沙漠。在大沙漠上,那细纱像水一样的流动,所以人们将大沙漠叫做沙河。在那无边无际空旷的大沙漠上,没有飞鸟走兽的尸骨,而只有孤苦伶仃的玄奘,骑着一匹红色的瘦马,一心一意地念着观音菩萨和《般若心经》,行走在寂寞的大沙漠中。在极端疲乏,口干腹焦,几乎濒临死亡的情况下,好不容易走出了流沙河到了伊吾国,后又到了高昌国(在吐鲁番的西雅尔湖附近)。高昌国的国王___文秦,也是汉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玄奘,约定玄奘在回国途中到高昌国居住三年 ,讲授经法,并向玄奘赠送了马匹、马夫和到印度所需的费用等,(玄奘从印度回归途中,准备顺便到高昌履行当时同高昌王的约定,然而高昌王已被唐朝灭掉)。
   玄奘离别高昌国以后,经西域各国,翻过大雪山(天山山脉),在帕米尔高原,叩拜了巨大的石佛。不久,进入了印度西北部的健驮逻国。如前所述。佛教的中心在印度的西北健驮罗国,然而玄奘来到这里未发现有佛教中心的迹象。而佛教中心转移到中印度的羯若鞠___国和婆罗尼斯国。玄奘巡游了北印度各地后,进入了释迦牟尼在世时实际活动的中印度,在众多佛迹中,最能打动玄奘的心的佛迹,是释迦牟尼大彻大悟的地方。在高五十尺(约15米)左右的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当年坐着大彻大悟的金刚座,早已被沙子覆盖,隐隐约约就像在那儿是金刚座的样子;在金刚座的南北向,安置着两个身体的观音像,传说这座观音像沉没于沙中时,被佛法将沙子扫去,但是,南侧的像被沙子淹没在齐胸的地方。玄奘五体投地的只好面对淹没在沙中的佛像暗自抽泣。
   玄奘看到这一切,表明了印度的佛法正在不断地衰退之中。众多佛迹荒废,在现存的佛教寺院当中,仅仅是小乘佛教僧侣较多,这时的玄奘有着强烈的危机感,玄奘在那儿过了五年的研究生活,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羯若鞠___国尽管将近1万人的僧侣学习佛教,但是真正能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僧侣只有十人,玄奘则在其中。玄奘完成了修学佛经的目的,然后周游了印度的东、南西部,对印度的风土人情和佛教更是见多识广,最后玄奘返回了羯若鞠___国,携带着庞大的佛教原著,踏上了归途,翻过帕米尔高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了中国。
   玄奘共访问了一百一十个国家,据说到过二十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加起来的总面积,相当于西域和印度的面积,玄奘在西域所学到的很多新的知识,和途中所见到的新鲜事,与他的身心相融合。当时,太宗皇帝多次要求他还俗,担任太宗皇帝身边的外交策划大臣。被玄奘以汉译带回的佛典为理由而坚决拒绝,为了太宗皇帝,特增加了玄奘纪录西域事情的这部分内容。《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在玄奘不辞辛苦的努力下,最后终于完成了这部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的重要著作。
   《大唐西域记》记述着玄奘旅行的整个过程和所经过的国家,以及国名,国家的面积,自然地理位置,城市大小、物产、气候、人们的性格、语言、衣着、货币、国王和佛教;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教等等都简洁地作了记载。尤其是有关佛迹的历史及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的位置和关系也作了阐述。由于这些记载详实、 准确,完全可以作为古代西域的地方志。因此,《大唐西域记》已成为当代到中国西域和印度旅行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依靠欧洲而发展起来的东洋文化,《大唐西域记》更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如果像《大唐西域记》那样对西域的了解,那么很多事情也就知道了。《大唐西域记》对于学习母语发音,语言学、佛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的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是一部提供新知识的著作。
   玄奘的传 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及《大唐西域记》,都是法相宗弟子学习佛学基础的必读书,学习这两本书,就会得到所有佛经的收获。因此,像中国那样,在日本从古以来的佛家弟子都在学习这两部传记。
   凡是学习了玄奘三藏不顾生命,勇往直前,往返于西域之路的求法生涯的这部崐著作,也就了解了丝绸之路的故事。
                 附录
                法传残卷
   一卷
 ___重要文化遗产
 ___宽30.4cm,长26.7cm
 ___中国唐朝进代(九世纪)
   释迦涅___之后,从摩诃迦叶到师子尊者共二十三人,被法藏传记载。法隆寺那本残卷,无头无尾,二十三人中无记载的七人,不按附法顺序即:第十一代马鸣、第十二代昆罗、第十三代龙树,第七代佛陀难提,第八代佛陀密多,第九代协,第十代富那奢。因为《附法传》的内容有精粗,所以不是一部完美的著作,估计是任意的抄略本。不过在唐代,以及敦煌出土的那本原著,是现存最早的《附法传》,是十分珍贵的原本,本来是私人所藏,在日本昭和初年代,捐赠给《法隆寺》。
   弥勒上生经书
 ___上卷一卷
 ___重要文化遗产
 ___宽29cm__全长1523cm
 ___平安时代(十世纪)
   关于玄奘大师的高弟,法相宗的宗祖慈恩大师窥基所著的《弥勒上生经》,是一部细致的注释书,分上、下两卷。自日本奈良时代以来,由于被多次抄写,对于弥勒信仰的形成,给与了很大的影响。
   法隆寺这本经书,在平安时代中期就已经不是原本了,原本是文治三年(1187年),由兴福寺维摩会授课的导师,珍恩法师所藏。
   本经书是法相宗弟子必读经书中之一。在法隆寺这本经书中,对于全卷中的白点,用朱色和墨色进行了校正和注释。关于这些白点是十世纪中叶,东大寺系统的古点。朱点和朱书出自于珍恩大师之手。墨书估计是镰仓时代,〔自日本建文三年(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开设幕府起至元弘三年(1333年)北条高时灭亡为止的约一百五十年间〕留下的字迹。
   大唐西域记
 __卷第一·第八二卷
 __卷第一宽24.7cm__全长1031.5cm
 __卷第八宽24.8cm__全长1182.6cm
 __平安时代(1126年)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三藏为求佛典,往返于中国和印度时的旅行记录。共十二卷。
   玄奘在贞观元年(627年),从中国长安出发,通过天山南路,经过西域的许多国家进入印度。而且,巡游了印度北部的健驮逻国、迦湿弥罗国等国家,最后玄奘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国的那烂陀寺修学;得到了很多的佛教原典。在贞观十九年,通过西域南道回到了中国。本书对西域各国和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地理,风俗、政治、宗教等等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本书已作为古代的地方志。
   据了解,本书是在日本奈良时代复写的,不是现存的古写本,法隆寺那本(林幸在劝布施的法隆寺的一切经中,缺第二卷和第十二卷)价值极高。在各卷经书中除了标注《法隆寺一切经》的黑印以外,还加上了红点、四声点、注释、送假名、音义、校对等等,以便 于法隆寺寺僧修学。
   大治元年(1126年),静因法师所书写的第一卷中,对西域各国加以了评述,在经书五十二中三、四国的国名处,五十三中屈支国处,五十四卷末部分均有静因的奥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___卷第一
 ___一卷
 ___重要文化遗产
 __宽25.0cm__全长747.0cm
 ___平安时代(1126年)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玄奘三藏的传记。由十卷组成。在上半卷的五卷中,是详细介绍玄奘三藏从西域到印度求法的过程,后半卷的五卷中,是详细记载他归国后所从事的庞大的佛典汉译事迹。在中国,与《大唐西域记》一并纳入了佛经的范畴,在日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自日本奈良时代以来,被屡次传递抄写。因为,该传记作为法相宗的僧侣必读 经书之一,所以,他的古写本标注了很多的古代、中世纪的读法。
   法隆寺本,在大治元年(1126年),觉印大师为了阅读更方便,专门从兴福寺有关探索经书的工具书中,引入了正规的训点(日本人为了训读汉文,注在汉文旁边的假名和标点)。法隆寺现在仅藏有第一、第七、第九三卷,其它第三卷,第六卷分别由日本国会图书馆,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又发现了觉印自己所写的第一卷,主要是补充了玄奘的诞生情况以及玄奘从长安出发,徒步到高昌国后的内容。著名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就是觉印对大沙漠的描写。
           大唐大慈恩寺大师碑丈并画赞
 ___一卷
 ___宽25.4cm__全长89.3cm
 ___镰仓时代(十三世纪)
   玄奘三藏的弟子,法相宗的宗祖—_慈恩大师窥基(632-682)的《碑文画赞颂》与《画赞》合并为一卷。
   《碑文画赞颂》,由四言十六句组成,在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从宋僧清算法师在汴京的大相国寺所著的《唐太宗皇帝御制基公赞记》中所采集。画赞记载了药师寺本、兴福寺本(一乘院本),大英博物馆本等等很多 的慈恩大师画像。《画赞》是在《本朝读本精要》中收集而来,是大江匡房(104-1111年)的作品,在标题的下方,印有“显真”的朱红长古印。
   在本卷的后面,有“天承二年”(一一三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书,僧之印文)的字样和印签,尽管是平安时代后期的著作,但从它的纸的背面的文字,以及笔迹和贴上去的所有东西来看,都可以证明,本文是显真法师在镰仓时代中期书写的作品,所谓“及二废卷一故予加二修补一”,是指享乐四年(1719年),一个叫良训的人,用奥书修补的地方。
              崇俊塔铭并序
 ___一卷
 ___重要文化遗产
 ___宽25.5cm__全长85.0 cm
 ___平安时代(十世纪)
   《崇 俊塔铭并序》是唐代法相宗的一著名的高足崇俊法师(696-760)年去世后,人们为了歌颂他,纪念他,修筑了一座塔叫崇俊塔,并在这座塔碑上书写了崇俊大师的生平和生前的功德及序文。所以叫作《崇俊塔铭并序》在碑文的末笔,有秋筱寺善珠大师所书写的《崇俊塔铭》的来历和年、月、日。尽管说序文是善珠大师的手笔;但是到现在,才知道《崇俊塔铭》是平安时代中期的转写本。
   本来《崇俊塔铭》与《惠沼神塔碑并序》(重要文化遗产)是一副,例如:《法相祖师传》,也是包含在法相宗的高僧功德传中,后来分出来为一卷。《崇俊塔铭并序》用的是很薄的宣纸书写,标题是《唐禅 智寺故大德法师俊塔铭并序》,字体带有古雅的行书风味。
   《崇俊塔铭并序》本来是传 到秋筱寺,后来经过私人手,捐赠给 了法隆寺。#FH#P南海寄归内法传
 ___卷第一
 ___一卷
 ___重要文化遗产
 ___25.2cm__全长1074.2cm
 ___平安时代(1128年)
   《南海寄归内法传》唐代咸享二年(671年),义净法师(635-713年)从中国出发,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历游了印度和南海各国,后在印度的室利佛国所著。由四卷十节组成。该著作就像是重现了当时 印度和南海各国的佛教徒,在教会中的生活情况,叙述了佛教徒的生活实情,列举了他们的优点,促进着日本僧侣们的反省。该书还详细地,实际地介绍了印度和南海各国佛教教会的组织和戒律,是一部珍贵的佛学读物。
   日本法隆寺目前所藏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包含在该寺林幸法师所著的一切经中,四卷完整地收藏着,其中第一卷,在大治三年(1128年),因为是静因法师书写,所以在卷末等处,印有《法隆寺一切经》的黑印。
               千古名僧____玄奘
   编著__释海山
 1995年·郑州
   玄奘(600—664)是中国唐代高僧,伟大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也是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1994年,是玄奘圆寂1330周年,为纪念他的崇高功德,仅以此书敬献给海内外僧众及佛学爱好者。
   —_释海山____一九九四年八月于万佛寺__
   本书写了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迹及舍生忘死的坚强意志。特别是他不仅在艰苦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坚持前进,就是得到胜利和最高荣誉的时候,也不忘本誓,完成终生业绩。因为本书对我们后学的人帮助很大,特此出版以供学者、僧众、居士及广大青年参阅,也为广大读者提供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宗教和东方文化的参考资料。
 原文链接:
http://www.hhfg.org/xxsz/f75.html

[size=+1]返回主页[size=+1]返回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3-29 22:41 , Processed in 0.0952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