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修行要点[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菩耘法师

堂主师父慈悲、各位师父、各位同修中午好。
    西园寺的前花园念佛堂从2006年冬季开始举行念佛共修活动,至今已经三年了。三年前的这个季节,我曾经在这里与三百位同修一起打过佛七。从那以后,每个月的第三个周六,我们都有一天时间在一起念佛共修。记得起初的一段时间,每次念佛共修时我都能过来,跟大家一起念佛,或者给大家讲讲念佛的方法以及一些感受。这两年我在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服务,与在座的居士们接触得不太多,也不知大家的修学怎么样了?
    前几天,江苏省佛教协会安排我到省内南京、泰州等城市讲经,听众都是一些老菩萨。当时,我选的经题就是净土法门“五经一论”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天我要讲的仍然是这个题目。与大家分享这部经的法义,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学习的机会。
    本来大家在念佛,我在这儿讲,对念佛来说也算是一种打岔。但是那些念佛已经很得力的同修不会受到干扰,我讲我的,他可以在心里继续念佛。而另外一些同修,可能还没摸到门路,还不知道念佛怎么念、为什么要念,甚至不太清楚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修行,对于念佛的正确态度、技术、方法都不了解,念佛念了很久却感觉很茫然,那么听我做一番介绍就很有意义了。

真诚做人 老实念佛
    我想问问大家,除了在念佛堂里念佛之外,你们平时也念佛吗?
    平时念佛的请举手。(部分人举手)平时不念佛的请举手。(部分人举手)还有不少人没举手,你们大概是有时念佛、有时不念佛吧?好,有时念佛、有时不念佛的请举手。(部分人举手)怎么有些人一直不举手?你们到底是念还是不念啊?
    大家要想一想,为什么做了事情不敢承认?念了就是念了,没念就是没念,念了我也不会表扬你,不念我也不会批评你。平时念佛的人,如果暗自希望得到表扬,这时候可能就会感觉不舒服了;平时不念佛的人,可能觉得有点奇怪:“怎么师父不批评我呢?”
    由此可见,我们的心很有意思。我们做一些事情,并不是简单地做事情,通常都会希望能得到什么。比如很多人不懂得学佛有什么用,他们也许会问:“我念佛号,将来到了阴间能当钱用吗?”这是不明白,这是迷信,但这种的情况的确存在。
    我们念佛,要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如果天天念佛,却变得不敢说真话,那是不行的。不敢说真话的人念佛念不好啊!
    学佛,信心很重要,我们对念佛法门要深信。真实的信心来源于做人的真诚。印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经常讲:学佛人要老实念佛,真诚做人!真诚,就是不虚伪,不造假,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这样念佛,心里才不会掺杂太多烦恼和个人想法。

生命在哪里
    说到这儿,我又想问一问在场的诸位:你们的生命在哪里?
    (听众:“生命在呼吸之间。”)
    好!还有呢?
    (听众:“在一刹那。”)
    很好,感受到了当下的一刹那。还有吗?
    (听众:“在宇宙中。”)
    没错,生命从时间角度讲是刹那,从空间角度讲是在宇宙中。
    现在我们在哪里?具体地说是在西园寺念佛堂的拜垫上。这时候是 20091221中午12点27分。我们的生命在哪里?就在此时此地!
    看来在座的同修们很有智慧。“生命在哪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答案。我平时和一些人谈到这个话题,有人跟我说“我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有的人说“我的生命在未来”,这样的人很苦!有几个人能真正把生命放在此时此地?真正能把生命放在此时此地的人,当下就在人间净土啊!无有诸苦,但受诸乐!
    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佛菩萨的生命在哪里?
    (听众:“在西方。”)
    哦?佛菩萨的生命不在这里,而是在那里?
    (听众:“在我们心中。”)
    是啊,你一想,他就来了。
    (听众:“佛菩萨的生命也在此时此刻!”)
    对!这说明什么问题?你的心一旦安住在此时此刻,就跟佛菩萨在一起了,是吧?
    烦恼起来的时候,你跟谁在一起?烦恼代表着三恶道,代表着地狱、饿鬼、畜生,代表着贪嗔痴。一念烦恼起,三恶道就现前了。一个很烦恼的人,面部、身体都会扭曲,俗话叫做“没有人样”。
    我们学佛的人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我的生命在哪里?是不是在当下?”如果不在此时此地,我们就要调整。调整建立在觉知的基础上。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状态,你就可能深陷烦恼之中,而且还在洋洋得意,这样的话,佛菩萨很难帮助你,因为你和他们的境界不相应。
    你的心清净一点,佛菩萨就显现一分,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得到。所以祖师大德曾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一念清净就是西方,一念惑染就是地狱。
    遇到烦恼,心情不愉快,首先问问自己:“现在我的生命到哪里了?——不好了,往三恶道去了!赶快回头!”怎么回头?有一个好办法:念“南无阿弥陀佛”!

内心的痛苦
    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有可能回头。
    很多人活得很痛苦,很不安,可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迷惑,痛苦得没法说出来,痛不欲生,却又找不到改变的方法。怎么办?其中一些人最后只好自杀了。
    每年的910,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世界预防自杀日”,这是为了提醒大家关注有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的人群。很多人都有过自杀的想法,其中一些会付诸实际行动。如果自己的家庭中有人有这种行为,带来的痛苦就大了。
    为什么要自杀?痛苦啊!痛苦得不知道怎么解决,误认为通过自杀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自杀能让人解脱吗?如果真的可以,我们都一起去自杀好了!但实际上可能吗?不行!这条路走不通!
    自杀当然是一种极端的行为。有些人虽然没到要自杀的地步,但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目前社会上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抑郁、焦虑、烦躁、沮丧、失眠、易怒……随着所谓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化解内心痛苦的问题。即使是学佛的人,有心理问题的人也不少。

当下感受如何
    不少人已经痛苦得麻木了,麻木得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遇到在家信众,问他:“这两天你怎么样啊?”他回答:“不舒服!”“怎么不舒服?”“就是不舒服,难受,全身都不自在。”这多糟糕。不舒服,你说出来呀,怎么个不舒服法?心里不舒服还是身上不舒服?太烦燥还是太愤怒?……说不出来!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不了解,是很麻烦的。
    在座的各位,你们当下的感受怎么样?身体感受如何?情绪如何?你们想到了什么?
    首先说说你们的身体感受吧。
    (听众:“愉快。”)
    愉快是心情,不是身体感受。这位老菩萨,你的身体感受如何?
    (听众:“我很舒服。”)
    舒服是一种想法,不是感受。说不清楚了吧?
    我现在坐在这里,感觉到身体接触到垫子,垫子是比较硬的,垫子的边缘让我觉得有点儿硌,这才是感受。盘腿坐着,时间长了,腿有些麻,这也是感受。所谓学佛不要心随境转,并不是说对外在环境没有感受,没有感受的是木头。我们要有清楚的感受,但是情绪不要随着它转。
    接下来看看情绪如何。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jzld.html)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修行要点_菩耘师父_新浪博客
    有的人坐在这里觉得很欢喜,这是一种情绪。于是你就想了:“我现在情绪蛮好的,一直这样才好呢。哎呀,不行,我在寺院心情好,等会儿一出寺院的门,看到那些世间人我就心情不好了,哟,完了。”你这么一想,就开始烦恼了。烦恼是从哪儿来的呢?就是我们想出来的,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
    有的人坐在这里觉得昏昏欲睡,腿又很疼,心里烦:“我怎么这么没用?旁边那位老菩萨坐得多好,我怎么不如人家?”你对自己不满意,抱怨自己,这是什么心态?这是贪嗔痴当中的“嗔”,你嗔恨自己。

不要伤害自己
    嗔恨自己也是一种烦恼。有人会说:“我只是嗔恨自己,又没有嗔恨别人,不碍事的。”可是,你嗔恨自己,免不了就要影响别人。烦恼一开始都是针对自己的,后来就转向别人了。
    你看一个人不顺眼,就会找他麻烦或者跟他计较。是不是那个人真的让人看不顺眼?我们来分析一下。比如说,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陌生人,觉得他不顺眼。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里不愿意自己像他那个样子!
我们喜欢的人和我们讨厌的人都是我们在乎的。我们喜欢谁,内心里希望能和他一样;我们讨厌谁,内心里希望不要和他一样。
所以说,我们讨厌一个人,并不是讨厌这个人本身,而是讨厌内心里的某个影像。如果你讨厌啰嗦的人,只要看到这样的人你就会讨厌,不管他实际上是谁都讨厌,对不对?
    想要不讨厌别人,首先最主要的是不讨厌自己,善待自己。自己暂时做不好一些事情,你要能够接受,暂时接受,接下来去努力改正。
    很多人把自己整惨了,总是埋怨自己,否认自己,最后烦恼得没法活了,就干掉自己!要知道,杀自己也是杀生,同样有过错的!
    我们现在没有成佛,但我们也不是魔,不要折磨自己。不要尝试用任何方法嗔恨自己和伤害自己。

做一个明白人
    人生的感受不外乎三大类:快乐、痛苦、不苦不乐。我们随时随地都要知道自己的感受如何。
    在座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年龄大了,身体弱了,痛苦的感受会比较多,常言道:“老来难。”
    香山居士——白居易先生,他在72岁时说过:“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人老了,老眼昏花,想看经,看不清楚了。听经也不行,法师在上面讲了半天,也许都没听进去几个字,为什么?耳根不行!意根也不行了,听了以后容易忘记。等你们下个月再来参加念佛共修,有人问你们:“上个月法师讲经,讲的是什么?”如果你说:“上个月有法师讲过经吗?我怎么想不起来?”那你的记忆力就差了。又或许你会说:“讲什么记不清楚了,好像是什么‘此时此地’。”恭喜你,还不错,还记得“此时此地”。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感受。一个随时能够知道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想法的人,他是一个明白人。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如何,你就被这些东西牵着鼻子跑了。情绪郁闷起来会非常郁闷,而且迁怒于人,“我很难受,我这些天一直感觉不好,我的老伴不好,我的儿子不好,我的儿媳妇不好,我的孙子不好,就连我的师父也不好,菩萨倒是挺好,但是似乎也没有保佑我!”
    要不就好的不得了。“你看,我家什么都好!老伴听我的,儿子儿媳妇孝顺,孙子学习成绩好,菩萨也保佑我,一切顺利,真好。”不是师父嫉妒你,不愿意你什么都好。什么都好,当然可以,但是你不能执著,否则万一哪天遇到什么事,你就会非常失落。

不要跟着感觉走

    感受有一个特点,它在不停地变化。
    比如我们在这里盘腿打坐,把腿一包,暖暖和和,肚子也刚吃饱了,舒服得很。可是,问题很快就会来。过一会儿,开始昏沉了,又过一会儿,腿开始痛了,可能鼻子也不通了。刚才那么好的感觉到哪里去了?谁把它带走了?
    (听众:“堂主师父带走了。”)
    怎么把责任推给堂主师父了?真的假的?如果他把我们的快乐带走了,那我们去找他要!其他人同意这个说法吗?不同意?那么这种感受到哪里去了?
    (听众:“它自己走了。”)
    是的,过去的感觉刹那间就没了。
    烦恼起来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好像烦恼就是自己。感受是不是你?
    (听众:“是。”)
    如果感受是你,怎么刚才的感觉现在没有了?如果它是你,它就走不掉。
    感受一会儿来,一会儿去,它不听话。怎么让它听话呢?这是个关键问题!
    感受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一会儿来的是这种感受,一会儿换了那种感受,到底哪一种感受是你?痛苦的感受是你,快乐的感受是你,还是不苦不乐的感受是你?
    (听众:“都是自己。”)
    如果认为感受就是自己,快乐也是你,痛苦也是你,可能是会觉得挺好玩的。然后你就被感受操纵了,变得像一个牵线木偶。快乐的感受来了,你眉开眼笑;痛苦的感受来了,你愁眉苦脸;不快乐也不痛苦,你默默地没有表情。你就是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被感受捉弄来捉弄去。回忆你们这辈子的经历,不就是这样吗?高兴的时候乐不可支,痛苦的时候哭成泪人,大多数的时候既不知道笑也不知道哭。
    我告诉你们,感受不是你。你们相信不相信?
    感觉是不可靠的,不停地在变化着。不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

面对生老病死
    感受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方说,同样是摔一跤,年纪大了跟年纪轻不一样,年纪大了摔一下很可能就要卧床不起,年纪轻的时候可以爬起来就走。条件变了,结果就变了。
    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我们生命当下的一种状态。如果这会儿你感到痛苦,这只是你当下的一种感受,不是你本身。
    当你感觉到痛,这痛就是你的感受,这就是你此时的生命。你怎么看待呢?不要说“我不想痛”,“我不喜欢痛”,不要这样。年龄大了都有可能生病,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天气凉,有的人咳嗽了。对于咳嗽,你怎样看待?你眼睛花了,耳朵背了,你怎样看待?牙齿掉了,硬的食物啃不动了,你怎样看待?
    (听众:“难啊!”)
    难,言下之意就是无可奈何。大家想一想,讲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
    (听众:“沉重!”)
    是沉重。不得不接受,但是没有真正接受。对于上了年纪身体出现的种种问题,你们有没有接受?没有接受就意味着拒绝,意味着不想面对老和病。
    对于不愿意接受的现实,人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每天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折磨自己;第二种是回避,一谈到生老病死就岔开话题。这样的反应正是我们病根。如果你不接受当下的现状,不接受你现在的问题,你就永远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你的生命必然痛苦。你说要往生,要解脱,就要打折扣,就要打问号。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说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也是一样,中年人总是在心里说:“我快老了,我怕老,我不能老。”小姑娘、小伙子胆子比较大,他们这么想:“我还年轻啊,年轻真好,我最好永远不老,我一定要好好美容。”这就是问题。年轻人不愿意长大,老人不愿意老死,这些都属于拒绝,拒绝自己的成长,压抑自己的现状,都是苦。
    有的人不是压抑,而是放纵。“我已经老了,不管那么多了,快活一天是一天,吃喝玩乐!”其实这个办法仍然是想回避,不想面对生命的变化。
    这样一来,生命就被掩盖住了,没有活在此时此刻。
    《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五蕴里就包括着我们的感受、情绪和想法。五蕴是由各种条件组成的,都可以改变,所以说它是空无自性。(待续感谢慈云居士的整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jzl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2:40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2:54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占位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4-26 00:31 , Processed in 0.0592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