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0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苦行林中的寻师访道

    他们一行人设法过了深县,进入苦行林。他们往前走着走着,没多久便遇见一位苦行者,满脸长着须发,瘦长的身子端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样子很是可怕。
    “请问您可曾看见悉达多太子经过这里吗?”
拔提跑近苦行者请教他说。但是苦行者没有回答,连身体都没有动一下。
    “请问您有没有看见一位太子模样的人进入这里来?”
    “喂,难道你是聋子不成?!”拔提急起来了,几乎要动怒,直凑近他的耳边大声地问:
    “喂,你有没有看到太子走进了苦行林啊?”
    对方仍然动也不动端坐在那里,好象没有听见一样。
    这时候乔臣如忽然觉悟,连忙阻止拔提再问,“大概这就是我们平常所听说的止语苦行者吧。看来再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们就不要浪费时间了,还是赶紧另向别处探听吧。”
    于是一行人又向苦行林的深处走去。
    “哇,这是什么?”忽然间阿什氏忽地惊叫起来。大家被他的惊叫声给吓着了,都走过来问他干嘛大惊小怪。
    “这,这……”阿什氏指着树上惊得说不来话来了。
    原来这棵树上正倒挂着一个人,头向下,双足倒勾着树枝,垂着长长的头发,瘦得皮包着骨头的身体,模样怪吓人的,令人一见毛发直竖。据说这也是修苦行的一种,在当时的印度修苦行的外道很多。苦行令人望而生畏,除了止语,倒悬以外,还有什么火焚、烧臂、断石等等等等,他们都以为修行者如果想要成就,除了苦行以外便再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了,就这样一行人一路上遇到不少苦行者,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太子的踪迹。
    大家都太疲倦了,天也慢慢地暗了下来,一行人于是都倒在树旁休息,不一会儿竟都呼呼地进入了梦乡。在夜半时分,前面苦行林中忽然发出万道光明,忽隐忽现,这突如其来的奇景将五位侍臣惊醒,于是他们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一致注意探索光的来源,他们知道这发出光明来的地方一定有大修行者在那里。于是他们开始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探索。乔臣如等五人终于找到了太子,原来太子正在阿娄罗加仙人修行的地方向他请教修行的方法。五人见了太子,便劝告太子说,
    “太子,大王已经知道您要出家修行的决心,但是大王对太子您的感情至深,在您外出的这段时间非常地想念您,所以派我们前来迎请您回宫。大王他说如果您想修行,可以在宫中另外安排一个清静的地方,又何必一定要跑到这个深山里来呢?”
    “各位,我怎么会不知道父王对我的恩情呢?”
    太子平静地回答大臣,
    “只是我畏于生老病死的苦恼,所以我才会来到这个地方,寻求悟出断去苦恼的方法,除非我修得正道,否则我是绝对不会回去的。”
    本来奉王命想劝说太子回宫的大臣们,在听到太子的这番话以后,知道劝说是无望了,一时竟变得哑口无言,可是他们又无法回宫去,因为大王已明白地告诉过他们:如果太子无法回宫,他们也不用回去了。
    太子在一旁观察这五位大臣,发觉他们的个性忠直,智慧通达,是可造之材,于是对他们说:
    “我知道你们正在苦恼回去无法交差,这样吧,你们五人是否愿意留下来呢?”
    “谢谢太子收留,我们五人就留下来跟随太子修道不回宫了。”
    这五个大臣就是后来佛陀初转法轮时最先度化的五比丘。
    话说悉达多太子自从进入苦行林以后便到各处寻师访道,不知不觉就过了五年。在这五年中间,太子先后跟随了很多苦行者学习修道的方法,但最后太子发现这些修道者所追求的不过是想往生天界的快乐。虽然求生天界可以暂时免去人世界间的痛苦,但因为尚未真正解脱生死轮回,所以仍然会受到生老病死的束缚,不能算是离苦得乐的真实觉道。于是太子失望地离开了苦行林,继续往别处追寻他想要的真理。
    之后,太子又陆续地拜访了阿罗蓝仙人与迂陀罗加仙人,并从两位仙人那里学会了禅定的方法。然而对于如何解脱生死仍然没有任何帮助,尽管在这五六年里太子没有找到一个仙人可以解决他所忧虑的问题,也没有一个仙人的答复能令他满意。但是太子依然是满怀希望,他更加立定坚固的志愿,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重大,所以才不容易达成目的,他心想:
    既然自己想要追求的真理无法在别人那里如愿求到,那么何不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呢?于是他决定放弃参学的生活,独自来到学业山附近的苦行林中,开始了苦行的生活。
    这个地方风景优美,前面是尼连禅河,两岸是一大片柔软的白沙,河的北边还有一座像头形状的高山,太子仔细观察附近的环境以后,认为这里的确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于是便决定留在那里实行苦修。
    话说当初答应留下来,随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早在太子四处参访的时候,就各自分开了,直到现在,他们听说太子正在尼连禅河畔苦修,才又纷纷从各地赶来,与太子共同修习苦行,并供子太子随时遣用。
    太子试着使用各种方法修苦行,想要度越生死的大海。他以为如果自己修苦行到了相当的程度,应该会有达到正觉的希望,于是他正心诚意,废寝忘食,修戒参禅,忍耐凡人所无法忍耐的苦行。
    太子所修的苦行还真不是普通的苦行。有一段时间太子甚至每日只吃一麻一麦,以至于修到后来,目陷鼻高,颧骨显露,神情消瘦,面目全非,就是说他只剩下骨头和皮也不过份,吃得少而能生存还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虽然太子修习种种的苦行,然而一年两年过去了,烦恼妄想仍然无法断除,超载生死的大海也始终无法达到。
    紧接着三四年又过去了,虽然太子有的是勇猛的精神,可是透过苦行所得到的效果却是那么小,完全达不到他所希望的根本的觉悟。在一旁侍候太子的乔臣如等五人看到太子如此热心求道的精神,都深深地被感动了,也对太子尤如金刚一般的信念佩服得五体投体,于是就这样太子和五位大臣在尼连禅河畔度过了悠悠的六年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7:59 | 只看该作者
波斯腻王的皈依

在王舍城弘法将近五年以后,佛陀因为接受了北方须达长者的迎请,便带领着众弟子暂时离开竹林精舍,到北方居撒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乞园精舍,又名乞树给孤独园。佛陀的教团到居撒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不仅全城的人民夹道热烈欢迎,还有许多人因为被佛陀的教义所吸引,都跑到乞园精舍皈依,做佛陀的弟子。
没有多久,居撒罗国的国王波斯腻王也知道了,他很好奇佛陀可以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让那么多人跑去皈依他。于是有一天,他轻车简从到乞园精舍去访晤佛陀。
波斯腻王与佛陀同年纪,生得健壮勇武,与佛陀见面时,见对方竟是一个年轻沙门。佛陀具足三十二相,不留须也不缠头,看来自然年轻些。年轻气盛的国王一开口就以不太信任的语气问道“佛陀啊,听说你已经证得了无上正觉嘛。”
“大王,如果有人宣称已证得无上正觉的话,那个人就是我。”佛陀接着说,“大王,世有四事不可小轻,何者为四,一者王子虽小最不可轻;二者龙子虽小亦不可轻;三者火虽小,亦不可轻;四者比丘虽小亦不可轻。”佛陀的回答简洁有力,当场把喜欢轻视别人的波斯腻王给教训了一顿。碰了钉子的波斯腻王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于是和佛陀当场辩论起来。等到最后,波斯腻王还是心悦诚服地皈依在佛陀座下,并和佛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终其有生之年,恭敬佛陀如师如父,对僧团也十分支持与维护。
波斯腻王和佛陀之间曾发生过一些趣事,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有一次佛陀在乞园精舍说法的时候,波斯腻王来见佛陀,因为波斯腻王是一个大胖子,所以当他礼完佛,退座一面的时候,全身就汗流不止,并且气喘如牛。佛陀知道波斯腻王平时有暴饮暴食的习惯,为了改掉他饮食不知节制的坏习惯,就借机说法道:
“大王,你的身体很肥噢!”
“是啊,至尊,我的身体如此肥大,连我自己都因此而感到痛苦和不好意思啊!”
于是佛陀为他说了一偈:人当自信念,美食知节量,嗜者受诸薄,安消而饱受。
从此以后波斯匿王每当吃饭的时候,就会命令侍童为他诵念这首偈子,使他有所节制。后来,果然大王的体重因此减轻许多,不仅身体变得健康,容貌也变得更为端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7:46 | 只看该作者
舍卫城的乞树给孤独园


    王舍城中有一位大富长者,名叫首罗,平日承受佛陀的教化,无以为报。有一天,特备盛晏,请佛陀到家中应供,恰巧在首罗长者要供养佛陀的前一天,老友须达长者从舍卫城来此。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见到首罗长者家中正忙着整洁庭院,张灯结彩,很是诧异,便问首罗长者到:
    “府上这样张扬忙碌,喜气洋洋地,有什么喜庆的事吗?”
    首罗长者微微一笑,答道:
    “老友,不瞒您说,明天我们家里将要迎请一位贵宾,其贵超乎人天,是我们人类的救星啊。他就是昔日的迦皮罗卫国的太子,今日的释迦佛陀,明天他会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舍间受供。您说我怎能不打扫整洁,恭敬迎接呢?”
    须达长者听了老友首罗长者的话,晚上竟无法入眠,原因是不知道这位众人所崇拜的佛陀究竟是怎么样一位伟大人物,实在很想立刻见他一面。想着想着,越想就越睡不着了。于是一咕碌爬起身来,趁着半轮明月的光亮,暗暗地骑了一匹快马,急速驶向竹林精舍,当他快接近精舍的时候,月光下远远地只见前面也有一人,正在月下散步,须达长者便下了座骑,走近一看,只觉得此人,相好端严,与众不同,乃近前恭敬地向其问讯:

“请问您是不是佛陀?”
“是的。”佛陀回答,“您像是远道来的。找我有什么事吗?”
    须达长者立刻五体投地,行桀/jie足礼,然后回答佛陀,
“我是从舍卫城来的,名字叫须达多,因为常布施给孤独贫苦的人,所以人家又常叫我给孤独长者。”
    长者把仰慕之意告诉了佛陀,并要求佛陀开示,所以佛陀就在月下为他说法。长者听后生大欢喜,立即发心要回国建新精舍,请求佛陀前往说法,化度北方的人民。佛陀也立刻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告诉他精舍一定要能容纳得下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方为合适。
    舍卫城虽大,却很少有广大的园林,唯有乞陀太子的园林山明水秀,空地又大,最为合适。于是须达长者回到舍卫城后立刻前往拜访乞陀太子,要求买下这座园林作为佛陀的精舍。这座园林是太子心爱的地方,但碍于长者的情面,又无法拒绝,于是想了一计,答复长者说:
    “给孤独长者,你知道我最爱此园林,却又偏要以金钱来购买此园。好吧,只要你能用金砖铺满了园林中的空地,我便将地卖给你!”
    “真的?”
    长者一听,便立刻回到家里开了仓库,雇了全城的大白牛车来搬运金砖,准备进行铺金的工作。
    乞陀太子原本以为已经把须达长者给吓退了,正自鸣得意的时候,忽然听到署下来报说须达长者已把乞园铺满金砖。心里想:这不可能!于是急忙赶到园中一看,果然是满园金光灿烂,令人不敢相信。
    “长者,既然如此,园已为你所购。金砖我也不要,就把它用来建筑精舍庄严宝刹吧,但是园中的树木你无法铺上金砖,仍是属于我乞陀太子所有的。现在这样吧,园算是你布施的,树则归我供养好了。”
    须达长者哈哈大笑,这件功德就这样圆满完成了。因此后来佛陀知道了,就为这座园林命名为乞树给孤独园。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以后,接下来就是精舍的建筑工程了。须达长者为了让精舍的工程能顺利进行,请求佛陀派一名弟子前来督工,佛陀于是派了舍利佛来督工。
    就在精舍即将落成的时候,因为佛陀马上会苈临到舍卫城来,这里的一些外道头子听了顿起恐慌,为了先发制人,便想同佛陀的大弟子正在这里督工的舍利佛先来一次辩论。外道以为,只要能把他驳倒下来,给他一个下马威,让须达长者看看佛陀弟子的无用,自然能让他改变对佛陀的看法。
    这个消息传到舍利佛的耳中后,舍利佛同意与数十名外道论师挑战,但是却急坏了须达长者。双方搭起了辩论台,一时轰动了舍卫城的老百姓。在千千万万的观众面前,舍利佛终于舌战胜利了,原本坐在一旁替舍利佛感到忧心忡忡的给孤独长者,这个时候终于也展开了笑颜,放下了心上的一块石头。
    其实从这一次的事件里,我们可以发现,佛陀的确是一位相当有智慧的人,他为什么不派别的弟子前来,而要派舍利佛呢?原来舍利佛是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之一,论智慧,无人能出其右,也因此佛陀称赞他智慧第一。派他前来督工,不仅可以监督工程的进行,还可以应付外道的挑战,可说是一举两得。
    经过了这一次的比试,佛陀的声誉是更加地兴隆了,外道们纷纷服输,前来要求舍利佛引导,想要皈依在佛陀的座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7:35 | 只看该作者
舍利佛与目键连

    舍利佛和目键连原是婆罗门教徒,有一天,他们在街上看见一位比丘慢步走着,他举止安详,仪态高贵。舍利佛很仰慕他,便上前和他谈话,他问道:
    “尊者,您的样子很有修养,请问您的老师是谁呢?”
    那比丘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时常说一首偈语: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这是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因和缘结合而生起的,最后也因因和缘的分散而消灭。我们有善良的因,配合适当的缘,那么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舍利佛和目键连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十分欢喜,便立刻率领了弟子各一百人前去追随佛陀。这时候佛陀僧团的人数总共有耶舍的五十五人,加上三迦叶的一千人,还有舍利佛与目键连的两百人,总共是一千两百五十五人。这就是我们现在读佛经的时候,经文前面所提到的一时佛在某某国某某园与大比丘僧仟二百五十人俱。
    自从外道知名的大学者舍利佛与目键连相继皈依佛陀后,一时国王大臣学者名士纷纷来皈,这其中比较有名的还包括有大富长者大迦叶与外道摩合屦墀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7:25 | 只看该作者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频婆梭罗王为了让佛陀可以常住在摩揭陀国以便经常亲近请教,便想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林中建立一座精舍,供养佛及众弟子,作为讲道修行之处。经征得佛陀的同意后,便立刻开始动工起来。
    一时迦蓝陀竹林中大兴土木,日夜工作。不久就完成了一座巨大的精舍,这个精舍可以容纳很多的人。一共分十六个大院,每院有六十个房子,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所讲堂。
    佛陀于落成之日,亲自命名为竹林精舍。频婆梭罗王亲自恭迎佛陀和他的弟子们进入精舍。佛陀带着一千多名的弟子,住在精舍里,过着和合无争的修道讲学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7:04 | 只看该作者
频婆梭罗王的皈依

    佛陀自从收了迦叶兄弟三人和他们的弟子一千人为弟子后,僧团的规模一下子扩大为千人的大团体,鹿野菀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于是佛陀想起了昔日刚出家求道时,在灵鹫山与频婆梭罗王相遇,两人曾有他日道场愿先见度的约定,便决定带领众比丘前往王舍城去弘扬佛法。
    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与居撒罗国的首都舍卫城分出恒河南北两岸,是当时印度的南北两大政治文化中心。
    当国王频婆梭罗王知道佛陀遵守当初的诺言,带领弟子才前来王舍城弘扬佛法以后,非常高兴地出来迎接佛陀。佛陀问他说:
    “大王,别后好吗?治理国土都能如意吗?”
    “好好好!很好!”国王回答佛陀,“这是受佛陀的福音,一切都很好。”
    经过一番弟子问讯起居安释/适后,佛陀就为国王说了许多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以使国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内心感觉清凉爽快,得到无比的喜悦。
    频婆梭罗王和诸大臣都皈依了佛陀,做了佛陀的在家弟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6:56 | 只看该作者
三迦叶弃邪归正

    佛陀到达河边祇业山尼连禅河边的时候,已是日落黄昏了。优娄频罗迦叶正在拜火修道,听说佛陀驾临,急忙放下拜火来接见佛陀。佛陀告诉了来意,要求借宿一晚。优娄频罗迦叶早已听说佛陀的大名,但不知道佛陀的神通如何,很想试探一下。他手指着那边一座石屋,对佛陀说:
    “啊,可以,可以,不过别的屋子都住满了人,只有那一间石屋还空着,你可以住在那里,但是我得预先警告你,那石屋里一到晚间必有毒龙出现,如果你的神力抵不过它,那就得考虑一下,免得晚上被毒龙吞了,到时可不要埋怨别人噢。”
    佛陀微微一笑,安详地似乎并没有感觉惊异。
    佛陀走入了石屋。迦叶和他的弟子们都预料,不久佛陀就会惊慌地逃出来的。
    但是佛陀却安然端座在石屋里。晚间,毒龙果真出现,它昂头吐舌,围绕在佛陀的周围,对寂然不动的佛陀丝毫没有伤害之意,很平静地一夜便过去了。外道们原以为佛陀早已被毒龙给一口吞噬掉了,所以才会一夜平静没有声息,但哪里知道天色刚亮,佛陀就从石屋里丝毫无恙地走了出来,不由地这一群大伙外道都惊异不已。
    佛陀告诫迦叶说:
    “迦叶,你原想试探我的神力,现在你的心中虽已屈服,却又不肯表现出来,你可知道这完全是受我慢的作祟,一个被我慢所缚的行者又焉能解脱生死大事呢?”
    迦叶经佛陀这么一说,深感惭愧,其实他虽是外道却也颇具智慧,一经点破,不由得不五体投地拜倒在佛陀的足下。他的弟子们一见师父已经折服,也都一起行礼膜拜,于是佛陀便为迦叶与其五百弟子剃度。只费一夜工夫就收了五百弟子,佛陀为新收的弟子们演说四圣帝法。原本这些一向只知拜火从未闻过佛法的大众,一旦听到佛陀亲口宣说妙音,如同甘露灌顶,好象服了清凉剂似的,个个充满法喜,莫不恭敬合掌,礼谢佛陀。他们深恶以往拜火的愚痴,现在既已皈依佛陀,自然这些拜火道具也用不着了,于是个个收拾起来,一一投向尼连禅河。

    这些道具随着河水往下流去,一直流向优娄频罗迦叶的两位弟弟所住的地方。他的两个弟弟,一名哪提迦叶,一名茄叶迦叶,也是从事拜火的外道,两人手下也都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当他们在河边看见从上游漂下了这么多的拜火道具以后,拣起一看,知道是哥哥的东西,深感诧异,恐怕发生意外,便连忙带着弟子星夜赶往援救。
    当他们一行来到长兄迦叶那里的时候,却惊讶地看见兄长连同五百弟子个个都变成了光头、穿了袈裟的佛陀弟子,惊讶得不敢正视:
    “呃,大哥,你,你你你,你怎么变成这副模样,你是受了谁的诱惑,怎么如此轻易就改变信仰呢?你,你怎么这样糊涂呢?”

    他的两位弟弟气愤地责备优娄频罗迦叶,但他一点儿也不生气,仍心平气和地说:
    “弟弟,我已经从迷途走向觉道,你们应该替我欢喜。在我没有遇到佛陀的时候,以为自己的修行已获得正果,但是跟佛陀一比,才知道自己内心充满了污垢,你们要知道,内心不净又怎能了脱生死呢?”
    经过长兄的肯切开导后,两位弟弟终于默默无言,又经长兄的介绍,礼见了佛陀。佛陀又为他们说法,他们聆听佛陀的法音后,便决心弃邪归正,连他们的弟子一起都归投了佛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6:4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的居士和信女

    当佛陀还住在鹿野菀的时候,有一天早晨,他在河畔旁边碰见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一见到佛陀就像发狂似的,从浅水的河中直奔佛陀这边而来,途中,口里还不断地喊说:我苦啊,我苦啊!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耶什,是波罗乃城中的一位大富长者的儿子,虽然他的家庭很有钱,但是由于他厌倦了那种夜夜笙歌的生活,于是他偷偷地离家出走,希望能在外面的世界里找到另外一片天空。因为他听人说这附近就有一位大彻大悟的佛陀,于是他便抱着一丝希望前来此地,希望找到佛陀为他指点迷津。
    佛陀亲切地为他讲说佛法,告诉他修学佛法的好处,使他听了非常高兴,当场便要求佛陀能够收他为徒,准许他出家,不过佛陀并没有马上答应,因为佛陀认为应该让耶什的父亲知道这件事才好。
    后来耶什的父亲发现儿子不见了,便派人外出四处找寻。耶什的父亲居利迦长者沿着河岸找啊找的,也找到佛陀住的地方来了,佛陀于是将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好处与人生是如何需要这些法宝,还有人生种种的苦恼与富贵如水中泡影的道理详细地说给居利迦长者听,使他了解使他欢喜。居利迦长者听完非常高兴,不仅同意耶什跟随佛陀出家,同时自己也皈依了佛陀,成为佛教的第一位在家男居士。隔天,居利迦长者邀请佛陀前往他家受供,耶什的母亲也皈依了佛陀,成为佛教的第一位在家女居士。后来耶什的四位亲友也出了家,并且还带来了五十位亲朋好友也一同皈依佛陀出家修行。
    这时候佛陀的僧团人数已增加到六十多人,这些人跟随佛陀学习佛法一段时间以后,佛陀为了让佛法能深入到民间,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便指导他们各自出外宣扬佛法。同时,佛陀自己本身也朝着摩揭陀国而去,因为他听说那里有一位拜火教的首领,名叫优娄频罗迦叶,他的座下有五百名弟子,如果能度化这群人改信佛教,对于佛教的宣扬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6:37 | 只看该作者
八正道

    接下来是佛说的八正道,八种离苦得乐的真理,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现在依次说明如下:
    一,正见,首先我们对于世上的一切事情,必须有正确真实的看法,不能随顺俗见邪见。譬如说世人认为人死如油尽灯灭,什么都没了,这就叫做断肠邪见,是不正确的。那么什么才是正见呢,最简明者就是深信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定的道理;行善者得福报,作恶者得苦报,也是一定的道理,能深信因果的便具有正确的见地,这就叫作正见。
   
    二,正思维,思想要纯洁,不思想一切不良的事情,例如偷盗杀生伤害他人等。
   
    三正语,不说谎不咒骂他人,不挑拨是非。一般来说我们身体上最容易造作恶业的便是这个嘴巴,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戒妄语、恶语、两舌、绮语,能够做到这些虽然已经很不容易,但还是不够,我们还要以爱语、温顺和气的言语,于法语、弘法利生的语言使众生都乐意亲近佛教徒,都乐意接受佛教理,一切正语中当以讲经说法为最第一,因为这是使领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指引极乐彼岸的言语,所以叫做正语。
    四,正业,遵守秩序,不做杀生偷盗等行为,如有盗窃行为便是犯了不正业。
   
    五,正命,做有益社会的工作,有正当的职业,而不做迷惑众生的事情来谋取生活,就叫作正命。例如屠夫,以杀害众生为职业,便是邪命的一种,而非正命。
   
    六,正精进,努力做善良的行为,不做罪恶错误的事情。
   
    七,正念,时常思慕佛陀,怀想他的教训。念佛就是正念的一种,能时时提起正念,成了习惯,临终便不会失去正念,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八,正定,保持精神集中与心境平静,只有精神集中,做事情才会有成就。
   
    佛陀说完八正道法,五比丘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26:25 | 只看该作者
四圣帝

    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菀初转法轮,说四圣帝,度五比丘。佛陀说: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四帝法以及苦、集、灭、道四种真理,称为四帝。

    苦帝和集帝是解释世间的道理,灭帝和道帝是研究出离世间的道理,现一一自解释如下:
    苦就是苦恼不安的意思,众生的身体上、精神上都有苦恼不安存在,有与生俱来的苦恼,生存的苦恼,老年体弱的苦恼,疾病的苦恼,死亡的苦恼。在人事方面说,有亲爱别离的苦恼,有求不得的苦恼,有怨对憎恨的苦恼,有五音炽盛的苦恼。佛陀用他的智慧视察世间的现象,得到一个结论,世间是大苦,矍jue。
    集是召集的意思,苦恼的来源是由于不良心理的影响,例如贪欲、嗔恨、愚昧、傲慢、疑惑、邪见等的不良心理,影响说话、行为,渐渐成了习惯,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叫做集力,即是积累习惯的力量,亦即是苦恼的召集者,换句话说,苦乃是由我们的身体、言语、心意的活动造作了种种的恶业所聚集而来的,所以集是召集,属于因,苦是报应,属于果。
    再来说灭,是灭除苦恼的意思,当众生已知道生死是苦,又知道苦的来源,欲免掉它,并要把苦恼灭除。灭除苦恼,了脱生死,解脱轮回,达到一种清静、永恒、安乐的境界,就是灭帝的真理。
    道帝是引导众生要亲近永恒安乐境界的方法,灭除苦恼的方法。
    佛陀(慨诫)kaijie地训示我们,最主要最正确的便是八正道,只要我们了解了四圣帝,实践道帝就能够身心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5-22 07:28 , Processed in 0.0755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