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iaohu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给自学朋友的信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20:51:38 | 只看该作者
两种阅读方法

  秦  恳

  有两种阅读方法:精读和泛读。

  精读就是仔细地读,精读一篇文章时生词要查词典,并且记熟,把语法要点弄清楚,文章要反复诵读,深入领会,至少要记住其中一些生动的语句。用这种方法阅读,每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感到有收获,有提高。学课文就是一种精读。学完课本后,还应该经常找些好的文章或段落来精读,以利于继续提高。初学者一般都知道精读的益处,一般也都会精读,所以本文不多论述。只着重说两点;一是学完课本后自选精读材料选得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文字要好,可以选有定评的好作家的作品。二是不要把过多精力用在语法分析上。我国外语教学受语法翻译法影响较深,有些人不恰当地强调语法分析,影响学习者提高技能。语法是手段,遇到难句子不易理解,有时语法分析有助于理解,就可以分析一下,一月弄懂文意,就不要再往深抠了。如果明明懂了意思还要扣语法,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对泛读许多初学者不够重视,所以有必要特别强调。泛读指浏览性阅读,象我们看报纸杂志、翻小说那样的阅读方法就是泛读。泛读时,不影响理解大意的生词一般不查词典,有些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蒙”,如果一个生词是关键性的,不查影响理解大意,也可以查词典。阅读速度较快,看懂大意就行,一般不逐句分析、琢磨。我们在学习本族语时,精读(上语文课、诵读少量佳作)对提高语言水平起一定作用,但大量泛读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初学外语的人往往不习惯泛读。  “不求甚解地看了一篇文章,什么也没记住,这样看书有益处吗?”他们会这样问。这说明他们对泛读缺乏认识。我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小说,谁能字字都不马虎、句句都懂?但这样读没用吗?学外语泛读也是一个道理。泛读的好处很多,有些是精读所不能代替的。如;1.由于阅读量大,泛读过程中会多次见到学过的词语和语法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效果往往比拿着单词本反复背诵还好。2.泛读中往往在不同的上下文里接触已认识的词语,可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如果说在课文里学习一个单词,好比是看到戏剧演员出台亮相的话,那么在大量阅读中反复见到这个词,才是看这个演员的各种表演。多次见到过的词,理解就变成“立体”的了。3.增强语感。比较快地阅读,可以避免慢读中“见木不见林”的毛病。一口气读下去,上下文感强,能较好地体会文章的总体风格和感情色彩等。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仅靠钻研字句,而且靠对文章风格特点、感情色彩的体会。4.泛读中必然见到许多课本中未讲到或语焉不详的语言现象,这可以冶“少见多怪”的毛病。5.扩大知识面。如果说精读中大部分精力用在一字一句上的话,那么泛读中才较多注意文章总的内容。我们学世界语是为了吸收有用的知识、信息,泛读练习正是为此服务的。6.泛读中虽然很少查词典,但有些生词的意义会在上下文中显示出来,即使不明白意义,如果多次见过,以后一查词典记起来就省力了。这就好比我们多次见过一个人,已眼熟了,只是不知姓名,问过姓名后一定很容易记住。

  下面再谈谈泛读的方法。

  一要注意选材。深浅要适当,不能比精读的材料难,否则难读懂大意。如果是一本书,可先试读两三页,如果每页需要查的生词不超过十来个,就可以读下去,初学不久的同志往往觉得难找材料,可以找另一种教材做泛读材料。

  二要注意速度适当。一开始不能太快,一定要能懂大意。如快到抓不住大意的程度,就是太快了,宜放慢。但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注意逐步提高速度。可以用指头(或铅笔尖)比在一行下边移动,眼睛跟着指头往下看。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象平常读本族语报刊那样看世界语书刊了。

  三要注意找有兴趣的材料,不要勉强看没兴趣的材料。还应注意阅读量要大。泛读的益处只有在长期大量阅读中才能显示出来。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是学习世界语的主要手段。自学者要下决心长期进行这两种阅读。两种阅读还可以配合进行。泛读中遇到精彩的段落,就可以把这一段作为精读材料,细读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20:52:01 | 只看该作者
(十二)不死守“戒律”

  秦恳

  课本、语法书、辅导材料料或教师常常告诉初学者一些注意事项;某句话可以怎么讲,不该怎么讲;某个词该怎么用,不该怎么用,等等。一般说来是可以听取这些告诫的。但也有不尽然的情况:这本书说不能那么讲,那本书偏说可以;这位老师说该这么说,那位老师又说不该。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初学者往往感到晕头转向,不知该怎么办。我建议初学者采取这样的态度:

  不参加争论;不死守某种“戒律”。自己多读多听,随时留心观察比较。

  不参加争论,是因为初学者对语言了解不多,争论必然论据不足。“道理越辩越明”,不错。可是语言现象并不只是“道理”,哪些说法是否成立,除了看它们是否符合世界语“基础”(Fundamento)外,还要看人们是否接受了它们。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听,留心观察比较。下边用我个人学习中几件经验做例子谈一谈。

  例1。带ĉu...ne...的问题如何回答。比如,“Ĉu Vi ne venos morgaŭ?”“明天来”,该怎么要回答讲?是“Jes,(mi venos.)”还是“Ne,(mivenos.)”?有些课本上说第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后一种是“中国式”的,错误的。要不要恪守这条“戒律”呢?后来我看到比较权威的《世界语分析语法》,这本书第91节客观地描述了两种回答方式,指出前一种是西欧人用的,后一种是东欧、日本人用的。(也是中国人的??本文作者注)两种方式各有其逻辑思路。并举出柴门霍夫著作中第二种方式的例子。这本书建议,为了避免误解,回答ĉu...ne...这样的问题时,最好不要只用一个jes或ne,把句子动词说出来。权威的《世界语插图大词典》ne词条下注意事项中也有类似论述。我在阅读中也在国外世界语著中见到第二种回答方式的例子。这么一比较,显然课本上那条“戒律”是不必死守的。

  例2。“计算机”怎么说?有的外国世界语者主张用 komputoro,也有人主张用komputero,权威的《世界语插图大词典》认为应用komputero,1987年出版的该词典补遗又以 komputoro为正体,而把komputero作为komputoro的异体。这本补遗还认为komputilo是计算器具如算盘、计算尺、计算机等的总称。但是,我留意看近年国外出版的世界语刊物如Esperanto,Monato,Kontakto,Revuo Orienta,Fonto,包括科技刊物Fokuso,凡提到计算机的地方几乎全部用了komputilo。看来权威的词典并不能阻止人们使用 komputilo,我们也不妨从俗从众,用komputilo这个易晓的派生词。

  上边是“戒律”与语言实际使用情况不一致的例子。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留心观察比较,既不要死守“戒律”,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前人的结论。只有见到充分的例证,才能得出新结论。

  还有一种情况,是别人的“戒律”虽然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能遵守了。如:例3。1982年第4期《世界》杂志第19页』:说,“我不会喝酒”不要译成Mi ne povas drinki,要译成Mi ne drinkas。我认为这里讲得很对。因为汉语“不会喝酒”实际上就是指没有喝酒习惯,从不喝酒,世界语动词词尾-as正可以表示习惯性动作或状态。但是,李威伦的《世界语读本》第二册第3页上却有这样的话:Li ne povas drinki,kaj 1i drinkas....是错句吗?不。因为这篇课文上边说一个人对他女婿不满意,说他不能喝酒偏要喝。这里如果不用1i ne povasdrinki,怎么表达这个意思呢。可见即使正确的规定也,不能处处死套。

  语言是在使用者集体的无限语言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好的语法书、词典也难免受作者个人见识的局限。因此,我们在把它们作为依据的同时,还要留心观察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多读多听,留心观察比较。
回复 引用 评分 分享
删除选定评分选定评分管理禁言屏蔽提醒举报顶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20:52:12 | 只看该作者
秦恳老师的这篇文章连载于La mondo 1989年第1期到第12期,最近有学友寄给我几期零零散散的老杂志,但从中将这部分内容找出来扫描输入电脑。其中有部分缺少的内容待找全资料后再补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4-29 18:15 , Processed in 0.0763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