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带ĉu...ne...的问题如何回答。比如,“Ĉu Vi ne venos morgaŭ?”“明天来”,该怎么要回答讲?是“Jes,(mi venos.)”还是“Ne,(mivenos.)”?有些课本上说第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后一种是“中国式”的,错误的。要不要恪守这条“戒律”呢?后来我看到比较权威的《世界语分析语法》,这本书第91节客观地描述了两种回答方式,指出前一种是西欧人用的,后一种是东欧、日本人用的。(也是中国人的??本文作者注)两种方式各有其逻辑思路。并举出柴门霍夫著作中第二种方式的例子。这本书建议,为了避免误解,回答ĉu...ne...这样的问题时,最好不要只用一个jes或ne,把句子动词说出来。权威的《世界语插图大词典》ne词条下注意事项中也有类似论述。我在阅读中也在国外世界语著中见到第二种回答方式的例子。这么一比较,显然课本上那条“戒律”是不必死守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别人的“戒律”虽然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能遵守了。如:例3。1982年第4期《世界》杂志第19页』:说,“我不会喝酒”不要译成Mi ne povas drinki,要译成Mi ne drinkas。我认为这里讲得很对。因为汉语“不会喝酒”实际上就是指没有喝酒习惯,从不喝酒,世界语动词词尾-as正可以表示习惯性动作或状态。但是,李威伦的《世界语读本》第二册第3页上却有这样的话:Li ne povas drinki,kaj 1i drinkas....是错句吗?不。因为这篇课文上边说一个人对他女婿不满意,说他不能喝酒偏要喝。这里如果不用1i ne povasdrinki,怎么表达这个意思呢。可见即使正确的规定也,不能处处死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