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Miaohu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放下的幸福》——圣严法师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2:16 | 只看该作者
心存谦恭,乐当配角

  有慢心的人,内心常常感到不平,充满痛苦和烦恼,而谦虚与恭敬这两种态度是我们去除慢心的最佳良方。

  所谓谦虚,指的是在和人相处时,不要老是想到自己的功劳。例如在电视节目《大法鼓》里,虽然我是主讲者,但是如果没有主持人的介绍引导、制作群的精心策画,再加上编剧选题切中观众的需求,这个节目品质不会这么好,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看。还有很支持我们的观众,我也很感谢他们。其实我只是这个节目的一个小小因素而已,是众缘和合,才能把《大法鼓》制作出来,并且有不错的成绩。

  当我们能够从因缘观的角度思考时,就会懂得谦虚,也就可以去除慢心。但并不会因此而否定了自己的努力,因为你的奉献仍是成功的因素,只不过是成功条件的一环,所以不代表全部都是你的功劳。但是有些人会把功劳全归给自己,把所有人都否定掉,认为其它人都是沾他的光,那就有可能会说出:「你如果不是主持了我的节目,谁会知道有你这个人啊!你还不是因为我才出名的。」如果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是傲慢心了。

  所以,去除傲慢心很重要的就是谦虚,虽然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但要把自己当成配角,是众多因缘里的一个因素,这样就不会那么自我中心,而能常常想到还有其它的人,感谢其它的人、感谢其它的因缘,这样一来,慢心就没有了。

  除了谦虚,尊敬、恭敬也是化解慢心的重要心态,也就是要敬业乐群。敬业是对所做的工作存着尊敬的心,乐群则是对参与的每个人都生起一种恭敬、感谢的心,这样他人自然而然会主动配合你、协助你,这才能够众志成城。我常讲,我圣严这个人今天好像有点小名气,其实这名气不是我个人的,是信众、弟子,还有我们的社会,共同把我烘托出来的。所以,我见了任何人都很恭敬、很感谢,不会起慢心。

  但是一般人在平常时,不容易向别人低头,总觉得那是很丢脸的事,特别是对于平辈或属下,即使知道自己不行,要向人请教的时候,也往往不愿低头,除非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或不得已时,才肯低头。

  在佛门中,礼佛是培养恭敬心的好方法,曾有位居士告诉我,他原本是一个慢心比较重的人,但是在一次参加法鼓山所举办的禅三之中,经由礼佛让他真正学习、体会到该怎么谦虚、恭敬。因为在礼佛的过程中,学习到要把众生都当成佛一样看待,以谦卑的心来对待每个众生。所以,当他礼拜时,将头、双手、双脚拜在地上,观想礼敬佛时,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礼敬众生一样。他觉得这带给他很大的启示,对于去除慢心来讲,帮助很大。

  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或团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国家,都能经常保持谦虚和恭敬对方的态度,傲慢心自然就会消失了,也就不易引起争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2:25 | 只看该作者
知惭愧才能更上进

  「惭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惭」、「愧」二字连称的词汇,而这两个字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与观念。其中「惭」指的是对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惭形秽」;「愧」指的是对不起他人,所以说「愧对于人」。其实一个对不起他人的人,往往也会对不起自己,譬如做错事伤害到别人时,至少对自己的品德就已经造成损害,所以也是对不起自己。

  而当我们对不起自己的时候,往往也就减少了对人能够更好一些的机会,所以对不起自己通常也就对不起他人。譬如父母都希望儿女能为家族争光,儿女如果没有做到,那是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父母,让他们失望了。

  虽然并没有做坏事,但是因为不够用心努力,浪费了时间、生命,辜负了家人、家族的期待。因此,惭、愧二字连起来用,就有对不起自己又对不起他人的意思了。

  所以,我们对于老师、朋友,乃至于全体众生,都应该经常怀着惭愧心,这也是印光大师自号为「常惭愧僧」的原因。一位人人都认为缺点很少,足以为模范的高僧,仍然觉得自己经常犯错而感到惭愧,这不仅是谦虚的一种品德,而且是比谦虚更进一步的修行。

  谦虚是自知有所不能、有所欠缺,所以对人很谦虚。可是惭愧是非常积极的,自己知道错了应该改过、自己知道不行应该努力,自己知道做得已经不错,但是还不够好,应该更努力改进,这就是常常有惭愧心、菩提心的人。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有智慧、有慈悲,自利利人的菩提心、菩萨心,并且要一直到成佛才算圆满;在尚未成佛以前,都应该随时提起惭、愧这两字。

  如果能够常把「惭愧」两个字放在心头,则会有三大好处:第一是不敢懈怠,会非常精进、努力。第二则是非常谦虚,不但见到任何人都会尊敬,并且会无条件地帮助人。第三是能够忍辱负重,因为懂得惭愧,所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这就是菩萨精神。

  因此我们不要误会,认为有惭愧心就表示是有缺点,承认有缺点就表示做人很差劲,事实上是恰好相反的。因为知惭愧,所以才能缺点很少,常常改进;因为知惭愧,所以保持努力,精进不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2:35 | 只看该作者
不懂就说不懂

  对于一般人来说,「慢」就是「骄傲」。但是,佛经将它分析得比较细,例如「过慢」,过是超过的意思,自以为比他人强,觉得很骄傲而瞧不起不如他的人,这就叫做过慢。

  还有「卑劣慢」,这是说明知自己不行还觉得很骄傲,就像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的阿Q,他被人欺负、挨打,就说这是儿子打老子,认为自己是老子,而打他的人是儿子。此外,我们也常听人讲:「有什么了不起,他不过是多读一点书而已,他睡觉我也睡觉,他走路我也走路,他吃饭我也一样吃饭,而且不见得比我吃得多。」像这样,自己不行还看不起人家,就叫做卑劣慢,这种慢心也非常普遍。

  另外还有一种慢,是自己并没有比人高明,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总是虚撑架子,这叫做「虚骄」。因为虚,自己觉得不行,因此要先发制人,对任何人都表现出一副高傲、骄慢的模样,好像自己多了不起,就怕别人看不起。像这种人不知道天高地厚,到任何地方都表现出这种态度,一旦被人拆穿,马上又变成「卑劣慢」。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确比人家高明一点的话,马上又傲慢起来。

  傲慢的人,一定是对上会顶、对下会压、对同事计较和排斥。所以,有慢心的人很不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就算他表现得让你可以接受他,但没多久就会让人害怕,因为和他相处时不是很舒服,总觉得他身上有刺。

  我们要摆脱慢的习气,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自己不懂就说不懂,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十分而说六、七分,那不算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只知道六、七分,却说知道十分,那就是「慢」了。所以,当我们说大话的时候,要晓得已经脱离了真实的自己;但是谦虚的话也不要说得太虚伪,而要恰到好处。

  因此,明白自己是半斤就当自己是半斤、是一两就是一两,不需要装模作样造假,也不需要跟人比较;一比较,两种慢就一定会出现。自己走自己的路,凭自己的心力、天资和福报尽心努力。他好,我们赞叹;他不好,我们应该鼓励,不需要在他面前表现骄傲。对上要尊敬,对下要体谅,对同事要互相尊重,如果能这样,这个慢就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2:44 | 只看该作者
 发现不足,包容别人

  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有「谦」卦没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

  因为谦能够让,让就能够虚,虚才能够容,也就是能够包容所有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够懂得退让、包容别人,也就是所谓的虚怀若谷,便能够接纳百川,得到各方面的好处。

  所以,能够虚心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一定也能够尊重所有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谦虚心,那就会自以为是,两只眼睛像长在头顶上似的,怎能看得到别人呢?因为他看到的只有天,就会傲慢无礼。傲慢无礼的人会因轻视而伤害到别人,但是同样地,他也会不受欢迎而被孤立,因为他不接受人,别人自然也不会接受他。

  谦虚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要做到却相当不容易。因为一般人通常只看到别人的缺点、问题,看到别人对不起自己、别人不足的部分,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贡献比别人多,常常都是在肯定自己、否定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总是比较慈悲一些,像这样的人怎么会懂得谦虚呢?

  基本上,人都是凡夫,是凡夫就不可能没有缺点。所以,我们要先检讨自己的缺点,再看看他人有没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检讨自己过去有哪些应该做好却没做好的,或是不应该做错却做错的,对这些事情都应该要心生惭愧,并且积极改进。改进的方法,就是对未来要有悲愿心,所谓悲愿,就是希望自己从此以后要为家人、为众生,奉献服务,带给他们利益,让他们得到关怀照顾、得到幸福快乐。

  有了悲愿,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要学习、努力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其实学习的机会俯拾皆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时,另外两个人一定有自己能学到的东西。何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对外的接触面相当广,接触的人很多,一定有东西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他们的表现如果是正面的,就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就算是负面的,也可以学习如何避免自己像他们一样犯错。

  少批评他人,多检讨自己,向他人学习;对过去要有惭愧心,对未来要有悲愿心。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就能成为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2:55 | 只看该作者
谦虚才有成长空间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人生的成就也就在这一点一滴的自我成长中累积起来。只要不断提升自己,努力以赴,成果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实至而名归。

  但是,现今社会上有些人过分膨胀自我,不肯脚踏实地努力充实自己,尤其年轻人表现欲强、好大喜功的情形似乎特别严重。实际上,自我成长应该是一步一脚印,有多少奉献,就有多少成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其实年轻人带着一种狂傲的气质,也不是不好。狂狷之气并不全然是坏的,因为通常狂狷之人必定拥有一些让他狂傲的能耐。也许是体能不错或是聪明过人,也可能是比任何人更勇于付出、更努力,因而得到很好的成绩。当他发现同辈的表现都不如自己时,骄傲之心往往油然而生,这种心态和因过度自我膨胀而产生的骄傲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年纪愈大,愈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阅历增加之后,也会发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所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指的是即使在平辈之中没有比自己厉害的人,但是在年长、甚至年轻一辈中,可能还有高人;就算同一时代没有比自己更强的人,在过去时代之中也一定会有;这就是人情世故。

  所以,当一个人阅历加深了以后,自然会慢慢地收敛狂傲之气,如果还不知收敛,这个人的成长空间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什么成就了。因为一个爱出风头、抢功诿过、踩在别人头上往上爬的人,到哪里都不得人缘。这种损人利己的人,也许能有一时小小的成就,却不可能成就大事。

  能成大功的人,一定是虚怀若谷、努力精进,为他人奉献、服务的人,而且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这种虚心的人,必定受到别人尊敬,和那些膨胀自我、目中无人的人完全不一样。人们对于自吹自擂的人即使当面不说,背后也会批评。所以,做人不管有多大贡献、多少能耐,都能够谦虚为怀。

  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单独而孤立的现象,而是众缘和合而成的。以佛法来讲,一个人的成功是众生共同的福德所感召、促成的,个人并没有什么奉献,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大家都没有福报来接受这样的成果,个人再努力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共业」,是大家共同努力而完成的。

  所以,不管是年轻人也好,年长者也罢,成功之后绝对不要得意忘形、膨胀自己。如果任何事情都能这样想,骄傲的人大概就会少了,而人人都不骄傲,都能谦虚为怀,那么世界也就会更和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3:07 | 只看该作者
惭愧不是自卑

  佛法要我们知惭愧、常忏悔,但是有的人似乎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这是错解惭愧为自卑的缘故。

  其实,惭愧和自卑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卑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看不起自己,或者是被别人看不起而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敢见人。惭愧则是因为自己觉得做得不够好,或者是做错了,想要改进、弥补,即所谓的「亡羊补牢」。

  因此,惭愧是知道错误之后,一种积极改正的反应。譬如你说错一句话而得罪了人,自己却不知道,后来发现有人因为你无心所说的话而受伤,因此不想再见到你,就会觉得很惭愧。心想自己怎么这么不小心,连说错话都不知道,下次一定要改进。所以惭愧心生起之后,一定会向人抱歉,然后心生警惕、希望下次能改进。

  惭愧本来的意思,是对不起自己和愧对于他人。有人会觉得疑惑,认为对不起他人不一定会对不起自己,而对不起自己也不一定会对不起别人,其实这两者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譬如自己做错事、说错话,表面上只有伤害到别人,但实际上也伤害到自己的品德。有时虽然没做错事、说错话,并且受到很多人的赞叹,甚至颁奖给你,可是你觉得这个奖励或回馈,与自己付出的努力不相称而有惭愧感,那你就应该要多付出一点。所以,即使没有受到伤害,仍然要反省。

  像我经常在主持禅七,或是上过一系列的课之后,都会对学员们说:「这次虽然为诸位上课,但是我的准备好像不够周到,看到大家付出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我觉得对你们很抱歉、很惭愧。」有时候学员们在上完我的课以后,会对我说谢谢,我总会讲:「惭愧、惭愧,我应该感谢大家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课,忍受我这样的人。」当我觉得惭愧时,下一次的课可能就会上得更好一些,也会让我的学生、弟子们感觉到或许我讲得不一定是最好的,应该还有更好的东西值得探究,于是自己就会主动再去研究,发现更好、更新、更有用的观念和方法。由此可见,惭愧是非常正面的。

  可是自卑就不一样了,自卑是受人批评或是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觉得没有自信心,觉得对不起人也对不起自己,而产生「干脆算了」的心态。心想这样的事情再也不做了,反正做来做去都做不好,不但不能让人满意,连自己也不满意,既然无能,最好还是别献丑了。

  因此,自卑感不但不能使自己成长,更不能为他人做更多的服务和奉献,反而造成退缩,和惭愧是完全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3:17 | 只看该作者
以鼓励代替责备

  佛经里有一个关于牵牛车的故事,是说两个牵着牛车要上坡的人,前面一个人拉着车往上走的时候,就不停地对牛讲鼓励的话,他说:「乖牛,我知道你的力气很大,相信你一定拉得上去;等上坡后,我会让你好好休息一下。我也会帮你忙的。来!我们一起来!」结果这只牛很快就拉上了坡。

  第二个人则是一直猛赶着牛,而且一边打一边骂:「你这只笨牛!懒牛!现在我们要上坡了,我想你这只蠢牛一定拉不上去。」结果这只牛就站着不动了,无论他怎么用鞭子打,牠也不愿意拉,反正牠被骂是只笨牛、懒牛,爬不上去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这是则寓言故事,可是我想真实的牛可能也是这样。同样地,对人来讲,鼓励要比责骂、侮辱或轻视要好得多。如果你赞美、鼓励他,他自然会竭尽心力,而觉得:「你对我这么好,我当然应该努力。」但是如果你老是骂他没有用、没出息,他自然会想:「反正我就是没有出息了,还能怎么样?」结果连试一试的机会都放弃了。

  曾经有个女孩在读高中的时候比较爱玩,母亲因为不放心她,所以每天放学后,不管早或晚,都一定会问她:「你今天有没有跟男孩子出去鬼混?」即使她说没有,母亲也不太相信,还是经常这样问。女孩就想:「反正我早回去也这样说,晚回去也这样说,那就晚一点回去吧!」

  结果有天母亲劈头就问:「你今天死到哪儿去了?一定是跟那些太保流氓混在一起对不对?」其实她晚一点回去也没去做什么坏事,而且本来也没有什么太保流氓的朋友,可是因为说没有也被说成有,后来真的去和太保流氓做朋友了。一直到自己懂得反省了,才离开那些朋友。

  所以,对于孩子的教养,不能老是说他不好,否则很容易养成他自卑的人格,凡事都往坏处想,就会更加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多鼓励、赞美孩子,但不能够无限制地赞美他,不然会造成孩子的误会而变得骄纵、目空一切,甚至于变成孩子的另一股压力,这些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你可以告诉孩子说:「你今天做得非常好,妈妈觉得非常欢喜,但是还有人做得比你好喔!我相信你还会更上一层楼,不过也不要太勉强,努力了就好。」

  凡事都要恰到好处,这对于父母教养孩子来讲,尤其重要。所以为了孩子,为人父母的也应该要多做一点修养自己的工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3:27 | 只看该作者
脱掉虚有其表的外衣

  虚荣心是我们的烦恼之一,它和自卑心有一点关系。譬如自己的学问、技能等方面不是很好,却希望自己能有一些让别人羡慕的地方,或希望给人一种很有地位的感觉,这种希望就是虚荣心。

  像别人在正式场合穿好的服装是为了开会、接待贵宾的需要,这是实至名归;但是他明明不必花大钱买名牌衣服,只是因为觉得那些名人穿得很气派,自己也想穿,这就是虚荣。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大陆曾有一股装金牙的风潮。很多人的牙齿根本没问题,但是为了显示自己很有钱或是很时髦,也跑去装个金牙。像这种虚荣心,并不能表示个人的经济收入,或是增长多少智慧,只是在表相上,有一个东西让人家看到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虚有其表,也就是虚荣。

  有时候虚荣会带给自己很多痛苦,明明自己用不到,或者根本花费不起,为了面子,不得不费尽心思。譬如和几个朋友一起上馆子,虽然自己身上没什么钱,为了虚荣,还是勉强点了很多菜请朋友们吃,这是打肿脸充胖子。

  另外,有些人则是看到别人做好事而被称赞,为了得到赞扬、肯定,才勉强去做一些好事,这也是一种虚荣。而且,这种行为于人于己都是不好的,很可能因为自己没有钱或能力帮助他人,不自量力的结果,不但让自己就像一脚踩进老鼠夹的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脱身;也会使得需要帮助的人希望落空,受到打击。

  所以,虚荣不一定是针对物质,有时心理上好名,或者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也算是一种虚荣。譬如沽名钓誉的人,他想捐一笔钱,却要你登广告替他大肆宣传,这虽然是虚荣,不过比起一般不实在的虚荣要好一些,因为他是真的捐钱,真有这样的能力,并不完全是虚假的。

  这让我想起我在大陆看过的一部电影,电影里有一个人穿了一套西装,但里面根本没有衣服,他所谓的衬衫,只是一个领子再加一条领带。虚荣的人就像是穿了这套西装的空心大老官,虽然外貌堂堂,可是内在什么都没有。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愿意当一个虚有其表的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3:3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消除虚荣心?

  在现今社会上,有一些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奢华,出入坐的都是名车,甚至是加长的豪华轿车;家里用的是各种黄金制品,甚至连马桶都是金的。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和别人有多么不一样,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也有人认为赚了钱就应该花光,因为财富如果不用,万一哪天死了来不及享用,不就等于白赚了吗?所以,有多少就要用掉多少,这是刺激他继续赚钱的一种原动力。还有人则是认为,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如果赚的钱自己没有用到而被他人花掉,多么可惜、划不来啊!所以,宁可自己把钱花掉,也不愿留给别人。这虽然不算是虚荣心,却是一种浪费。

  像这两种人,无论是站在佛法的立场或是环保的观点来讲,都不应该鼓励,而应劝勉他们不要这样浪费。因为他们所用的都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是属于大家共有的,并不是他个人的。

  所以,赚到的钱能节省就该节省,不该拚命花钱享受。譬如车子其实没有加长的必要,难道要把车当床睡觉?或是在车里跳舞、喝酒?而马桶能用就好了,有必要用到黄金打造的吗?有的人就是为了与众不同,反而表现出一种暴发户的心态。如果样样都是金的,或用其它特殊的物质来制造成功的形象,不仅可能让人觉得他心理有问题,对自己的身体也不一定有益。

  要破除这种虚荣观念,可以请他思考这样做的快乐在哪里?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满足,却招来别人的嫉妒,或被指责是浪费资源的人,这样显示阔气有什么价值呢?

  但是,如果赚的钱是为社会谋求福利、改善人的观念,以及帮助人的品质更好,生活得更安全、安定,那么花钱就花得应该,花得有意义。

  我曾经见过几个很有钱也很会用钱的人,我到他们家拜访的时候,发现家里的陈设非常朴素,吃的、用的、穿的都很朴实。他们把赚来的钱都用在公司的经营和员工的福利,以及对社会的奉献上,而不花在自己的个人享受上。因为他们认为唯有自然才是最好的,最简朴的生活才是最健康的。

  所以,一个有教养和道德水准比较高的人,是不会有虚荣心的,因为他们明了不要因为财富而迷失了智慧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4:13:47 | 只看该作者
该不该怀疑?  

  人不一定生性多疑,多半是因为曾经上过当,所以才疑神疑鬼。若父母就经常哄骗孩子,孩子自然也学会骗人,因此让人误以为人天生好像就是多疑的。  

  有的人被骗了以后,还是继续相信人,结果一次一次地受骗,又一次一次地相信,这是一种执迷不悟。因为他不是真正地相信人,而是感情用事;不过,也有人是因为观察人的能力较差,心肠比较软,所以很容易受骗。  

  然而有疑虑并不完全是坏的,例如我们一脚踩出去时,会因为担心不小心踩到钉子而事先注意一下,可是有的人会因为连踩了好几次钉子,所以每走一步都怀疑自己的脚下有钉子。因此,一个人如果在人生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挫折,自然会养成他多疑的性格;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个发展相当顺利的人,他的自信心就会比较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觉得问题会自然解决。  

  还有,有的人年轻时,疑心比较少,所以能够勇往直前;等到年纪大了,就考虑得比较多。他可能会怀疑:「这样做好吗?那样做好吗?」到老年时,可能就变成一个优柔寡断的老人了;尤其有的老人因为没有本钱上当,就会思前想后顾虑很多。  

  不过,适当的疑心,还是有种保护的作用。像金光党就很善于欺骗,他们知道一般人心里所想的、所要的,就利用人的贪念让人上当。这时你要想:「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会轮到我呢?」其实只要你没有贪念,就不会相信过分违背常理的事情。  

  我过去就有一次上当的经验,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好玩。那时我在美国收到一封信,说我得了奖,要我去领取。我不相信,便问美国朋友,有一个就说很可能是真的得奖,因为有些商家为了推销,可能举办抽奖,他就常常碰到这种事。于是我请他帮忙打个电话去问,结果对方说我的确抽中了一台很好的电器,请他去领。我的美国朋友也没问是什么电器,开了车就去领奖,结果足足开了五十英里,才得到一副普通的耳机,算算一天的汽油钱,真是不划算。那么为什么我会得奖呢?原来是个推销房子的商人,从别处得到我的通讯数据,便以中奖为借口要我去看房子。自从这次经验以后,我什么抽奖都不想得了。  

  对于陌生人也要有适当的提防心,例如有人告诉你:「你爸爸现在在医院里,我带你去医院看他。」你就必须先问:「我爸爸怎么会在医院里呢?让我先打个电话问一问?」等确定对方是什么人、跟爸爸的关系之后,才能相信。也许对方真的是很好心来告诉你,但是为了谨慎和保护自己,最好还是感谢他之后,自己一个人去比较安全,不要轻易就上了别人的当。  

  虽然疑虑有保护自己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够把它当成一种不变的定律和态度,做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其间分寸的拿捏,需要善用智慧判断,才能掌握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5-7 00:40 , Processed in 0.06589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