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19|回复: 0

书话21、贴近现实的现代小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5 16: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小喜欢乱翻书,这个毛病至今没有改掉。学了“爱斯不难读”(Esperanto)后,有机会看到国际世界语协会(UEA)的会刊Esperanto,我最先翻看的是Lastaj aperasRecenzoj这两个栏目,为的是了解世界语版新书的出版情况——可惜这份刊物近年(由于主持笔政者的更换)也“改革”了,新书出版的栏目时有时无,书评文章也少见,更别说精彩之作了。由于手头有奥德的《世界语原创文学引言》(Enkonduko en la originalan literaturon de Esp-o, de W. Auld)和《世界语文学简介》(Skizo de la espranta literaturo, de Eduard V. Tvarozek),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世界语文学创作,有了宏观的把握,但对于时下世界语文学的现状,就得靠杂志的“新书介绍”栏目来了解了。在杂志上看到2013Modial出版社出版了斯坦·约翰森的原创小说《玛丽娜》(Marina, de Sten Johansson),就邮购一本,藉以领略一下世界语原创小说领域新近的成果。
图片1.jpg
一本书到手,习惯先看看“序言”或者“后记”,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可是这本小说没有“序言”和“后记”,只是在封底有世界语诗人伊斯特万·艾特尔(Istvan Ertl)写的几句简介,他说:“玛丽娜和托马斯:两位不同出身,不同命运的瑞典人,他们的路径时而交叉,时而分离。意外的事件和启示形成他们的关系……直到玛丽娜消失——甚至以后。”(Marina kaj Tomas: du svedoj kun malsamaj originoj, kun sortoj malsamaj, kies padoj jen krucas sin jen malkuniĝas. Neatentitaj eventoj kaj revelacioj formas ilian rilaton…ĝis Marina malaperas – kaj eĉ poste. )
小说开头,第一章(Ĉapitro 1, Tomas 1993),是写托马斯19933月初一个星期四早餐时听到新闻广播,说是斯堪的纳维亚公司(Scandinavia Enterprise)从伦敦开出的一艘客轮的引擎在风暴中出现故障,引起海难(averio)。绝大部分旅客获救,但也有部分旅客被海浪吞没,葬身海底。托马斯这些日子正在写他研究十九世纪瑞典棉花进口情况的论文。晚上他同妻子Cecilia一起看电视新闻,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报道这次发生在北海的海难。妻子告诉托马斯,说收到一张寄给他的明信片,放在五斗橱上。托马斯拿起明信片来看,是玛丽娜从伦敦寄给他的:
London jam staras al mi en la gorĝo. Pramas al Danio merkrede, poste trajnos norde.(伦敦已到了我的喉咙口了。星期三轮渡到丹麦,然后乘火车北上。)(p. 6)学外语会经常遇见这样的尴尬,一句话里的词都认识,但这句话却听不懂。这个明信片上头一句话就让我懵了。按照字面直译,应该是“伦敦已经站到喉咙里了”,甚么意思呢?是作者母语里的俗语,即我们常说的svedismo表达方式?我只好按照我的理解翻译出来。我不怕露怯,提出来同我这组读书随笔的“责编”孟玉丽女士讨论。后来我又请教了王崇芳先生,他说这是来自俄语里的一句谚语,收入在老柴的那本《世界语谚语集》(Proverbaro Esperanta, p. 24)里,指忍受到了极限——她已厌烦,不愿意在伦敦继续逗留了。
他立刻想到,玛丽娜是否乘坐这艘轮渡?是否出现在遇难者名单上?他与玛丽娜的母亲通电话,没有准确的消息……
小说里的故事开始了。可是第二章却是“Ĉapitro 2, Marina 1970”!作者一下子跳回二十三年,写起玛丽娜童年的故事!她的父亲出生在法国,母亲是瑞典人。接着的一章是写托马斯的童年,他不知道父亲的谁,同母亲到外祖父家度假。舅父Arne是一名工人,说是带他去丹麦哥本哈根玩,他在公路旁边的加油站等了他一天,Arne却没有来……小说成了儿童读物?不是。
小说就是这样以两位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年一直到他们四十岁时的经历写起,每章交叉:写托马斯一章,接下来就写玛丽娜;写两人在某一年(间或有两三年)的故事。这种打破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艾特尔说:“行文讲述不总是遵从年代顺序产生影片效果,抓住(读者的)注意力。”(Tekstofluo ne ĉiam kronologia efikas filmece kaj katenas la atenton.)我觉得似乎是为这本书做广告,起码我就觉得影响我的阅读快感,但也可以接受,因为“倒叙”也是小说家常玩弄的技巧,只是斯坦打乱时间顺序更随意一些。至于每位主人公每人一章的叙述方式,大约也不算创新:世界语前辈作家福格(J. Forge)的《深渊》(Abismoj1923)就是这样的写法;不过福格的书里是四位人物轮番写起,用的是第一人称(Mi-formo),斯坦的小说是两人轮流,用第三人称(Li-formo)而已。
玛丽娜和托马斯少年时代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但他们相识和交往较晚。托马斯在大学里学历史,而玛丽娜虽然喜欢文学,但却选择了经济学专业。玛丽娜同现实里的许多青年人一样,有过不同的同居伙伴(kunvivintoj, seks-partneroj),但都因为志趣不同而分开;托马斯同女教师Cecilia结婚,他们有了两个女儿,也很爱她们,可是十几年的婚姻最后还是用离婚来结束,但他同前妻还保持着友谊……这些情节应该是瑞典社会生活现实的反映,验证了文学家常说的“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论点。大学毕业后,玛丽娜没有去找从事专业工作的职务,她躲开父母的过分约束来到伦敦,在咖啡馆里打工。当她想回瑞典,买了那次星期三的轮渡票时,临时改变了主意,把船票退掉,只身去了巴西,从而也躲过了那次海难(他的父母为她举办过葬礼)。她同托马斯是可以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到了巴西也没有通知父母,而只是给托马斯打长途电话交谈。玛丽娜在巴西一家慈善机构开办的孤儿院工作,直到她年近四十,决定返回瑞典。这时托马斯刚刚同妻子离婚,搬进租赁的公寓,而玛丽娜也绝不是他离婚的原因——玛丽娜爱上一位比她小十多岁的女青年(同性恋),同她一起回到瑞典生活。看来这也反映了现在瑞典社会生活中,同性恋也属于“正常”现象。小说就在托马斯在自己的公寓里请几位同事祝贺自己四十岁生日,玛丽娜同女友赶来参加时结束。
玛丽娜同托马斯不是恋人(geamantoj),而是,照我们习惯的说法,是他的红颜知己(amikino)。这本小说也不算是爱情小说,倒是“市井小说”更贴切。至于说到这本小说的主题,艾特尔说这是一本“关于自我丢失和自我回归的现代小说”(Sten Johansson verkis modernan romanon, pri memperdo kaj memtrovo…),我也觉得有点像艾特尔的诗句——朦胧,还是姑妄听之吧。
这本小说应该算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优秀之作,作者继承了他的乡贤,瑞典世界语作家恩格霍尔姆(Engholm)的现实主义传统,忠实地描绘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直到今天的社会现实,虽然没有如艾特尔说能“katenas la atenton”那样扣人心弦的情节。期间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和重大事件,作者都借助主人公经历,给予描述,如他写到,玛丽娜同托马斯的异地交流最初是通信(明信片),进而是长途电话,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了,就用上互联网(Retpoŝto, elektronika poŝto, p. 136Skype。书中也用调侃的口气提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的灾难,看电视新闻得知198964日我们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Sur la Placo de Ĉiela Paco studentoj manifestacias por demokratio, sed la reĝimo purigas la placon per tankoj.p. 102等等。按照奥德提出的赏析小说的三条标准:vereco distro stilo来衡量,真实性和风格都可称道,只是愉悦感由于情节较为平淡而欠缺一些——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这本小说的作者斯坦·约翰森是时下活跃在世界语文坛的作家,艾特尔说他是“最多产的世界语作家和翻译家之一。写短篇小说的行家……”(Johansson estas sendube unu el la plej produktivaj esperantistaj verkistoj kaj tradukistoj. Majstro de la novelarto…)他写过侦探小说,出版过短篇小说集;他还为学完世界语初级课本的人,编写过三本读物:La Krimo de Katrina, Vojaĝo kun Katrina和Katrina Malfruas。用有限的词汇,简洁的句子,讲有趣的故事,给初级水平的世界语学员提供藉以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读物。我曾从日本世界语友人峰芳隆君(Mine Yositaka那里交换了两套,是日本关西世界语联盟(KLEG)重印的,奖励给哈尔滨世界语讲习班参加口语比赛的优秀学员。
图片2.jpg
Sten Johansson
他的这本小说《玛丽娜》行文流畅,句法简洁,人物对话也写得很生动。他的世界语风格有独到之处,如用前置词派生的副词的使用;在能达意的情况下句子成分的省略等。最早注意到他语言特色的是我国世界语诗人毛自富,他在2014年,小说刚出版不久,就为小说写过一篇书评,发表在Beletra Almanako杂志上,较为详细地分析过他文风上的一些特点,我在这里就不转述了,有兴趣的同志自己去看看那篇评论。更使读者获益的是,他用了一些近些年出现的,已收集到NPIV里的新词(neologismoj),如:pelmelop. 16),modemop. 136),saŭna(p. 143)等,切近现代生活,用得也恰到好处。奥德说作品的语言运用质量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作者的语言风格,赋予作品艺术上的价值,这本小说就是一个例证。
斯坦·约翰森1950年出生在瑞典Kalmar,职业是职员(oficisto1966年学会世界语时,也只有十六岁。1982年开始翻译瑞典文学作品(他是那本世界儿童文学名著, 瑞典作家拉格尔洛芙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La mirinda vojaĝo de Nils Holgersson de Selma Lagerlof)的世译者,该书2002Fonto出版社出版,收入精美的插图);1986年开始用世界语创作,《玛丽娜》是他第七本原创小说。他曾在UEA举办的文学竞赛Belarta Konkurso de UEA)活动中多次获奖,近年创办了世界语原创文学网页(OLE),这个网页收罗了几乎全部世界语文学原创作品的目录、出版年份、版次、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和有关书评(recenzoj)文章,是研究世界语文学最翔实可信的资料。
石成泰 2015518, 大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4-18 22:13 , Processed in 0.0874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