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关发心,自利,利他等问题答复----善慧法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6: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题答复如下:


1。施饥者以食物,施渴者以饮水,施贫者以财物,让他们满足暂时的需求,虽然也有一点报恩的意味,然而仅此并没有多大的利益。
救人生命是否有大利益?救人慧命可有更大利益?
应该先专心修行,还是先入世救生?
  

从来源来看,生命来自父母,慧命来自上师三宝,生命的意义在于慧命的圆满,正因为它承载如此的力量,具有获得圆满佛位的"功能"所以"暇满人身"才显得无比珍贵
单纯的拯救生命,只能使其摆脱一时的痛苦,所以唤醒每个众生本所具有的"佛性"令"法身慧命"生长,延续,乃至圆满,才是具有真正意义,因为慧命的发展离不开生命,这也是佛法常言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以及为何杀生感极苦地狱之果也,真因为暇满人身的难得,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懂得,珍惜自己,关爱他人

关于是先自利还是利他的问题,首先
要了解所谓"专心修行""入世救生"指什么?
因为无论自利或利他都离不开发心,而发心的大小决定二利是否圆满,离开"入世救生"的发心而去"专心修行"不但利他不能究竟,且自利亦不能圆满,如声闻缘觉,所以这里问题是"专心修行"的目的为何?
同样,离开"专心修行"的基础,"入世救生"亦成空愿,所以这二者的关系是,有"专心修行"的基础,才能"入世救生",有"入世救生"的发心,"专心修行"才具有真正意义(能自他二利圆满)
更重要的是真正自利的同时,实际即在利他,如持不杀生戒,持戒(自利)的同时,亦是在利他(不伤害一切有情),而真正的自利,一定是来源于利他的发心,所以只有以利他发心的前提,自利的"专心修行"才会究竟,这里说的"真正"主要是简别世俗所谓之"自私自利",关键在于,一个是在破除我执,而一个是在增长我执,其中是否"有我",如果"有我"即不是真正的利他,也无法真正自利,因为"有我"就有生死轮回,忧悲苦恼,佛法修行是证悟"无我"之境,如是"无我"方能利他,"无我"才是"自利",而无我之证悟,一定从利他中来,只有利他,才能无我,有"我"则不能完全利他,此亦是凡夫与圣者利生的差别
有些人会错误认为,让我自己先修成就了,圆满了,才去利益一切众生,但不知道,一旦离开利他的发心,就根本不是真正的自利,这就是,如果不以"利益一切有情"的发心来修行,是不能成就佛位的



2。而我们已遇到了圆满无误的圣教心要??「佛陀第二」宗喀巴大师的显,密双修无垢教法。
为什么说是圆满无误?


这里引<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有关解释如下
(“显密经论意无违 皆是一人所应修
 圆满无误胜教授 愿遇善慧胜者教”
 佛亲口所讲的显密经续,以及随行佛教的龙猛、?著、鲁伊巴、萨惹哈等著述,将所有这一切明了完整编为道次第者,除此文殊怙主大宗喀巴教法外,其它宗派中都没有。
  正如克殊一切智所说:“一切经论现教授,唯有尊师我启请”这种将全部教法完整编为道次第的作法,是他派所没有的无比殊胜处。就连五百班智达顶上摩尼宝般的无等大觉窝(阿底峡尊者)也只是将显教方面完整编为道次第,而密法方面则未如是说。其它萨迦、噶举、宁玛等教派中,过去与现在虽出有许多智者和自诩为智者的人,然而他们都没有这样来开创全圆教法的宗规。假如有的话,就应有开示后留下的成规可寻,但现在在他派中没有像这样的开示资料,由此可以了知。而文殊怙主大宗喀巴所著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广中《道次第论》,“集密”、“胜乐”、“怖畏”三尊生圆次第,《证道歌”等一切著作都是完整编为道次第而说的。所以应从了解这些原由之门,正念宗大师教法独有的殊胜处而发愿,这样的发愿才会威猛有力。)

所以在现在五浊恶世,我们能幸遇如此甚深教授,是为稀有难得,不过对于一般对"道次第"了解不深之人,并非能生起毛发顿竖,泣泪感动之心,故望诸位,珍惜此殊胜法缘,若能于中生起猛烈信心,实为诸佛智者共加赞叹,世上福报之大,莫过遇此,修行成就最速,亦无胜于此也


3。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纵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
世间事是否修行之外事?坚实是指修行?



世间事指一切有漏法,即烦恼染污法,修行不是脱离世间,而是脱离在世间法上产生的烦恼及染污,正所谓"佛法不离世间觉"
觉就是觉悟,你在世法上的,觉悟和发心
有人误解,改成"佛法不离世间法"则吃肉饮酒,财色五欲,视为"不执着"此为大错也
坚实指修行,称坚实者,对应世法之虚幻,不实

4。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众苦,为何以花,香,衣,食等等供佛有功德?
为何地藏经中,光目女,婆罗门女供佛可救母出恶道?
若功德可以渡众,可需智慧?


<胜曼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以佛之功德分三:
1 断德:断尽一切烦恼
2 智德:圆满一切智慧
3 悲德:悲怀一切众生
一切功德由造业而来,业是因,功德成就是果,造业即是行为动作之义,以花,香,衣,食等等供佛,对于佛言,并不需要这些的"享用"真正的目的是在成就自己的善业及功德,因为供施同样的物品,业力大小的决定,除了发心,还在于对境,不同的境,果亦有差别,如<四十二章经>有谓,供施给动物,人,修行者,声闻,菩萨,乃至佛,虽发心与物品一样,而因为所对境的不同,果有大小,故修行供养,不是在求佛办事,包庇,发财等,若认为供佛后能包庇自己,此则似如"行贿",当然佛不会"受贿".又有以为我给佛多少供养,通过这些,能给自己带来更多,这也是错误的发心,不能将供佛作为一种资产投资
所以供佛的目的,是积集善业,忏悔业障,累计功德
成就功德,渡众生,需积集资粮,资粮分二种:
1 智慧资粮2 福德资粮,故皆是我等所修也
故仅依智慧,而福德不够,则不能成佛,亦无法渡生
功德之回响,可成熟对方的过去的善业,令之成熟,故能出离恶趣,然此中,需对方先具内因,加以加持回响之外缘,而能成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4-29 13:04 , Processed in 0.0573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