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packor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1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4:56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1

76第五曲菩萨病灶在哪里
文殊师利问:居士的病有什么相状?(就是有什么征兆,发冷或发热)维摩诘说:我的病无形象,(他是从法理上说的)所以看不见。
文殊师利问:这个病是关系身体呢,还是关系心呢?维摩诘说:即不关系到身也不关系心,因为身相是离散之相,四大合和,心相本来就是虚幻的,六尘是虚幻的,心即意、眼耳鼻舌身都是虚幻的。
对境我们起了心相,心相还是要禅变的,不禅变还是虚幻的。
那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成身相,如果身相有离散,四大会有什么变化呢?离散了你是你我是我,这个病也不在大地上,但也并非与地大无关,其它的大火大风大水都是这样。
大乘佛法始终是这样的,这个变幻既不在其上,但是也不能说与它完全无关,空亦不空,有亦不有,取其中道,一切众生疾病,尽皆由于四大不调,你感冒是风水不调,所以流鼻涕,打喷嚏。火不调要发烧。最后说:众生有病,所以我有病。菩萨是这样看的。
77第六曲菩萨怎么安慰生病的菩萨
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菩萨与菩萨之间,无病的怎么安慰有病的呢?注意前提是菩萨。
维摩诘说:既然是菩萨,你只要说五蕴之身无常就够了。那就没有必要再谈厌离此身。他本身深深知道这个道理。
就象我们两个好朋友,一个人什么都好,突然他家被贼偷了,我们说盗匪无常这样就够了。如果你再引申一下,生活无常,去修行吧,走吧,好像没有必要说,因为他是菩萨啦,是个真正的修行者,第二个,只要说无蕴之身有苦就够了,你说到这个苦就明白了,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明知道它的因,何必再说。
说此身有四大假合,没有自我就够了,不应该因知众生的空而放弃对众生的教诲,反正没有,我干嘛还要教诲你。
说这个身空寂就够了,不用再说追求毕竟寂灭入于涅槃,那是果。现在悔罪就够了,那就不必追溯今日病源于过去的罪,产生罪有恒常性的认识。
打个比方说:一个小孩子在床上撒了尿,你教他知道错了注意就够了,那你就不必要追究他,昨天为什么要喝水?是谁给你水喝的?喝的是什么水?这就没有必要。有的小孩在床上撒尿,并不是水喝多了,他有这个习惯。
菩萨是从因地出发,要解决从实际解决,悔罪就够了,知道忏悔就够了,你再追过去的罪,老是这样追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个菩萨应该推己悲物。因自己的病痛,怜悯一切众生也有病痛。象爱自己那样爱众生,应当认识自己在过去世中,为修道受无量的苦难,今天想离开苦,所以应当念及一切众生也应该求道离苦。
也应当回忆从生以来,所修的福报,自念始终坚持正当的生活,必然能够生到善趣当中。
第三点,绝对不会因为治疗自己的病而采取不正当的方法。为了自己把蛇杀了,取他的东西来补我们的身子,这是不对的。我们吃动物的肉,应当看作是吃自己的孩子一样想。
菩萨心中不起忧恼,哪怕身死了、命终了求道不会停止。
因为自己的病就立宏大誓愿,病是法缘,你要处理得好它是能引导你进入正道的大缘份。
世间一切众生如果有不可治疗的疾病,我愿意以佛法去拯救他们,佛法可能不一定治得好癌症,但是我能救他的慧命,他下次不会轮回了。
对于身有疾病的菩萨,别的菩萨应该象这样说去安慰,使他心生欢喜,因为这个欢喜是法乐,本质的乐,而不是说我提两斤肉给你,搞点糖给你,搞点人参给你,这样你身体好了,得到轻安,不是这个意思,是得到真正的理解解脱,他本身知道,宁可知音、知心,不要知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5:33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2

78第七曲生病的菩萨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
文殊师利菩萨:有病的菩萨怎么样调服自己的心意呢?在病中不是很难么。你怎么对待自己的心境呢?
维摩诘说:现在我得到的病,起因是前世颠倒妄想,种种烦恼,所以有这个病,但既然身体不是实有的东西,那么生病的会是什么呢?并没有病痛可折磨的身体。
历史上有一个关公,人家割他的肉,刮骨疗伤,他下棋,谈笑自若,所以人们把他比成天神。能忍人所不能.但还没有到佛门的心法.
你真的想到这个地步,它痛它的,于我何干?痛还是痛,但这样一来减轻了很多。为什么这样说呢?
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凑泊,合和,我们看这个假象,用假名把它叫做身体,你把它叫做身体也可以,叫做皮囊也可以。四大中有没有主宰领有者呢?因为说身体有病,不过是执着于我的实有而导致的,所以不应当生这个执着之心,既然知道病的根源,我就破除了关于自我和众生实有身和实际有我的颠倒想,应当产生这么一种法想。
所谓法想,就是应当有这样的意念,身体是依靠四大众法合和而成,自我是假借色受想行识合和而成,我们这个身相、我相的产生是依赖诸法观念的产生,消灭也因为诸法观念的消灭.
这些称法的东西,是互相独立的,你也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所以患病的菩萨啦,进而应该治疗自己关于诸法实有的想法,应该怎么想呢?
有法尘的想也是颠倒,一切的颠倒就是真正的病患,肉身是小事,一切颠倒是大病患,所以我们要出离它,怎么出离呢?就是远离有关自我,没有这个自我,和我所(就是我的什么什么,把我当成主语,我的房子,我的钱,这都叫我所),我所关系的一切都没有,那我也没有。
什么叫做离我和我所呢?这是离二法。(二法都是对立的,对立的都是有相的东西,好坏高下,包括内法之我,好象这是我一样,还有我以外的东西),我们这个心既不被内的我所束缚,也不被外的物所束缚,看物也好,看我也好都是平等的。如理的。
什么叫平等呢,我也好,物也好,本性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我的本体是空性,物的本体也是空性。这两者只是名言上的差别,假如当初把我们人叫做狗,把狗叫做,那我们现在说狗就是人,人就是狗,实质没有变,表象变了,法变了,我是这样,物也是这样,涅槃的本性也是离开这个表象,得到它的真正的空性本体。就是平等。
万法平等是什么意思呢?法有那么一些,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法,这些都是根尘。包括宇宙空间,时间空间,都是法尘,这个法尘和那个法尘,包括最终的涅槃相都是空性的,了解这种平等性,那就不会患病了。
那余下的病是什么呢?就是执空,有的小乘菩萨认为,既然是空的,没有的,我也就无所谓。好像看破了放下了。所以这个空病自身也是病,空病自身以什么为体呢,他以真正的空性为体。患病的菩萨对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情况应该有无所受而受的态度,这是大乘菩萨的特点。
受是受了,但是我的心里无所受。我们还是打居士的比方:我们口里吃了那块肉,心里没有吃,我们是在空性的角度,只是当它是粮食。菩萨虽没有佛的身份,也不灭除象众生一样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能力去证涅槃。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众生是各种各样的感受能力的集合体。不灭除众生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能力,也没有佛的身份。假使自己身体有苦痛,我就想众生在这当中更苦,从此我就生成要救他们的大悲心,心中想:我已经能够调服自己的身和心,也应当调服一切众生,除掉他们的妄想之病,把他们的常、乐、我、净的想法,保留下来,指出他们真正的病根是在诸法上产生妄想,教导他们如何除心法的病,但不除法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6:05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3

79第八曲一切身心的病根在哪里
如果我们心有骚动,我们向外追,向外攀缘,不向内心求,那我们就认定三界之内的法都是实有的,这就是所有人的病根所在。
80第九曲有病早知
什么叫攀缘呢?我们去追求三界的境,叫攀缘,怎么断除呢?我们知道所有的法都是虚诳的,是虚假的,象心经所说的那样能无所取、无所得就对了。
无所取,不渴爱,无所得,见到这个知道真正的意思不是这个,比如说我在河中抓到一条鱼,有所得的态度就说我抓到一条鱼,实际上那你要从行动当中悟出深层次的东西,这个才是佛法,无所得真正的意思就是说,远离两种执见,有见和无见,如果得有,错,得无也错,不执两端。如果从我的角度说,执着于内有自我,或者外有万事万物的见解,这个就叫做有所得.
佛说诸法无我,你偏偏搞出一个有我,就叫有所得,诸法无我就无所得。
外面有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虚假的表象,从法性空来说,除去外表的虚假相,那就是无所得了。
这一段理论已经把三藏里面最深的几个观点拿出来了。
般若经,它里面提到的空性、无所得、不攀缘、断我、我所,就是这些,真正把维摩经吃透了,就能领会佛把三藏浓缩在这个地方的用心,很多经的高度达到了,但是内在法理的密度不够,深度不够,你看这里面的东西,讲得那么透彻。
为什么佛首先把无我相拿出来呢,因为有我,那么就有我所,既然有这些东西,那就有两种执见,我们就不会向内求了,不向内而向外攀缘,是我的敌人我就攻他,我的朋友我就保护他,那个时候心就骚动了,心一骚动就在诸法上产生妄想,其实真正的病是病在这个地方。把两个放下就好了。
感冒了,肚子痛,胆结石,这个病是身病,菩萨讨论的是心病,要彻底地解脱,不只是吃点药,彻底是治心病.
大菩萨讨论的是怎么样出三界,了生脱死。
既然知道这个原因,想自己调服了,愿众生也去掉妄想,因此生起大悲心,然后平等看待万物和我,知道从开悟的状态说,万法齐平,万法平等,法性平等。苹果,实际上它可能比一般的萝卜好吃,但是从实相法性上,它们都是一样的,含藏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懂得不颠倒平等之心,向前推,实有的我也去掉了,我所也去掉了。那我病从哪来呀?
既没有颠倒想,十二因缘根都断了,这个烦恼的根,因缘都断了,
前世没有颠倒妄想,这世也没有颠倒妄想,那么能够有什么病呢?所以要调服自己的心意,也就是从根上出发,病从何处来,生死流转从何处来,治病要一下子治到那个根的地方去。
菩萨要调服自己的心意,要为众生断除生老病死诸种痛苦,这便是菩萨的觉悟之道,觉悟之道让众生得到就是给他们治病。
那菩萨修行,内面没有智慧外没有利益,好比说你战胜冤敌才算勇敢,能为众生除掉老病死的诸苦,才称为菩萨。不能这么做,就不是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老的,每个人都要病的,每个人都要死的,你说你是菩萨,如果你只是在山林中采点药给我,我一吃病就好了,那顶多只是个人间医生,您是菩萨的话,你就要我下次不病,下次不老,下次不死,永远不这样。这样才是真正的治愈,维摩诘说到这一点上了。
他始始终终从最高的法入手,与其关心人家的肉身,不如关心人家的法身,关心人家的色命,不如关心人家的慧命。
当然,当我们必须关注人家的慧命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够关心人家色命,假如关心人家色命可以使他的慧命更好。那是何乐而不为呢,借假修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6:51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4

81第十曲彻底防病法
有病的菩萨应当这样的想?象我身上所患的病并非真实的存在,一切众生所患的病也不是真实存在,如果这样观想的话,那就不应该见众生而生爱着,见到美女,好爱她啦,见到俊男,好动心啦,这样爱着就是不净的大悲心。这个女的模样姣好,作我的徒弟,好高兴,那个女的丑八怪,马大哈,一看心里不舒服,形象不好,就不理她了。
行不行呢?那是不净大悲,这种大悲自然会产生厌倦,疲劳的想法,所以应该舍离。
为什么呢?菩萨的大悲心,是以断除外部实物的污染,就是客尘烦恼为前提的,如果我们执爱见而生悲心,那对世间生死一定会生出厌倦、疲劳的心.
只有我们远离爱见,才不会疲劳。
打个比方,爱美,因为她美你爱,她嫁给你了,那万一有一天她不美了,你还爱不爱她呢?你真正爱她,应该是这样的,她美你也爱,她不美你也爱,你是爱她的心,爱这个人,而不是爱她的皮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爱,否则的话,你只是爱她的色相,是不是呀同修们。爱她的色相,年老色衰她就不可爱了,那时候要找二奶了,你当初可是海誓山盟了啊。
菩萨海誓山盟是说我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来度众生,所以他冤亲平等,对他不好的人,对他有仇的人,他首先度你。
无论生于何时何地,都不受爱见的蒙蔽,有爱见的话,就有错,因为有爱见就有我,有我所,这爱是从我出发的,菩萨自己真生命不受束缚,才能为众生示现正法。
真生命应该是法身,为其解除束缚。象佛祖教导的一样:如果自身有束缚,而能为他人解缠缚,有这样的事情吗?你自己身上被捆住了,还想为他人解开,那是不可能了,只有你自身没有缠缚,才能为他人解缠缚,这个才符合事理。所以,前提是菩萨,作为菩萨不应该自己生起缠缚,为了不生成缠缚,我们刚才说了,首先去我。“欲无烦恼先无我”没有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先是人无我,你就没有烦恼,没有执着,然后是法无我,就开悟了,就可以度已度人了。
82第十一曲哪个绑你哪个被绑
什么叫缠缚?怎么样解开缠缚呢?如果贪着禅定的圣位,就象三界的众生受生,投胎,二乘中人取证,都是贪着禅定成了障碍,都叫做菩萨受缚,被捆住了,真正的菩萨是随处受生,他可以投生畜生道,他给众生做模范,这个就是菩萨解缚。菩萨智慧如果不能因时因地因人方便施教,他其实被缠住了,如果能因人因时因地方便施教便是解缚。如果菩萨不能方便施教,他的智慧就有障碍,如果有障碍他的智慧就受到束缚.
没有障碍,能够方便施教,他就能够解开缠缚。有的人修得好,他不跟你讲大道理,他往往就简单的拿个东西跟你讲,一讲你就明白了,这个是大智慧.
什么叫做不能行方便,而智慧受到束缚呢?六地以下的菩萨,绝大多数修行人得注意呀!因为爱着的心装点美化佛国,这是好事,他去成就众生的离苦得乐 ,成就众生的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法相上空,无作就是不造作,三解脱调服自己。但是六地菩萨因为有空就把有舍掉了。他认为什么都是空的,就把有舍掉了.
打个比方说:有的人看到他的丈母娘,老得那么丑,他看到他娇美的对象,他就想也将来会变得这么丑,他就不要了。
小菩萨就象这样的人似的。因为看到这个有,又看到这个空,就把有也去掉了。
有的人修行,明白万法是空,他不执着,既然是空,功名利禄都不要,爱恨情仇都不理。有一个信念,心如枯井,什么都不想。他以为这样是解脱,其实这个是执着于偏空.
他没有起平等心,所以没有方便慧受到束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7:43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5

什么是能行方便得到智慧的解脱呢?七地以上的菩萨,不以爱着之心装点佛国,他成就众生的三解脱门,首先调服自己。他观察空的时候,就不起着物相,涉及到有的时候,他不迷惑,能平等看待就不疲劳,空有不二。
看到花花世界这个有,小人物他就迷惑了,大乘菩萨看到花花世界,他还好高兴呀,哎呀这个世界真漂亮,你要跳舞我也跳,甚至跟漂亮女孩跳,但他跟漂亮女孩跳,他不起心。
小乘菩萨就不是这样,一看到花花世界,他首先想我是菩萨,修菩萨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还有女菩萨跟我跳舞,搂搂抱抱的,这怎么得了,我是修菩萨道的,我怎么能这样呢?这就是着色相有迷惑,你跳就跳嘛,不动心嘛,对不对?他达不到不动心,所以身也只能不动,大乘菩萨无所谓,大乘菩萨看到空,空的东西终究会空,但他还认为空亦不空,所以在空的结果之前他还做了很多人为的最大努力.
大乘菩萨和小乘菩萨同样看到一个必死的人,小乘菩萨可能是这样跟他讲:人是要死的,现在没有办法了,什么都是空的想开点.
大乘菩萨,可能不是这样。大乘菩萨:人总是要死的,不错,我既要度你的慧命,同时如果能够解决你其它的痛苦,我同样地做。观空不起着,不偏空,这个就是说大乘跟小乘菩萨的分野,一个是制服了烦恼,一个没有制服,小乘菩萨依然有贪嗔痴的邪见,他为了培植功德而修行。事事处处好受到规矩的约束。还象是跳舞一样,他会跳,就是循规蹈矩,大乘菩萨到了一种化境,跳舞象走路一样嘛,我怎么走路,我就怎么跳,他随随便便,没有什么章法,但是他跳出来绝对是世界一流 ,使你叹为观止,他没有束缚,他有解脱方便.
因为能够远离贪嗔痴的烦恼邪见,而且培养自己功德,能够回向众生,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才叫有智慧方便解脱,还在小乘的时候,只能循规蹈矩,以戒律为师,一步一个脚印,如果只有这个水准,你说想做大乘菩萨,就象一个人没有钱一样,说我也想潇洒,那怎么潇洒?
只有到了亿万级的富翁,才可以稍微潇洒一点。长袖子就可以善舞了,多钱就容易做生意了,智慧明达就可以没有什么障碍了,当我们智慧不够,修行不老到的时候,当我们必须受缠缚时候,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规规矩矩的好.
但是我们必须跳过六地,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乃至等觉、妙觉、成佛,解脱自己身心的缠缚,主要是心的重重束缚,即使有个禅定我们也不要贪着。
大乘菩萨他的一举一动(吃饭、睡觉、放屁)都是处于禅定状态,那个禅定状态才是真禅定。小乘往往跟打篮球一样,唰,一天投了200个球,终于投了一个空心的篮,大乘菩萨他随便扣,反投,远投,近投,他都能唰唰进空心蓝,这个感觉是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8:20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6

阿弥陀佛,今天是两个可以说是高峰的会谈吧,提到的这些命题呀有十几个,而且这些命题,都是三藏当中最深刻的,也是最微妙的,从心法出发的,解开心的缠缚,心病的问题,怎么调自己,怎么安慰别人,怎么样断无明的根本,这些大问题,如果你没懂,这是正常的,如果你懂了,也是正常,就这么说两句,你就懂啦,你肯定是大根器.
维觉点评
有一个同修跟我说,维觉你是教语文的,为什么不用些好的词汇?怎么这么说呢?
我只能这样说的:法是离开语言名相的,是规规矩矩的按照佛说的那些名词,还是把名词简化一下,按照我维觉的习惯,理解方式,然后和你交流呢.
我现在这样,要是跟你聊天说话,那我可能是那样讲的,我就是用一杯牛奶打比方,我把今天晚上的所有的法都讲完了。
但是你不一定懂我的意思,不一定能接受.修佛不是求文字学问。佛以后三藏的尾巴越来越长,麻烦也越来越多,不如直接探求义理,用最直接方便的办法。
我经常跟我们这里面有几个女同修开玩笑,我说:哎呀,三天没见,你又想吻我了。她已经人无我了,她说:是呀,怎么吻法?我说:你是女的,你说呀。她说:首先要不贪,第二个是在境上不着,第三个是,在事实上不做。她提出这三个条件,我就这样跟她开玩笑,
我说:第一个,不贪,那亲一下。我没有时间。二不着,嘴不对嘴,她没有什么深入的问题,第三个.心对心,在实相上就真了,干吗要事实呢。心通何须乃尔。
如果旁边的带有以相观念的人看:维觉,你怎么开这些玩笑,是一个修行人能够说的吗?我只能这样说:因为她懂,所谓的亲吻,不是亲吻,因为我们几天没有见面,她确实想我,想跟我聊聊天,但是我说的话我不是直接说的,我是通过这个话跟她说的,她马上就懂了。我的时间也不多,事先她明白了。
对于人无我的同修,我是这样说,一说她就懂。我们的说如果超越一定的语法范围,怎么说都无所谓,知道法无我,语言的东西只是形式,这个时候再讲比较方便的法,你就是佛了一次,悟了一次,但是在这里,我也不知道怎么讲法最好,只能说就事论事,把这个佛理讲出来,尽量深入浅出一点,我又不是维摩诘,没有办法讲那么深又那么浅,他这样,当时人听不听得懂,也不清楚啊,阿弥陀佛。这里注意不要认为佛法的禅悟是简单的对应,包括打情骂俏。千万千万!
83第十二曲
文殊师利菩萨说,有病的菩萨怎样观待一切事物现象,怎么样看世界?怎么样看世界各种各样的现象?同时又反省人的身体无常,
人生是苦,如果有的人觉得人生不苦,那就没有办法啦。
一切法空,法就是所有的法相,它的本性是空的,没有自体,这个是一种智慧,有了这个智慧,什么都不怕.这个身体有病痛,有400多种病,现在社会还不止,常处于生死往来之中,菩萨来到人间,肉身菩萨,肉身佛,他也是四大合和,肯定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因为孽障带来的。
释迦牟尼佛晚年的时候背痛,每到一个地方经常叫阿难先把草铺好,坐下来靠一下,虽然有这个病痛,处于生死来往之中,有很多很多的艰险,但却始终怀着有益于一切众生的心,而且不厌倦,这是行大方便。
此外又能看自身,因为身体不离病痛,病痛也不离身体,身体和病痛是同一实物,由同样的因缘所成。
我们简单说一下,假如我们前世造了什么因,所以这一生有果报,有病,这个病基本上跟身体是连带的,既然没有先后,也就没有新旧的区分,这个也是智慧。
我们权且承认,这个身就是病患,但是我们又不证涅槃,既然是病患,对一个菩萨说,要离开这个病患证涅槃,不可能,菩萨是不证涅槃的。他不想永入寂灭,他入了寂灭,他就没有办法来度我们人了,他要跟我们人在一起,既然跟我们人在一起,我们得皮肤病,他也得皮肤病,我们得流感,他也得流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菩萨为了方便众生,才这样显示。
我们不要简单地看:你修行这么高,怎么也有病?有的说:修行修到最高,没有病,不可能,你高得过释迦牟尼佛吗?他也有病嘛,对不对?释迦牟尼佛有一次感冒了,他一感冒,也打喷嚏、流鼻涕,很难受,阿难就用生姜煮粥喝,他喝了以后,发汗就好了,他就普及推广,这个药方,公开证明这个事,说明即使是释迦牟尼也得病.
这个病不是因为他前世造了业,因为修成阿罗汉因果就已经偿了,不受后有,何况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8:56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7

84第十三曲万行不违心
(1)有病的菩萨应该这样调服自心,一方面他并未停留在这种调服之中,另一方面他又不停留在自心未曾调服的状态之中。第二句话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毛病,不处在没有调服的状态,第一句话是说:不停留在自心没有调服的状态之中。要靠戒律来克制自己,如果说是菩萨,心还是处在不调服的骚乱的状态,这就是愚人所作所为.
看到金钱想贪,看到美女想占,人家骂心里起无明怒火,这肯定是凡夫,停留在调服心的状态,始终我是菩萨,我是修行人呢,老是处在这个状态,只能靠这个戒律维持自己。也不是货真价实。
看到一个美女,我是修行人,不看她,看到地上有很多钱,没有人,是修行人我不捡,不占,这是小乘声闻的作为,小乘声闻靠戒律。因为有这个戒律,头上有这把剑,没有这把剑他也就可能无所谓,他知道有这个剑,因果难逃,大乘菩萨没有这个想法,他已经到了化境。从本性出发没有更多的形式上的约束.不是说他反过来乱来,而是自觉了。
既不停止于调服心的状态,又不放弃心被调服的状态,实际上心被调服了,但又不停在调服了心的状态,
已经调服了,有的时候表现出一些和众人一样的现象,那不是他的心没有调服,超越这两种状态,才是菩萨所修所行,菩萨虽住生死世间,却不会被其中污秽污染,这句话很重要,象维摩诘所代表的就是.
(2)处在生死世间,不为其中的污秽所污染,五浊恶世誓先入,入了之后难道同流合污吗?不是,就象莲子一样,外面再乱再烂,它本性不变。智慧虽住于涅槃境界,却未入寂灭。涅槃境界是他智慧达到了,他已经彻底无相了,但是没有入寂灭,寂灭就是永远永远的身心都到一真法界了,不再回还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真正的没有一个佛,处于真正的寂灭的状态,不管世间事,他修到顶了,他还是要下来,这才是菩萨中道而行的做法,智慧上的中道不是我们二一添做五似的,不左不右这个中道,而是把表象全部丢掉,求那内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人间的从现象中分析事理的方法.是另外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色尘完全没有关系的.
不是我们拿着一把尺子,总共一尺长,在0.5那个地方,这个叫中道,那是数上和形上的,这个中道应该是不左不右,也不在左右中间,是这个有不是这个,这个东西指法理的本质意义所在。
(3)既非凡夫心,也非圣贤心,就是不表现出凡夫的相状,也不表现出圣贤的相状,但是心是开悟状态,通过一花可以看世界万物万理.在自己的一毛孔里可以关照大千.这是菩萨所行。
既非世间污染垢行,也非清静无染行,不是干脆做清静无染行,菩萨如果跟世人一样,显示凡夫相,内在是圣贤,外在是凡夫,这样从形式上能更好度化大众。
(4)菩萨,久已超过四种魔行,四种魔拘他不得,拿他没有办法,但是他仍然显示降服众魔之相。
有烦恼魔, 要降服烦恼,表演,有死魔,降服死魔,不是表现活得长久而是出三界。必要性在这里:假如我们这样说,释迦牟尼佛一出生就是佛,也不经过八相的前面几相,最后谁相信呢?实际也不可能,佛投身王宫,作为王子,在王宫生活,最后出家,苦行修道,才能转法轮,因为在世间,尤其是一些佛再来,智慧上已经修到顶了,他何必要再修,他只不过表演,从基础开始,佛倒驾慈航,一般是从等觉地,有的是从八地,然后大彻大悟,告诉世人,我可以修,你们也可以修,只有显这个相,才能更多的带动大家。
(5)菩萨求一切智,是很高层次的,一切智就是佛智,但是他要等待功行自然充足,功行没有到的时候,他不强求,功行到了自然到了,不做不合适宜的追求。
在没有登地之前,觉得自己象登地那样,本来只有七地菩萨的修为,跟九地菩萨比高下,这是可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39:24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8

(6)虽能够观照诸法的根本是寂灭的,但不起证入涅槃正位,也就是内面,有佛的功行,象地藏菩萨。外表绝对不宣告自己就是佛。
但仍能对种种邪见不加避讳,十二因缘有无明,现在身处世间,自然遇到种种邪见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自己显相,不是说彻头彻尾的做到黄金一样100%的纯净,有时候跟大家一样,形式上看不出来。虽然摄持护卫一切众生,保护众生,引导众生,但是不生爱着之心,对众生起爱着相,
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一个老师带一个后学,有感情了,那就产生了一种爱,这个爱当然不是男女之爱、世俗之爱,但是一种喜欢,如果生了这个心,这也不是正的,爱着嘛,应该是平等的,不管他跟我有没有缘.
(7)虽然乐于远离生死世间,本来我们不想在世间停留,远离生死世间.但又不灭尽身心,把身灭了,心也灭了,心是心智,凡夫智灭了,得圣智,把凡夫身去了,得法身,不灭尽,为什么呢?始终回到这个地方修行,而且在这个地方做大众的榜样,度已度人,这便是菩萨心。
(8)来往于三界生死,虽然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但本质上又不舍三界本来空寂的法性,虽一切作为均以空相为出发点,知道万法皆空,但是仍然能够培植种种功德善根,既然善也是空的,我为什么要做呢?
菩萨还是做的,为什么呢,还要多多地做,善本性也是空的,但是我还是要多多做善,这就是菩萨道了。
(9)虽奉行诸法无相,仍能救度众生,其实救度众生,也做了一个救度相,但是这个事我还是做的。
有人说修佛法贪不贪,不贪,尽管有贪相,但你精进的追求佛法,这个不叫贪。
(10)虽奉行不造作生死业因,但是为了救世间,显示所受身体生生死死。.
一般地说,如果没有再来的前提,到这个世界,都是过去造作了,有因果现在变成人受这个果报,但是菩萨不是这样。
(11)虽奉行不起心之分别,也就是说没有善心和恶心的分别,能做种种善行,恶的不做,做善行,这个叫不叫分别呢?
理论上是,实际上善事多多亦善。
(12)自己奉行六波罗蜜,也知道诸法无相,但不为无相所障碍,能够遍知众生的心行,以求化导众生,虽然能够行六种神通,六种神通包括漏尽通,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显示烦恼相,随顺众生,便是菩萨所为。
假如一开始智慧很高,没有烦恼,跟大家不一样,人家对你是敬而远之,内在没有烦恼,表面上也显示烦恼,不是菩萨不真诚。是和光同尘,接纳众生的方便需要。
菩萨在生死海中,即使知道自己是菩萨也显这个烦恼相,如果不知道是菩萨的话,他的烦恼跟大家没有什么两样。
有这个相,才能随顺众生,众生有烦恼嘛,你也有烦恼,大家相同才能在一起.
古代有一个国家,人都不穿衣服,叫裸国,我们这边的大禹,是圣人,大禹到了裸国去治水,他看到所有的人都裸了,他不裸的话就是疯子,他也把衣服脱下来,到裸国就裸身而行,这样是不是有损他的形象呢,没有,如果他不裸,好比大家都醉了,你一个人清醒,你就是疯子呀,对不对?大家疯了,他不是疯子,你才是疯子,所以这个时候干脆就喝酒,心是明的,跟大家一样,这样才能够随顺。
维摩诘他在人世间,他也结婚,他也追求财富,但是不以追求财富为快乐,他有亿万家产。
(13)虽能够以四无量心利益众生,但又不贪恋因此而有的四禅的清净境界,有了四无量心当然利于众生,利益众生你就可以有升到四禅天的清净果报,但不贪恋,在人世间也有这个境界,修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但不会随着定力而入相应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49

(14)修四念处,但终归不放弃身受心法四者,观身是秽,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是空不放弃。
(15)不愿意取证涅槃,经常修四念处,但是又不放弃身受心法,修不是要把这些放弃吗?作为一个大乘菩萨,自己内心要修到,形式上就不必要做这个样子。不住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但因为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
(16)修四正勤,生善灭恶之法,但并未放弃身心的努力,这便是菩萨的所行。虽修行欲、念、精进、慧四方面的四如意足,但并不因为贪着神通而得自在,这个也是菩萨行。
(17)四念处,就是四念住,有大小乘的不同,身念处,观身不净,身是和合的,九孔流脓;观受是苦,我们的受想行识的受都是苦;是无常的,心念念迁流,刚才这样,等会儿那样,无常;法是无我的,人无我,法也无我;四正勤是什么呢?已经生出来的恶,要使它断,没有生出来的恶,就不生,未生的善,要使它生,已经生善了,就让它长;
(18)四如意足,叫四神足,由于修行人有定根、慧根,定慧均等的情况下,他的神力就充沛了,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向慕乐什么欲乐;就是欢喜心.勤神足,是精进不断;心神足,是一心正住没有邪心;观神足,是心不驰散,集于一念。
(19)虽然修行信进念定慧五根,但是能够分别众生根性利钝,使他人与自己同样进步。自己修行修得很好,又能够看到同时代的众生,是善是不善的,是利根是钝根,也修信进念定慧五根,要使他人与自己一样进步。就是说好比发大财了,要让大家发财,共同致富嘛,这个财是法财。
(20)修行五力,信进念定慧五力,但更乐于追求佛的十力。
(21)需修行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绮、定、舍等觉悟的法。其中择法,就是智慧诀择法的真伪;精进是以勇猛心行正法;念是观想、观念正法,得到定慧均等;轻安呢,把粗重的烦恼去掉,得到一种轻安快乐;舍是舍掉虚妄的法,行正法;定,就心境专注于一境,不散乱。
(22)八正道,修行八正道,更乐于追求无穷无尽的佛所行道,这才是菩萨行。
八正道,首先是正确的知见;正思维,正确的思考;正当的言语言;正行,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比如说去杀猪,做屠儿,去当妓女,虽然能够来钱,但这不是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正当的努力,追求正的东西要努力,追求邪的东西,去赌博,打麻将,打遍天下无敌手,行不行呢?那个努力就白费了,越搞越差,即使得到钱,还是要丢的.得不偿失,这个精进仅仅只能在求佛道上;
正念,是正确的观念,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正定是正确的禅定,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修八正道可以得阿罗汉果,但是得到阿罗汉果能不能满足呢?还要修菩萨道,菩萨道向上修,修佛道。所以八正道虽然不简单,但是根本来说还是要求佛道,这才是菩萨所行道。
(23)因为菩萨奉行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的无相行,从思维,从智慧,从内心,虽然把一切都看穿了,都是无相生活,但是没有绝对灭相。什么意思呢?有时候,也买一套好西服穿在身上,或者把自己头发梳一梳,脸洗一洗,用美好的法相装饰自身,因为这些装饰,不只是为自己舒服,庄重给人也带来好处,这是形式上。你不能一定要学济公,自己是个大菩萨,非要穿得破破烂烂的,拿着一个鸡腿在庙里啃。才算是修行的样式.他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08:40:36 | 只看该作者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50

《维摩诘经》第六不思议品
85表法和求法
(1维摩为了表法,把房子的东西拿空了,因为十方世界佛的真如自性是空,佛门叫空门,所以他表法就是搞一个床,自己躺在床上,把侍候他的人都搬空了,那么多的菩萨一进来之后,舍利弗就想:这么多的大弟子怎么坐呢?“怎么坐”这个念头虽然小,但是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
维摩诘有他心通他知道,说:舍利弗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是为求法而来呢?还是为求凳子而来呢?
舍利弗说:我是为了求法而来,不是为了到你家求坐的。
(2维摩诘说:舍利弗,求法的人连身躯性命都不谈,为法忘躯。为了佛法的最终的推广宣传、实践佛法、修行佛法,这一百多斤都交出去了,何况自己的家产、国家,这些东西都不贪,何况床座呢?
(3求法的人并没有色受想行识的追求,色,我们眼睛总喜欢看漂漂亮亮的东西,色如聚沬,虚假不实。受,我们接触的东西,受如水泡,忽尔成泡,须臾即没。想,想如阳焰,如水溶漾。而实非水,众生妄想,亦如阳焰,本无实体。因念成想,皆是虚妄、。行,行如芭蕉,众生造作,象芭蕉虚脆不坚实。识,识如幻事,众生识心,分别诸法。都随境生灭。也没有实。心理比较习惯的东西,大家觉得比较好的东西,其实都不真实的东西,大家都追求这些东西。没有十八界的追求,众生心色俱迷,十二入长养心、心所之法的追求,没有欲色无色三界之求。
界入就是十八界,十二入的摄受,界是各种分类范畴的称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心或心作用之根据或端绪的意思叫入。如色尘,眼根喜欢追求好色,女同志喜欢看花,男同志喜欢看美女,喜欢看美丽的自然风景,对于那些不好的东西、脏的东西就不喜欢看,从而产生美丑的感觉,对这些都不贪求。
(4求法的人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众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其一虽然求佛求法求僧,但不为了表现这个样子而表现。二求法的人也不贪着于求佛的表相,不贪着于求法的表相,比如好象金光闪闪的就是佛相,那不一定;好象说这个人修得好,他身体光洁,身体非常好,那也不是,修行跟这个没什么大的关系。

(5也不贪着求法的表相,有的人打坐打得四平八稳,能够坐三个小时,念佛的时候佛珠叭叭地响,拜佛的时候礼很标准,这些都是表相,甚至于唱阿弥陀佛音韵调唱得多么好,这是真正的修行吗?
都不是,不追求这些东西。也不贪着于求僧伽大众的表相,他是出家师,这是师傅,真修行;他是在家居士,这算什么,连家都没出,佛说不贪着这些东西。
(6真正求法的人,无需执求世间苦相,无需执求断烦恼集因的相,求法的人,老是觉得世间苦啊苦,就打算一生吃苦这样修上去,为了求法就表现为苦行,饭也吃得少,衣服穿得破,油盐也不吃,这是大德啊大修行啊,不得了,他一生三十年没有吃盐,没有吃油,就是喝点稀饭,这是修行吗?
不必贪着这些形相。
(7无需执求断烦恼集因之相,人有烦恼,老是追求断灭烦恼的境界,把烦恼断了,这个烦恼也断,那个烦恼也断,最后自己变成一个木头,什么心都没有,这样看起来是清净了,实际上是强制地用刀把它割断了,把它压制了。
青春年少的时候如果血气方刚,这个时候如果在居士的阶层,没有结婚,睡到半夜的时候想个异性,这是很正常的,是不是说这就不叫修行呢?
就是修行人,你有这个想法,这也是个烦恼而已,如果你用禅变的方法.我为什么有这个烦恼?说明我没有到家,这是一个。第二个我这个烦恼意味着什么呢?原来这个东西不是这个东西,之所以心头涌出这个东西,也就是我悟出来了,将要有一个相似的要出现了。
这这就是烦恼即菩提,没有必要把烦恼的条件都去掉,那样就断灭了菩提的种子。
修行为了表示严谨,女的房都不进可以,眼睛从来不看女的,女的给我东西都不要,断女色嘛。甚至他老娘来给他一碗饭也不看:你是女的,过分了。心中升起的任何念头既是这个法性上有不是这个。行为上的也是这样,懂的人怕不多。
(8无需直求证寂修道之相,为了修道证寂灭,用什么持戒、禅定等等的方法,作一个相,不是说不要持戒,不是说不要禅定,但是你为了这个东西表现这个东西那就不行,为什么呢?佛法是至尊之法,不能着戏论处置,只要你心不在那个地方,你样子做得再好,不行.
有的人吃了一生的斋,死的时候想吃肉,想肉吃想得哭,前面全是强制,临死时心乱了,前面的没用。
有真功夫,即使是个居士,只要不违背佛的标准,吃就吃,无所谓,到临终时候一心不乱那才是真功夫。
应当见到世间八苦,应当见到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根本在哪里,应当证到寂灭修佛道,否则就不是修佛了。
应当这样也就是没有到家,时时处处表现是个修行人,说话象修行人、走路象个修行人、坐也象个修行人、卧也象个修行人,不是说不要这个四威仪,但是任何地方过份地表现这个形式,这就是装模作样,就是假东西。
(9舍利弗啊,法也叫寂灭,这个法是根本法,不是法尘的法,寂灭是表相上看不到的,声音上听不到的,眼耳鼻舌身意之下面的那个东西,象水中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5-1 14:42 , Processed in 0.06937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