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试论汉语儒、佛、道词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6:4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论汉语儒、佛、道词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徐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本文尝试探索汉语中儒、佛、道三教词汇形成和流行的原因。原因
  之一是儒、佛、道三教文化强烈的社会人文色彩的浸润;原因之二是为了满
  足汉语交际的需要。

  关键词:佛儒道汉语词汇

  语言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承载文化主要是通过词汇这一成员来实现的。汉语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其词汇自然也深深地烙有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印痕。佛、儒、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对汉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从下面汉语儒、佛、道词语的形成和流行就不难看出这种影响的存在。
  一、佛、道、儒文化强烈的社会人文色彩对汉语词汇的浸润
  (一)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传人中国大约于两汉之际(约公元一世纪),佛教的广泛传播,必须依靠佛经,高僧们从西域各国携带而来的大批佛经,只有译成汉文才能被汉族人阅读和接受。所以,从东汉末年开始,大批佛经被翻译成汉语,随着佛教的传播,大量的佛教汉语词汇也就流行了起来。
  从汉魏始,佛教在中国传播,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苦不堪言,而佛教教义的根本命题是人生之苦,一切皆苦,佛教宣扬的“八苦”说正与广大社会成员的心境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业报轮回说”等宿命论,又为劳动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于是,佛教逐渐在民间传播发展。而魏晋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不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兴起,其消极无为的思想恰与佛教教义有相通之处,加之统治阶级将佛教作为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所以佛教的势力和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隋唐时期,佛学更是成了当时一股极有力量的社会潮流,对诗、书、画等文学艺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文学艺术作品中佛教词语的广泛流传反过来又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佛教词汇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词汇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从现代汉语仍然常用的如“因缘、真谛、功德、地狱、大千世界、神通广大”等词汇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二)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它产生于东汉时期。道教的思想渊源有三:一是远古以来流传于民间的鬼神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
  道教的基本信仰就是“道”。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特别重视研究长生、修炼的方法,且各派的修养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外丹、服气、吐纳、辟谷、导饮、药饵服食等等。
  道教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崇尚自然,核心思想是“无为而不为”。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建立了一种“柔弱不争、知足常乐、虚静恬淡、返朴归真”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对国民特别是一代代的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文人所追求的清静平和的性格和自然适意的生活情趣其实都与道家思想有关。汉语词汇中诸如“人静、修行、恬淡、仙境”等词语无疑都是道教文化的语言积淀。
  (三)儒教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是现实主义的,这一点与道家的浪漫主义截然不同。儒教肯定自然和社会,不回避现实世界,对人类现实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态度,它的宇宙观、人生观、理想主义,它的思维方式以及治学方式都是以这一基本思想为基础的。所以儒教同样也是极富社会人文色彩的。
  儒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有:
  1.“天理”观念。儒家十分注重“天理”,认为“天人”关系的和谐是以“合天(理)”为标准的,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从孟子的“天人相通”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直至宋明理学家的“天人一体”,几乎如出一辙。在汉语的词汇中,体现这类观念的词语有:“天道、天威、天戒、天条、天子、天伦、天族、天王”等。这些词语都有至高无上的涵义。
  2.“阴阳对立”观念。虽然阴阳对立并非儒家的发明,但儒家却运用它作为观察思考人类、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法宝。这种文化观念灌注到词汇系统中,主要体现在语义的对立统一,即相对相反而并不相争相克,“刚柔相对,变在其中”,在无穷的变化中,保持着和谐与统一。汉语词汇中有:反义关系的组合:“大小、生死、有无、真假、黑白、上下、深浅、厚薄、战争与和平、节约与浪费、热情与冷淡、内忧与外患、喜悦与忧愁”等;对义关系的组合:“始终、呼吸、矛盾、出纳、多少、善恶、详略、繁简、利弊、主次、远近、休戚、古今、日夜、赏罚”等;对立转化的组合:“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物极必反、苦尽甘来、化敌为友”。
  3.“排异”观念。儒家正统的排异思想对汉语吸收外来词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素来有信心,但有时也表现出一种“我族中心主义”的封闭排外心理。
  在古代,汉民族对来自西域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事物往往加上“胡”字,如“胡人、胡服、胡茄、胡椒、胡旋舞”等等。而西晋末年的“五胡乱中原”事件之后,带“胡”的词语多含贬义,与“乱”的意思差不多了,如“胡言、胡编、胡来、胡搅、胡思乱想”等等。
  也正是基于这种正统排异思想,汉语在吸收外来语时,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抗拒单纯的音译转写,乐于接受意译或部分意译,即使音译,半音译的,也要进行汉化处理,使之符合汉语的习惯。其中外来词经过意译以后,就不再具有借词的明显特征了。例如:
  (1)意译与半意译的
  black horse一黑马black比ard?黑板basketball?篮球饭x)kshelf?书架
  还有“迷你裙、艾滋病、桑拿浴、霹雳舞、高尔夫球、啤酒、呼拉圈、扑克牌”这些半意译的词,半意译体现在每个词最后的一个汉语语素上面。
  (2)纯音译的
  如“迪斯科、可口可乐、逻辑、吉普、基因、比基尼、迪斯尼”这些,都是根据汉语的习惯进行音译的。
  还有不少词原来是音译的,后来有了意译词以后,就逐渐被更符合汉语习惯的意译词所代替了,如“赛因斯?科学、德律风?电话、德漠克拉西?民主”等等,可见意译词更容易被国人接受。
  4.“中庸”观念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庸之道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又一核心内容,讲的是不要太外露,要加以适当的节制,不要走极端,因为过犹不及。这样一种思想反映到大量熟语中,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1)成语: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克己让人、克己奉公、适可而止、息事宁人、安分守己、吃亏是福
  (2)俗语、谚语: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万事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枪打出头鸟、与世无争难得糊涂、人怕出名猪怕壮
  二、儒、佛、道词语适应了汉语交际的需要
  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儒、佛、道词语是重要的词汇之一。儒、佛、道词语的形成和流行,除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外,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和满足丰富汉语词汇表达力需要也是重要的原因。
  (一)适应了汉语双音化的趋势。汉语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在词汇上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单音节双音化。文言文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白话文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双音节词表意清晰,在句子中易于形成节奏,便于诵读。作为面向不同阶层特别是平民宣传教化的儒佛道语言,必须通俗化和口语化,要求意义显明,而双音节词语恰好符合了满足了要求。在儒、佛、道词语中,单音节的词语不多,最多的要数双音节词语和四音节的成语了(四音节成语实际上也可看作是双音节的扩展)。如:
  【佛教】菩萨观音罗汉浮屠裂装因缘因果世界报应红尘现世智慧慈悲布施施舍顿悟解脱功德圆满无量真谛轮回法器涅架三藏斋戒沙门地狱
  群魔乱舞邪魔外道走火人魔四大皆空昙花一现现身说法大慈大悲清规戒律大彻大悟慈悲为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五体投地西方乐土极乐世界善男信女当头棒喝解铃系铃面壁功深不二法门六根清净
  [道教】道观道长道士天君天师天书天宫元君元气三清方术太清上清玉清真人真气行气运气气功八卦太极八难炼丹仙丹入静无为仙境玄武
  坐忘修行
  修心炼性口授心传呼风唤雨拨云见日移花接木神机妙算金童玉女金口玉言
  【儒教】始终呼吸出纳善恶公私贵贱反正轻重缓急吉凶上下生死有无厚薄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物极必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克己奉公适可而止息事宁人安分守己吃亏是福
  (二)满足丰富汉语词汇表达力的需要。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量之多,而且体现在词语的表达力之强上。一般的外来词语要在汉语的词汇中站住脚跟,必须是其本身符合汉语词汇的结构特点,并且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现力,适应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周祖漠先生说过:“由于汉语的历史悠久,语词的成千累万,从古到今有多种构词的方式,有种种表示不同义类的方法,而且有富于修辞色彩和象征性质,以表现说者的情感和心态。”(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序)儒、佛、道词语中,在现代汉语中被保留下来并且一直被人们乐于使用的熟语,都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
  儒、佛、道词语原来都是宗教的专门用语,演化为日常生活用语后,大多具有表意形象、生动的特点。
  1.佛教词语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即佛、法、僧。三宝殿泛指佛殿。指若有事祈求于佛,则佛殿大张法会,无事时佛殿静穆,如忽而登佛殿则存不敬之心,所以无事不登佛殿。后来比喻没事不上门相求。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后比喻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总归逃不脱,躲不过。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指远来的和尚比本地的和尚懂得经。后比喻外来的人比本地的人容易受人尊敬。
  打人十八层地狱?按佛教说法地狱有十八层,一层比一层罪大。比喻给以最严厉的惩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指修行圆满的人。是指放下手中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这是劝人改恶从善的佛教语。后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指苦难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但只要饭依佛教,彻底醒悟,就能脱离苦难。后比喻罪恶虽大,只要悔改,便有出路,也有劝人改邪归正的意思。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比喻做好事有好的报应,做坏事有恶报应,不是不报应,而是时机没有到。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和尚没有头发,打伞又把天遮住。“发”和“法”谐音,用以指目无法律,胡作非为。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泥菩萨是指用泥塑的菩萨像,过江时容易被江水冲刷溶化,自身难以保全。比喻自己保不住自己,无法照顾别人。
  以上这些不过是众多从佛教中借词的一部分情况,它们已自然地融人汉语中,与我们的生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运用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些词语,不过并没有想到这些都是外来成分。可见,来自于异域佛教中的借词有它们强大的生命力与融人性,佛教对汉语的影响可见一斑。
  2.道教词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家修行的功夫,“魔”指破坏修行的恶魔。比喻修行要警惕外界诱惑。转指总有压倒,胜过对方的一着。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尊:道行高能使龙虎降伏,德望重鬼神都尊敬。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传说汉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全家升天,连鸡狗吃了仙药也都升了天。(见《论衡?道虚》)后比喻一个人得势,跟他关系密切的人也随着高升。
  阴阳不随人情:阴阳是道家语,指星相占卜依据天命,不顺人情世故。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把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当坏人咬了。比喻把好人当成坏人。
  灶王爷的横批?一家之主:灶王爷即灶神,是旧时供在锅灶附近的神像。贴在灶王爷神像上方的对联横批往往是“一家之主”四字。后人以“一家之主”比喻家庭或部门的主管人。
  从以上所列举的佛教、道教词语的语义表达可以看见,宗教词汇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正是它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使汉语的表现力变得更为丰富化?、精细化。儒、佛、道词汇的形成和流行,给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满足一了汉语交际的需要,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宝库。
  参考文献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3宋永培,中国文化词汇学的基本特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0,104陈榴汉语外来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11
  (责任编辑周蔚)
  (责任校对王美珍)

  第9卷第4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8年12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5-6 03:19 , Processed in 0.0635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