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世界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35|回复: 6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一 )[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 10: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苏州西园寺成峰法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ipuyun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今天能与苏州道次第一班、二班的同学一起来分享、交流学修佛法的经验。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多数都一直在我们佛学进修班或道次第班闻思或实践佛法。
首先,对大家一直以来的学习表示随喜。在05年、07年我曾经与大家有过学修上的交往、法上的交流。转眼,今天已是2010年,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好几个春夏秋冬。对于佛法,也由开始的好奇关注,慢慢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与三宝的关系
在和研究所同学们共修时,我曾让他们问自己:“佛法是我的什么?”。现在,大家可以问一问自己:“佛法是我的什么?”。
如果现在要用我们的身体来做譬喻,有人会说,佛法是他的一件衣服。因为衣服可以御寒,有时也可以作为装饰,在需要的时候可成为外在的保护,可是衣服会换季,所以并不是非常重要。当然,佛法有时是会成为我们的首饰、装饰,只是我们外在的一部分,这在我们修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继续往前走,我们会发觉,佛法可以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至于能成为身体的哪部分,就代表着我们修行时投入的多和少。有的人说,佛法是他的汗毛。汗毛的作用是保护皮肤,但有时候实在没有也没有关系。再往前走,佛法会成为皮肤,皮肤就不一样了,割汗毛不痛,但皮肤破损的话就会痛。这说明佛法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已依靠法在生活了。这时,皈依就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核心。这皮肤相当于是我们的律仪,我们不能违反它,否则就会带来痛苦。进一步往里走,三宝会成为我们的血肉,我们不可须臾离开,一旦离开或短缺时,我们会感觉到身体出现了故障,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调整。再进一步,当佛法进入我们骨髓,落脚于每一个细胞时,我们整个人就是佛法,体现的就是三宝。
大家可能觉得,法师今天是要和我们谈如何发起菩提心,为什么一开始谈这个譬喻呢?
因为,这个譬喻很重要。我建议我们每个人问一问自己:“佛法现在对我来说到底是什么?”
我们佛法的修学,一方面是我们学到的外在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我们要知道,并不是学到这个体系,我们就同时具足了这一阶段所有的能力。当说到菩提心时,我们是否觉得之前所学都已做到尽善尽美了。如果已经能做到的话,那么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我们当下应该没有烦恼。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我们要不断地问一问自己,做一些思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二、心——世间的主宰
大家这几年一直在《道次第》上用心,我也一直在关注着大家的讨论。看到在中士道部分的学习上,大家在烦恼这一块讨论了好几次,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点,烦恼永远是我们关注的一个对象。我们如何看待烦恼,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烦恼,想到烦恼,你会想到什么?
:垃圾。
:机会。
:自寻烦恼。
:发脾气。
:如实知。
为什么要让大家在这里停下,因为凡夫的特征、生命的中心就是以烦恼来展开生命运动。今天,我特地找了三部经来介绍给大家。一部是《中阿含·心经》,另两部是《中阿含·念经》以及《增上心经》。
《中阿含·心经》中记录,一位禅修的比丘问佛陀:“这个世界是谁在控制?这个世界为什么有染著?谁又在主宰着这个世界生灭的原动力?是谁将世间去谁为染著?”佛陀赞叹道:“这是很有智慧的提问。”
我们学佛多年,又有谁找到这人生的苦乐或者说是世间主宰的第一因。然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法回避的问题。佛陀的回答让我们感到了他的智慧:“心将世间系,心为染著。”大家听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比丘又问佛陀:“什么是有智慧?什么是多闻?”佛陀说:“闻四圣谛的法,不仅自己解脱,还能帮助别人解脱,这就代表有智慧。”
我由此想到,我们在学菩提心的教法,我们需要了解这世间是谁在控制?我们身心是谁在控制?我们如何才能利益自己?如何才能成就他人?由这里开始,我们把整个世界打开,佛教徒的世界就是由这里打开,我们不回避,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佛陀在《中阿含·心经》中将这世间的主宰者、我们身心的主宰者说了出来。他指出:“佛的圣弟子们,心不随着烦恼走,所以身心自在。”接着,佛陀又开示:“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世界。”
那么,佛陀在没有成道时他每天关注的是什么呢?
其实和我们今天关注的有相同点,这就是我要介绍的《念经》,也同样出自《中阿含》。佛陀告诉他的弟子,在成道前他是怎么修行的。佛陀说:“我在忆念,我把我的心念分成二块,一块是烦恼,贪嗔痴;一块是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我这样分的时候,就是把我的身心安住,这时我就知道我自己是否生起了贪、嗔、痴念,就能觉察到这样的行为是否对自己还是别人都有伤害。”这也就是思惟修。
为什么我们学习《道次第》时要思惟轮回的过患、解脱的利益,那是这样我们就会选择。因为凡夫心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择,而且,在选择的时候都会趋吉避凶。这也就是佛陀在经典中,祖师们在论著中都要从这里入手,让我们在两者之间去决定的原因。当我们了解到烦恼不仅伤害我们自己,还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会让我们不得解脱时,我们就会选择远离不善心。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首先要了解佛陀是怎么修行成就的。也就是,世界是由心做主的,而心分成善与不善。当初让大家学习《百法》就是为了让我们认清心的好环,再对名相有一个认识。现在再通过《道次第》这个体系,让我们来瞄准目标。《念经》是让我们把心安住在善念上,然而得到心的安宁,成就解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0: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二)[转贴]

三、凡夫心的特点以及对治方法

现在大家可以问一下自己“我现在哪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这非常有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有的人能觉察到自己的心念,有的人虽然不能觉察自己的心念但是还能觉察自己的身体。这种觉察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就是迷迷糊糊地过了一生。即便是在学佛,也是一样的迷糊。

我们的学习,从观念上的养成,到行为上的相应,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培养起的一点点观念,需要不断在生活中去验证,否则很容易就迷失于自己内在的烦恼或是外部混乱的潮流中。就像坐在这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在修行的每个阶段,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对自己的心的了解有多少?

我们能否首先对心能够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对烦恼有一个明确的觉知。

大家现在在学习发菩提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修学,但是我想在讲发菩提心的因缘前我们先来了解心,以及如何来用心调心,。



问:心是很难捉摸的,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甲:凡夫心的特点是充满了贪嗔痴的力量,我们修学就是为了调伏这种烦恼,达到去除法执和

    我执的杂染。

乙:多变、无常善变。

丙:没有主宰者,无我。



探索下去,我们还会发现心有很多陷阱,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而后深陷其中出不来。我们刚讲到不善的念头有贪心,嗔恚、痴愚迷惑。很多时候错过当下,如刚才我们说话时你没听见,那属于痴。如果我们与别人沟通中,我们不明白,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从这里开始烦恼了。这也就是佛教中给我们阐述的一个根本的特点:苦。

苦就是现实的一切在逼迫我们,让我们感觉很难受、很不自在。

我们若了解了心的性能,其实完全可以随顺心的特点来了解它,来安抚它。

对于这样一个心的调节,乃至获得心的安定,佛陀就在《增上心经》中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方法。

然而,我想先知道当我们的心没有安住,烦恼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如何处理,还是不去管它?

甲:转善念。

乙:空掉、放下。                                    

丙:念经、咒。

丁:看着它,就像看一只狗啃一块骨头一样,让它啃,啃着啃着没味道了,它自然就放下不啃了。

答:念经咒是修止,看着、观察是观。无论是止还是观,都能把我们的心从烦恼中带出来。看来有的方法我们已经开始用了,而且用得非常熟悉。

佛陀曾和比丘们说:“如果我们感到我们的心不能安住,生起了不善的念头,我们就要把念头停下,这样我们才能安心。”



现在介绍第一种方法:转念

如果我们想到恶念时,首先要用正念去觉察,觉察到念头不好,而后转换成善念。这就需要我们对心念多多了解,心念很细微,如果没有好好地去观察它,我们不会知道我们生起了什么念头。

我们要想解决痛苦、解决烦恼,首先我们要知道烦恼在哪里。但是,每个人的观察能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不断地去培养。一个拥有很强正念的人,他不是一点烦恼都没有,而是烦恼在当下他马上就能觉察到。他能发现,他就会转向正念。

比如,你们修止禅,每天念佛,那么佛号就是你安心的法门。佛号的所缘境本来就是一个善的所缘,是一个善念,忆念佛的功德、名号或观想佛的形象,这些方法都能把我们的心从迷乱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其实,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在他心的所缘关注的这个点上。比如一个贪的人,他每天想到的就是金钱与女人。因此,他经常谈论的话题就代表了他当下生命的关注点。作为我们佛教徒,如果你是以佛号作为你修学的所缘境,那么你就需要不断地去忆念。

然而,尽管你不断地忆念佛号,但由于你的心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以,烦恼会时不时地蹦出来,它不会事先与你打招呼。我们对烦恼没有预见性和可控性,所以就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当烦恼出现时我们怎么办?一般会怎么办,每个人的回应并不一样。

当你在念佛,念着念着,突然生起了一个很大的妄念时,你怎么办?你又怎么看待?

每个人也是不一样。有的人会说,啊呀,糟了,我怎么能打这个妄想。这又是个怎么样的念头呢?这属于什么呢?这其实是在妄念上又追加了一个妄念。比如,前一个念心想到了发财,这个念头属于贪的话,你现在的这个念头就是嗔。你在对你刚才的那个念头追加了一个不可以——憎恨,你讨厌你刚才的那个行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个方法来讨厌我们自己。甚至你会这样不断将心念延续下去,你不会知道将走向哪里。于是,你的这些念头就把你带到了轮回的漩涡里。那我们要做什么?就是你打第一个妄想时,没关系,你第二个念头就回到你念的佛号上去,这样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你不需要去追逐那个妄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回到善念上来。

有人说我不念佛,我没有一个特定的方法,那么你可以思惟善法。我们佛教徒在修学过程中经常会谈轮回的过患,缺少谈解脱的功德。其实我们除了谈轮回、烦恼的过患和苦、三宝的功德外,还需要谈解脱的功德。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追求解脱的。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信众,他在一开始没有得到一个利益感和获得感,是很难让他生起选择。当然,修学最终是无所得,但是在最初的阶段还是需要有所得的。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善念上、善法上。

比如说,我忆念三宝的功德,忆念法的功德,忆念善知识的功德,这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的安住点,这是一个转念的过程。这也避免有时我们念佛仅仅是念一个名号,这不会产生我们信的一个关键。因为,说实话,如果没有真正地对法有信心,我们对一个名号能产生的利益是要打很多折扣的。因为一个名号仅仅代表了一个名字和符号,我们必须要通过了解他背后的内涵时,我们才会对名号产生信赖。

在《增一阿含·三宝品》中佛对忉利天王说:阿修罗在攻打时内心充满恐慌,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赢得这场战争,你可以在困难的时候忆念三宝,想到三宝,内心里就会有一种力量,佛法的力量,这时候是非常的重要。

想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打一个比方:我们学道次第时会学念死无常。我们念了很多次,有的人可能从中得到了利益,但有的人可能在这过程中念长了就没感觉了。我昨天也经历了一次念死无常,很有趣,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昨天我去月星家具城五楼,那里有个透明玻璃做的平台,站在玻璃上可以看到一楼有人在走,有介绍说走在上面很安全。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走一走。我想了解,我会不会有恐惧感。当我迈出最初的一步时,我停住了,脚收了回来,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我想,我怎么会这样的呢?

然后我又站在那里感受一下,然后我又抬腿迈步。然而,我又回来了。后来,我决定带着正念来走,我用马哈希禅法的左步右步来走。我走出去第一步后,感受到手在出汗。走第二步时,我突然看到一楼有个人。

这时,我想到了堕落,掉下去就是死亡。然后走第三步时我开始犹豫,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回头?然后,我还是尽量保持正念在走,我体验到我的汗一直在流。真是这样,我观察自己,那段长度也就20米左右,虽然只有20米,但我觉得我这段路就像是走了一生。

我第二次走回去,感觉到比第一次要好了很多,放松了一些,但是还是有些紧张。为什么说这个故事给大家听呢,是启发大家,我们对死亡要面临的这个问题到底思考了多少。

古来祖师们说,平时的功夫到临终时也就只有1%,或十分之一,这样一种比例。其实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死亡,或者说我们不愿意去靠近它、了解它。我通过这件事,感受到我们在这一状态中法是最重要的,觉知也是最重要的。

这个故事还带给我一个非常关键的发现,我发现,我们平时所依赖的稳定感和需求感受必须借助外在的组合。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大觉堂里觉得很安全,但如果我们坐在透明的玻璃上面,而且有几十层楼那么高,我们的心会怎么样?是不踏实,是不安全。

我们六根总是借助六尘来获取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我们世间的真相。我们总是通过比较符合我们需要的这么一种状态来达到身心的安全感,但这一切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当这样的问题出现时,我们是借助外在环境使它符合我们的需要呢,还是让我们调整自己的看法去接受这样的环境?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

生命就是这样,有时候就是这样走在一个不安定的状态之中,我们怎么样去面对它。我们不同的面对,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在这样的状态下就退缩了。我要告诉大家,越恐惧死亡,结果还是要死的,而且会死得很惨。因为我们的心是紧绷着的,我们不可能走得很好。

曾看到这样的报道:在一次高空飞行员做的试验中,要求驾驶一架飞机在很高处突然降落,这时你如果越想用仪器去改变、去调整,这飞机就降得越快。其中一人就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看着,结果在某一个状态下飞机停止了。这个试验启发我们,当心中出现一个不善念的时候,否认、打压,都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这样的方法最终会把我们带向痛苦、焦虑、抑郁。

在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他们的问题就是一旦出现不良情绪后,他们会陷入一种生命的怪圈,越是急着要找一个方法来解决,越不愿意承认当下面临的状态,他就越找不到。也就是越否认自己、越压抑自己,结果就把自己给拖垮了。

这启发我们,在修行的某一阶段,如发生妄想、不善念很多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自己折磨自己、否认自己。我们学佛有时会说,我这要下地狱,我那要下地狱,那我们还学干什么呢。所以当你遇到修行的瓶颈期时,你要想,我有善念。当然,我不是说要你否认你的恶念,而是,让你想起你的善念,这时就能让你从痛苦中拔出来。否则,你就会陷入痛苦的瓶颈中。

所以,佛教是给人希望的,即使是那些五逆十恶的人,我们也不是把他打下去,不让他起来,而是说没关系,为你过去的事忏悔,忏悔清净完后,再安住在善念上。

我们生命的仓库里有很多的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呈现出我们当下的状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我们心念中那些善的种子不断地往外冒。怎么样才能让你生命中善的种子不断地长大呢?如何让我们的善念增长、如何让我们善的种子不断壮大呢?

答案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去培养善念。

甲:您说当恶的念头产生时,如我们正在念佛,我们不需要再追加一个妄念,我不可以,我不应该。是吗?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当妄念产生时,用对治法把妄念转换成善念;是否也可当下觉知,不管是善念还是不善念,它都是觉性的体现,我们只要觉照觉知。心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说有善有恶,但从根本上来讲,是佛性或者说是空性。所以当恶念生起时,它也是符合缘起法的,不用刻意地去抵制、压制。我想,您提的正念也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善的念头,当我起恶念的时候我用转换法,用佛号、用咒;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种方式,是更根本的方法,即是念头只是刹那、刹那生起的,根本不用去对治。

乙: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恶念是需要去对治的,慧德说的境界那是需要我们明心见性后才能用得上,我们现时还很难用得上。

答:第一个方法介绍完后引出了大家的讨论。其实她们两个谈的并不矛盾,一个谈的是观禅的修法,一个谈的是止禅的修法,那如果大家对彼此不了解,就会出现问题。刚才乙居士谈的是我们不能放任我们的妄念,甲居士讲的是当妄念出现时我们该如何去看待。

佛陀告诉我们,对于善的念头我们要增上,对于不善的念头我们要去转化。修学佛法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所以有的人适合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

我们经常说,安心的方法无非两大类,一是奢摩他,一是毗婆舍那。

奢摩他就是为心找一个家,固定在一个点上,比如说佛号,呼吸,随着我们把心安住得越深我们心的妄想就被缚住了。

佛还介绍另一种方法,就是毗婆舍那观,就是心不住于一处,但并不代表胡思乱想,就像是GPS一样,随时定位,随时对我们的身心做出准确的观照。

这就是,此心无家处处家。放那儿心都安。

《金刚经》上最著名的一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无所住,但是我们随时觉知。这里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心念觉察的高度重要性。这要涉及到观禅的成分,我们现在暂时还不讲到这一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心的本质是空性,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不妨碍在现象的层面它的属性有善恶,这就是缘起不碍因果。

有人说,这佛法一切都是空,那还有什么轮回因果的,而由这个空性中生起的缘起的业,是有果报的。尽管我们说心性中具足一切,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同样,我们的心性中也具有烦恼的特征。关键是我们该怎么样的去真正体悟到这个空性,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为什么我们刚才讲到对于烦恼我们不要去打压它,我想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其实这就是心的特征,我们越否认,越埋怨它,就越在壮大烦恼的力量,比如用天平的两端代表我们的心,这边是烦恼,这边是自在,烦恼越重,这边自在就越轻。

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烦恼?

我们如果打压,我们就越加重它的重量,实际是在给它力量、给它营养。所以对付烦恼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转,把善念转起来,它开始回头,还有一种办法是不去加重它,只是观察它。

甲:所谓的转念,我觉得也是一种对心念的打压。所以不能完全说打压是错误的。

答:你说的用善念打压恶念,这是我们用词的不一样,我所说的打压是否认,我们否认自己的恶念。如果是用善念去打压,现在还是允许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j0nf.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0: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三)[转贴]

接上期)



介绍的第二种方法:觉知,这是一个很好的正念,我们观察的当下就在开始这个很好的方法。

甲:我每次烦恼起时就会陷入其中,我该如何去觉察烦恼?

答:是的,一个烦恼的生起,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有时念头已经起了很久,延续很长时间后才能察觉到。

如何去觉察烦恼?

有人说,我怎样才能得到如禅师一样的觉察力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要不断地去觉察当下身心的状态。

你越是觉察,这种能力就越强。

通过理论,到实习,培养敏锐的觉察力,不断地培养觉察的串习。

心念在生命中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不去了解别人,但一定要了解自己。

佛陀在一部经论中对自己的弟子说:“如果你不能了解别人,那么首先你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心念。”

很多时候我们总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不了解别人,可是我们对自己又了解多少。

我们能否把自己的心分成两部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善念与恶念。

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起伏有多少了解?

如果我们能读懂自己的心,我们也就比较容易听得懂别人的表达。如果连自己都读不懂,我们与别人沟通就很麻烦。

我们往往不是想依赖就是想控制,要不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依赖与控制。

最近几年,我比较关注自己的心念,以及由心念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我们的心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世间的关系。

当我们对自己的心了解多一分,对自己的心观察仔细一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善与恶,我们也就容易读懂别人的想法。

佛陀经常说,当你懂得你的心之后,由这正念引申出的是八正道中的正语:

即第一如实语,不妄语;第二没有暴力的语言,即不恶口;第三是不挑拨离间伤害别人,即不两舌;最后是说对别人当下此时恰到好处有意义的话,即不绮语,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我们会发觉八正道中正念会贯穿于每一个点上。

我们不是说,我说的每一句话非常重要,而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要非常有正念,再通过我们的正精进,一步一步不断地把我们的人生带到一个正定。

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在这个世间就是一种关系。

从最早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和家庭的关系,直到今天的各种人际关系。所以说,我们从小到大和父母形成了怎么样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和这个社会就将形成怎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健康的是:陪伴、成长、分享。

佛陀和我们就是这种善友的关系。

只要我们和任何人的关系中有一点点的控制和依赖,就会发现这个关系有问题,这个因就很麻烦。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陪伴分享鼓励成长。如果我们有控制的想法,我们就会非常的痛苦。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对这个世间还有什么依赖?我对别人还有什么控制?甚至我对自己还有什么控制?我想不想要表达?或者我想不想不表达?

其实,我有的时候想表达,真的,有的时候说着说着我就感觉到我表达的欲望在一点点地膨胀。所以,觉知在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善、恶,当然觉知之后,我们还要理解,当我们理解自己之后,就把自己生命中的瓶颈给打通了。

与大家分享:有次我在缅甸禅修,一个下午,坐在我后面的老人咳嗽了一下,我当时只是听到了,没有什么感受。可是2秒后,他又咳嗽了一下,我当时就体会到身体很不舒适。当时联想到,这个老人可能要感冒了。过了一会儿,咳嗽声又一次很响的出现,我突然感受到我的心很难受,有一种拒绝。

这时,我问自己,我想到了什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jssv.html) -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三)_菩耘师父_新浪博客
就在那一瞬间,这声音让我起我以前家门口一个邻居。他是那种很伪装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一出来,总是人未到声先到,像当官的出场一样。就这样,把我人生的设定勾了出来,我了解到我讨厌的不是这个人,我讨厌的是这种声音带来的权威感受,一种狐假虎威的控制。当我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发觉在我日后的生活中如再遇到这种声音时,我的敏感度就很弱。



我们生活就是了解苦,了解苦的形成。这就是苦和集,所以佛法是需要我们了解的。这就是观察、觉知、了解。

介绍的第三种方法:就是看着这个苦,看着这个难过,它会渐渐变化乃至消失。我们心中有很多瓶颈,很多心结,把我们推向轮回的陷阱,求出不得,这是所谓嗔恨。然而,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即所谓快乐的感受。我们经常会遇到,当快乐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它让我们的六根得到的感受是种舒适的刺激,这样刺激的频率让我们产生一种快感,可能会伴随心跳的加速,思绪的连篇,就像高速公路上汽车行驶在200码时的那种飘的感觉。这时其实非常需要觉知。只要我们能觉察到,当下就被控制住了,至少就会有效地慢慢减速。



成峰法师:介绍的第四种方法:当心出现妄想时要去慢慢减速。

我们平时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其马上减速,恨不得一下把它赶跑,这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我们看火车要到站的时候,它是一段一段地开始减速,这需要一个缓冲。

所以当我们发现妄想时,首先要去观察,观照就代表着监控,我们对它进行有效地管理,而后我们再一点一点地让它放松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其实,每天我们肯定都会有很多的烦恼,我们不要想着一下子把它们都解决掉,我们只要不断地转换我们的念头,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善的力量,把我们的心往善的方向去发展。

在这里还有一个点很重要。有些人他也许在他想善的时候,他的心力还不够,这怎么办呢?

这就要用《道次第》的方法,忆念善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同时想着恶念、恶行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灾难,要多作比较。心很狡猾,常常会欺骗我们,只有在作比较的时候才能让我们决定将投向何处。我们每个人拥有心念的选择权和投资权,至于投向哪里,就取决于我们自己。投向善念,结里的就是乐果;投向恶念,结果的就是苦果。我们需要去抉择,要思惟法的意义以及轮回的过患。这样的反复思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会发觉,因为我们现在还是一个有欲望的凡夫,在世间呆久了,和世间人一样。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出家的比丘,每天要作一次念死的思惟。

可是,由于大家一般忌讳,所以在一般民众中我们不谈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是妄想非常炽盛的人,不妨尝试着念死,特别是像我们处于中年,对死亡的感受不是那么明显时。分享一个念死的方法:晚上休息时,我们问一问自己,如果我躺下去后就要死了,我还有哪些遗憾?我对这个世间哪些人还有抱怨、还耿耿于怀?

当然,现在大家坐在这里也可以问一问自己。我提倡每天问问自己,一天有遗憾、两天有遗憾、三四五天还有遗憾,那我们这辈子就是遗憾了。有抱怨也是一样的。哪天对人无怨、对已无悔,直至尽形寿对人无怨无悔,那么我们尽形寿就能出离轮回了。想出离轮回的请举手。(同学们纷纷举手)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乙:有些人是随着愿来力世间的,成峰法师,这和轮回有什么区别?

答:经典上说,所谓的轮回是指没有被世间的束缚所解脱,而菩萨是绝对不会再堕落的。有人问:“多闻的圣弟子们是否都要受到病苦,这又有什么差别?”佛陀说了个精彩的譬喻:“凡夫受苦而又沉迷于苦,而圣者们受到苦后不助长苦,心不住于苦。”这就是不受第二支箭伤。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真正地为个人的解脱而修学,那就是发了愿力的,我们把心不仅放在自身的解脱上,还想到了众生在受苦,我们也要帮助他们解脱,这样也就把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打开了。

我们发菩提心通常都是有造作的。比如说,我要发菩提心,我要有个意愿,但实际上在佛菩萨的境界中,爱是没有理由的。我经常譬喻,我这只右手不小心碰伤了,在一瞬间,我这只左手会毫不犹豫地去抚慰它,不会是右手说,老兄,我很痛。而后左手说:我知道你在痛,所以我要发菩提心来利益你,但我利益你的愿力还不够,让我再发一点菩提心吧。所以,菩提心是无能所的,没有差别对待的感受,这是用心的最高境界。

世界是什么?

当我们不需要依赖它,也不想控制它时,我们是自由的。

按佛的法身说,佛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在的关键是佛的相是无限的,我们常用虚空来譬喻佛的境界,正因为虚空是没有相的。而我们的心会在很多地方有围墙、有陷阱、有沼泽,我们的娑婆世间也正是由我们不同的心感召来的。佛所说的净土不一定是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当下就能感受到。

在《维摩诘经》中佛陀用脚趾按了一下大地,舍利弗就看到了一片净土。在佛的眼中,当下就是一片净土。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浊恶,其实是看到了我们自己的问题。

佛教是如实的,不增不减。但我们有时看问题就会只看到一点,比如这面墙,大家看到全是白的。但有人就只看到了灯光的阴影,说这都是黑的。这就不是如实,而是只看到了一部分。

所以看待世界要真实、如实、不增不减。特别是看待人,看待自己。

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各位道友,闭上眼睛,用3分钟的时间温和地问问自己:“在2010年5月8日下午16:00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你是怎样的人吗?

丙:自己是个善恶参半,愿意努力走向善道的人。

丁:不抱坏心,不会伤害别人,愿意成全别人的人。

戊:会发火,很难控制自己,说话冲,心比较粗,得罪别人都不知道,比较贪睡。

答:你如何看待你刚才所说到的这些缺点的。

庚:我觉得这是我应该不断改进的地方。

答:很好,你对于这些缺点如果觉得完了,那就会生烦恼,愿意改变就好,但是,在没有改变之前,你会怎样对待它们?

庚:我不否定自己,但是我会觉察到,并决定要改变。

答:为什么要大家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自我评判,因为一个人的自我评判非常的重要。有的人外表很光鲜,别人也都认为他很好,可是他自己不认可自己,这样的人是不快乐的。有的人别人不认可他,可他自我感觉挺好,这样的人迷迷糊糊也能过。虽然这只是个特征,但我们能从这里看出对自我的评价。其实过去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知道当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这特别重要。(待续)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jssv.html) -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三)_菩耘师父_新浪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四 转贴)(2010-06-29 20:58:37)

介绍的第五种方法:

我们发现问题是一种觉察,而解决我们的问题需要的就是智慧。

心理学上有一种压制到底有没有用的讨论。

这里介绍一下1987年著名心理学家韦格纳的白熊试验:甲乙两组人,分别用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甲组人要求5分钟内观想一头白熊,而乙组人要求5分钟内不要想白熊,参与实验者如果想到白熊就按面前的铃。

实验结果表明,乙组想起白熊的次数明显地高于甲组。

又做了第二个试验。甲组人仍要求5分钟内观想一头白熊。乙组人要求5分钟内不要想白熊,但可想一辆红色的大众汽车。结果:乙组想起白熊的次数稍有下降。

这告诉我们,让一个人压抑着不要去做什么时,他更想做。

如真正让他不去做什么,就不要一味地对他说不要。所以像禅修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不要打妄想。不要对自己说,我今天一定要好好禅修,我不能再打妄想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想一个善的所缘境,或者就是观察它,直到它离开。千万不要压抑自己的想法,这想法很容易就被击活。

这让我想起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有很多人会去关心死者的亲属,让他们不要太难过,要节哀顺变。

这意味着告诉他们:你们不应该难过,你们不可以不坚强,那他们就连正念地想难受一下都不行。

这是不对的,这说明我们不了解心的规律。

那我们该如何去正确地表达呢?

甲:国外的人会和死者亲属一起重温死者的过去。

答:佛陀教导我们如此安慰临终的人:在临终时帮助他回忆他一身所做的善事。比如,在30岁那年,在大觉堂里精进的闻思。当临终时,能够忆起往昔的善业,能忆起皈依三宝,就能帮助他带到善趣。这时,我们不要对他说不要难过,这是没什么意义的话,我们要借此将他善的种子推发出来。

佛陀教导我们对于死者亲属如此劝慰:首先,告诉他们我们很能理解他们此时的感受,但他们的亲人在这世间的因缘已经尽了,他们的亲人也已做了能做的,他们亲人的善业会带他到善的地方。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帮助他回向,帮他助念。对于没有信仰的亲属,我们千万不要说,放下,执着的话就会痛苦,这不是善巧的方法。

了解心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佛法没有问题,然而,当我们有了问题之后,我们会让别人以为佛法有问题。

当我们思惟善法时,有时我们会发觉我们会起恶念,而且会不断地连续地去想这个恶念。这时,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在恶念上追加思念,这时就需要觉察的能力。而这觉察的能力,需要我们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去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出家人每天都要有定课,就是怕开小差,所以每天都让我们有个时间段把念头管理住。

如果在家修学也可以给自己培养正念的方法,分享一个方法给大家:每天从早上到晚上,闹钟整点提醒,把每小时的最初3分钟留给自己,保持正念,带着正念延续到下一个3分钟的到来,于是,一天中至少有近一小时的正念。

在一些禅修的道场中为什么整点都要敲钟,也就是为了提醒我们提起正念。当你能将3分钟延长到我们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动作中,那么我们也就是功夫打成一片了,也就从有限到无限。所以祖师们也说,不怕妄起,只怕觉迟。

如果不善的念头生起时,我们要忆念让它慢慢停下来,首先我们要想到,这个念头我们要通过觉察、缓解、帮它转型,这时会发觉,念头其实是我们存在的依靠。

我们在学《佛法概论》时学到,“一切众生依食而住”,食包括外在的饮食,还有思识。我们为什么喜欢打妄想,也是因为我们在饥饿中所产生的一种需要。然而这种需要会不断地产生下一个需要。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人放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中,同时给予高额的奖金,看一个人能坚持多久。

据说有人坚持了72个小时后投降了。这说明人是要依靠外在不断地冲击六根来获得一种存在感的,心是要有能所的。而实际上,我们的心能无住。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次我在禅修,突然发现自己的心没有了一个所缘境。下一刹那,又看着念头慢慢地迸出来,并推动着下一个念头。这说明我们是可以做到心无能所的。只要用心去做,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外在而获得身心的平衡。

有时,当我们难过乏味的时候,我们没有去观察,而是去听音乐、看电视、SHOPPING,去转移,而不是去关注。如果无论是什么出现,我们只是去观察,我们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知道无论这个念头如何出现,它都会消失。

我觉得我们的念头就像烟花一样,很精致,且形状各异。

有的代表我们的痛苦,有的代表快乐、讨厌和无所谓。这时,我们只是观看一场烟火表演,只要观看就好。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甘心只做观看者,我们还要做裁判员。如果我们能做个观察员,只是知道,只是记录,那我们就会是个自在者,也就是说人生中将没有什么能障碍我们。

我们不会在欢喜的地方去贪著,就是无贪;不会在自己讨厌的地方去拒绝,就是无嗔;而且对一切都明明白白的,这就是无痴。

如果能保持这样做,能保持,我们的观照力、觉照力就会不断地加强,我们甚至不需要做前几个动作,当我们能把3分钟的觉知延续到全天时,我们就能发现我们随时随地全天候的这个GPS的觉知系统都在观照,这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当下,我们首先要了解心是世间的主宰,而不同的心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准确了解我们的心到底在想些什么,甚至是那些容易忽略到的东西都要看到。

并不是说这一念是善的,它就全部是善的,很多细微的念头是稍纵即逝的。

所以,当内心的混乱生起时,我们不要用念头去搅动它,无法让心静下来。我们不做什么,只是观察它。烦恼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烦恼的沙子一粒粒从水平面落下时,我们就会看到这潭水变得纯净起来。(完感谢慧一居士的细心整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jtmq.html) -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四)_菩耘师父_新浪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0: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佛学世界语网

GMT+8, 2024-10-12 07:43 , Processed in 0.0736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